最小分辨率 兩個相鄰的分散細節之間的可以分辨的最小間隔。
手工編程 編程的各個階段均由人工完成。利用一般的計算工具,通過各種數學方法,人工進行刀具軌跡的運算,并進行指令編制。
熱軋(擠壓無縫鋼管) 圓管坯→加熱→穿孔→三輥斜軋、連軋或擠壓→脫管→定徑(或減徑)→冷卻→坯管→矯直→水壓試驗(或探傷)→標記→入庫。
冷拔(軋)無縫鋼管 圓圓管坯→加熱→穿孔→打頭→退火→酸洗→涂油(鍍銅)→多道次冷拔(冷軋)→坯管→熱處理→矯直→水壓試驗(探傷)→標記→入庫。
機械 將已有的機械能或非機械能轉換成便於利用的機械能﹐以及將機械能變換為某種非機械能或用機械能來做一定工作的裝備或器具。前一類機械包括風力機﹑水輪機﹑汽輪機﹑內燃機﹑電動機﹑氣動馬達﹑液壓馬達等﹐統稱為動力機械。第二類機械包括發電機﹑熱泵﹑液壓泵﹑壓縮機等﹐這些機械統稱為能量變換機械。第三類機械是利用人﹑畜或動力機械所提供的機械能以改變工作對象(原料﹑工件或工作介質)的物理狀態﹑性質﹑結構﹑形狀﹑位置等的機械﹐例如製冷裝置﹑造紙機械﹑粉碎機械﹑物料搬運機械等﹐這類機械統稱為工作機械。
伸長率(δs) 材料在拉斷后,其塑性伸長的長度與原試樣長度的百分比叫伸長率或延伸率。
正火 正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使鋼全部轉變為均勻的奧氏體,然后在空氣中自然冷卻的熱處理方法。它能消除過共析鋼的網狀滲碳體,對于亞共析鋼正火可細化晶格,提高綜合力學性能,對要求不高的零件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藝是比較經濟的。
回火 將已經淬火的鋼重新加熱到一定溫度,再用一定方法冷卻稱為回火。其目的是消除淬火產生的內應力,降低硬度和脆性,以取得預期的力學性能。回火分高溫回火、中溫回火和低溫回火三類。回火多與淬火、正火配合使用。
填料 在預燒或燒結過程中為了起分隔和保護作用而將壓坯埋入其中的一種材料。
調質處理 淬火后高溫回火的熱處理方法稱為調質處理。高溫回火是指在500 -650℃之間進行回火。調質可以使鋼的性能,材質得到很大程度的調整,其強度、塑性和韌性都較好,具有良好的綜合機械性能。
時效處理 為了消除精密量具或模具、零件在長期使用中尺寸、形狀發生變化,常在低溫回火后(低溫回火溫度150 -250℃)精加工前,把工件重新加熱到100 -150℃,保持5 -20 小時,這種為穩定精密制件質量的處理,稱為時效。對在低溫或動載荷條件下的鋼材構件進行時效處理,以消除殘余應力、穩定鋼材組織和尺寸尤為重要。
屈服強度(σ0.2) 有的金屬材料的屈服點極不明顯,在測量上有困難,因此為了衡量材料的屈服特性,規定產生永久殘余塑性變形等于一定值(一般為原長度的0.2%)時的應力,稱為條件屈服強度或簡稱屈服強度σ0.2 。
抗拉強度(σb) 材料在拉伸過程中,從開始到發生斷裂時所達到的最大應力值。它表示鋼材抵抗斷裂的能力大小。與抗拉強度相應的還有抗壓強度、抗彎強度等。設Pb 為材料被拉斷前達到的最大拉力,Fo 為試樣截面面積,則抗拉強度σb = Pb/Fo(MPa)。
亞共析鋼 常用的結構鋼含碳量大都在0.5%以下,由于含碳量低于0.77%,所以組織中的滲碳體量也少于12%,于是鐵素體除去一部分要與滲碳體形成珠光體外,還會有多余的出現,所以這種鋼的組織是鐵素體+珠光體。碳含量越少,鋼組織中珠光體比例也越小,鋼的強度也越低,但塑性越好,這類鋼統稱為亞共析鋼。
過共析鋼 工具用鋼的含碳量往往超過0.77%,這種鋼組織中滲碳體的比例超過12%,所以除與鐵素體形成珠光體外,還有多余的滲碳體,于是這類鋼的組織是珠光體+滲碳體。這類鋼統稱為過共析鋼。
預燒 在低于最終燒結溫度的溫度下對壓坯的加熱處理。
共析鋼 碳溶解在鐵的晶格中形成固溶體,碳溶解到α - -鐵中的固溶體叫鐵素體,溶解到γ - -鐵中的固溶體叫奧氏體。鐵素體與奧氏體都具有良好的塑性。當鐵碳合金中的碳不能全部溶入鐵素體或奧氏體中時,剩余出來的碳將與鐵形成化合物- -碳化鐵(Fe3C)這種化合物的晶體組織叫滲碳體,它的硬度極高,塑性幾乎為零。
從反映鋼的組織結構與鋼的含碳量和鋼的溫度之間關系的鐵碳平衡狀態圖上可見,當碳的含量正好等于0.77%時,即相當于合金中滲碳體(碳化鐵)約占12%,鐵素體約占88%時,該合金的相變是在恒溫下實現的。即在這種特定比例下的滲碳體和鐵素體,在發生相變時,如果消失兩者同時消失(加熱時),如果出現則兩者又同時出現,在這一點上這種組織與純金屬的相變類似。基于這個原因,人們就把這種由特定比例構成的兩相組織當作一種組織來看待,并且命名為珠光體,這種鋼就叫做共析鋼。即含碳量正好是0.77%的鋼就叫做共析鋼,它的組織是珠光體。
加壓燒結 在燒結同時施加單軸向壓力的燒結工藝。
松裝燒結 粉末未經壓制直接進行的燒結。
液相燒結 至少具有兩種組分的粉末或壓坯在形成一種液相的狀態下燒結。
過燒 燒結溫度過高和(或)燒結時間過長致使產品最終性能惡化的燒結。
欠燒 燒結溫度過低和(或)燒結時間過短致使產品未達到所需性能的燒結。
熔滲 用熔點比制品熔點低的金屬或合金在熔融狀態下充填未燒結的或燒結的制品內的孔隙的工藝方法。
脫蠟 用加熱排出壓坯中的有機添加劑(粘結劑或潤滑劑)。
網帶爐 一般由馬弗保護的網帶將零件實現爐內連續輸送的燒結爐。
步進梁式爐 通過步進梁系統將放置于燒結盤中的零件在爐內進行傳送的燒結爐。
推桿式爐 將零件裝入燒舟中,通過推進系統將零件在爐內進行傳送的燒結爐。
燒結頸形成 燒結時在顆粒間形成頸狀的聯結。
起泡 由于氣體劇烈排出,在燒結件表面形成鼓泡的現象。
發汗 壓坯加熱處理時液相滲出的現象。
燒結殼 燒結時,燒結件上形成的一種表面層,其性能不同于產品內部。
相對密度 多孔體的密度與無孔狀態下同一成分材料的密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徑向壓潰密度 通過施加徑向壓力測定的燒結圓筒試樣的破裂強度。
孔隙度 多孔體中所有孔隙的體積與總體積之比。
擴散孔隙 由于柯肯達爾效應導致的一種組元物質擴散到另一組元中形成的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