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記者 溫憲 吳成良 ●本報記者 劉洋 劉暢●陳一 柳玉鵬圖片說明: 《紐約每日新聞》描述奧巴馬(中)發表咨文場景的漫畫。左為副總統拜登,右為眾議長博納。 “請相信,我們可以。”在28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奧巴馬用他不容置疑的口氣向“美國同胞們”傳遞這樣的信息。跟隨著他的講述,美國人仿佛看到一個就業機會更多、女性地位更高、最低工資上漲、財富分配更公平的理想國“從豪言壯語向現實走近”。令國際媒體稍稍失望的是,除在伊朗問題上費了些口舌,奧巴馬對2014美國“突破年”的講述主要著眼國內事務,“重內(政)輕外(交)”成了媒體對此次國情咨文最深的印象。拋開兩黨內斗等紛繁復雜的美國內政,奧巴馬咨文中兩提中國,兩次都是與美國做對比。同日,他提名的新任駐華大使鮑卡斯接受國會質詢,遭到鷹派議員連珠炮般式逼問。質詢現場,日本駐美媒體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注,看來對于馬年中美關系“馬上有什么”,很多人心里不止是好奇。執政五年,奧巴馬有話說 美國東部時間28日上午11時,華盛頓外國記者中心,這家旨在為外國駐美記者服務的機構為它的“客戶們”舉辦專場活動,內容是邀專家預先解讀奧巴馬當晚的國情咨文。約11小時后,奧巴馬走進國會大廈,在副總統拜登、眾議院議長博納以及兩黨議員的注視下,發表他就任總統后第五份國情咨文。 “讓我們把這一年變成實干的一年。”28日,因為奧巴馬在演講中說了這樣的話,“實干年”成了多家媒體解讀國情咨文的關鍵詞。在1個多小時的演講中,奧巴馬稱美國經濟正復蘇,今年可能實現突破,同時敦促兩黨克制內斗,并稱即使受到國會掣肘,也會利用總統行政權力單干。奧巴馬還呼吁增加對教育投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縮小社會不平等。此外,他大力稱贊女性,稱“女性成功了,美國才能成功”。美國媒體說,這是典型的“中期選舉話題”,總統已開始拉攏女選民。 “初見庫里是在紀念諾曼底登陸65周年的活動上,他是名驕傲的游騎兵……幾個月后,阿富汗一顆路邊炸彈差點殺了他……昏迷數月后,他不能說話,無法行動。此后幾年,他接受數十次手術,每天承受幾小時康復訓練。如今他一只眼仍無法看見,左半身行動不便,但他已經又可以說話,又可以走路,甚至走向再次為國家服役的那天。” 奧巴馬在咨文最后講述的這個故事被NBC形容為最令人銘記的時刻,當鏡頭給到這名坐在第一夫人米歇爾身旁的年輕士兵,國會大廳里人們全體起立鼓掌歡呼。奧巴馬告訴“美國同胞”:庫里的康復并不容易,今日美國的一切同樣得來不易,“我們想給子孫留下一個蒸蒸日上、誠實工作、分享繁榮的美國,實現這些并不容易,但只要攜手同心,腳踏實地,著眼未來,我知道我們可以做到,請相信。” “上帝保佑你,上帝保佑美國”,奧巴馬28日念著這句“經典臺詞”結束了國情咨文,美國媒體則稱經歷過糟糕的2013,總統想用他過人的口才給美國人加油打氣。CNN說,44%的美國人對奧巴馬咨文評價積極,32%的人認為還算不錯。但很多人注意到坐在奧巴馬身后的博納表情始終不那么配合。共和黨戰略分析家阿萊克斯說,奧巴馬口才的確好,但演說內容差,“這有點類似性生活,即使過程糟糕,做了就還不錯”。BBC分析家凱蒂評價奧巴馬的演說稱:“什么大膽的希望都沒留下,也沒有任何重大改革承諾,不過還算觸碰了影響數百萬美國人面包黃油的話題,表現出無論國會支持與否,都要提高美國行動力的決心。”《華盛頓郵報》說,相比于5年前,奧巴馬今年的咨文明顯收斂了雄心,這是他首次以清晰的對抗立場在國會演講。國情咨文兩次提中國 “這是你們努力的成果:失業率5年來最低,房地產市場復蘇,上世紀90年代以來制造業第一次增加就業、美國國內石油產量首次超過進口量,赤字縮減超過一半。并且十幾年來第一次,全球商界領袖首次宣布中國不再是世界第一大投資目的地國,美國才是。”這是奧巴馬在演講開始后不久宣講美國的經濟成就,也是奧巴馬第一次談及中國。香港《南華早報》說,奧巴馬全程僅兩次提到中國,第二次是談及保護美國工人就業環境時說“中國和歐洲對此都沒袖手旁觀,我們也不能”。文章說,奧巴馬今年的國情咨文更關注內政,而非外交。而他談論外交時的重點是美伊關系。奧巴馬要求國會“給外交一個機會”,不要過早出臺制裁伊朗新措施,即使出臺了他也會否決。而一旦伊朗不遵守協議,自己將帶頭制裁。 在28日上午向外國記者解讀奧巴馬咨文時,美國學者利查曼已對奧巴馬“重內輕外”做出解釋:國情咨文是給美國人聽的,“真相是普通美國人真心不關注外交”。新加坡《新海峽時報》記者問道,奧巴馬演講稿對“重返亞洲”只字未提,是否意味著余下的3年任期不再重視亞洲。利查曼稱,美國重返亞洲是真實的,奧巴馬也很重視與中國和日本的關系。沒提重返亞洲是因此次國情咨文本就不想多說外交,而且篇幅有限,“對此無需過度解讀”。 中國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29日對《環球時報》說,美國總統國情咨文歷來以內政為主,往年咨文提中國多涉及高鐵、新能源等具體領域,今年奧巴馬提中國則是在告訴美國人——你看,在這些方面,我們比中國還強。某種程度上,中國已是美國人心中一把標尺。 中美交往“馬上有什么”? 在奧巴馬發表國情咨文前,“中國”一詞28日其實已從國會山傳出N次。當日早些時候,美國國防部負責采購和技術的副部長肯德爾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接受質詢時稱,美軍技術優勢正受到中國挑戰。他說,美軍技術優勢“正以我數十年來未曾見過的方式受到挑戰,特別是在亞太地區”。路透社稱,當有議員詢問與中國的技術競賽進展如何時,肯德爾暗示稱不太樂觀。 就在利查曼解讀國情咨文時,被奧巴馬提名新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鮑卡斯赴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接受質詢,并遭對華強硬派議員連珠炮般的發問。美國“政治”網稱,鮑卡斯先被參議員約翰遜問及如何看待中國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鮑卡斯說,“我真不是中國問題專家,但我強烈感到與我們美國人的驕傲一樣,中國人同樣很驕傲”。文章說,鮑卡斯的回答令議員麥凱恩“擔憂”,后者質疑中國有統治亞洲的野心:“如果你不了解中國的野心和他們的歷史觀點,以及中國常常侵犯人權,你很難在這個代表美國的重要位置上發揮重要作用”。鮑卡斯接話說,我并非不同意你的觀點,但眼光要放得更寬些,與中國尋找共識很重要。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還要求美國駐華使館成為“自由之島”,鮑卡斯說,這要看美國政府執行什么政策。鮑卡斯還稱,將努力化解中日爭端。值得注意的是,此活動是質詢駐華新大使,卻吸引大批日本記者赴現場旁聽。 馬年將至,中美之間會“馬上出現什么局面”?麥凱恩似乎在臆想“馬上沖突”,他在質詢鮑卡斯時提到《八月槍聲》,一本講述鄰國矛盾如何引爆一戰的書,稱此情景可能在東亞重演。日本《外交學者》稱,美國知名學者米爾斯海默認為中美進入比冷戰更嚴重的對抗,甚至為此期待中國經濟崩潰,以消除美國的潛在威脅。國際輿論場上預言中美因中日爭端走向沖突的聲音更多。 29日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金燦榮如此寄語馬年的中美外交:“高層有接觸,軍事有往來,經濟有互動,熱點有交集,但別有用心者也有市場,對中美矛盾要有預期。”▲
環球時報201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