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徐芳芳
人們知道陳海平和他所做的工作,是在近幾年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社、新華網等各大媒體對問題彩民研究的宣傳報道上。他作為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彩票事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首次在中彩網、騰訊網、新浪網等網站就問題彩民的群體特征和流行率開展大規模網絡問卷調查,第一次給出了中國彩民規模及其問題彩民規模的數量估計,為問題彩民勾勒了“群體畫像”。
鏡頭中的陳海平總是笑容可掬,意氣風發。但只要對他的經歷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得不感慨,這笑容背后,飽含著一種歷經風雨后仍可笑面人生的樂觀和從容。
陳海平,心理測量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講師。原國家人事部公務員考錄司《行政職業能力測驗》暨人事選拔命題專家;北京市人事考試中心結構化面試命題專家、專業考官兼考官培訓講師;國家人事考試中心命題專家暨考官;中國心理學會心理測量分會理事兼秘書長。
陳海平1982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1986年保薦本系研究生,師從赫赫有名的張厚粲教授從事普通心理學心理測量學研究,也成為該系培養的心理測量學專業首批學子之一,之后堅持攀爬象牙塔,與很多前輩及師兄弟一起,見證和親歷了中國人才測評的發展和壯大。
20世紀90年代初,采用心理測量技術選拔人才完全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陳海平在學期間就借助專業之便接觸和使用了一些心理測量技術,用于企業和教育部門的人才選拔。本科畢業那年曾經和同學一道,在老師指導下對少年大學生進行智力測試,嘗試運用測評技術助力超常教育。研究生一年級,他就有幸擔任當時的心理測評泰斗、北京師范學院林傳鼎教授的助教,并擔任1987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智力篩查工具使用人員培訓班的教員,教學員學習使用韋氏兒童智力測驗。
作為中國心理學的發源地,20世紀80年代初的北京師范大學心理系,在張厚粲教授摒棄空洞思辨,提倡技術實用的思想影響下,培養匯集了一批精英人才,學習西方先進的測量和統計技術,率先在高考改革和企事業人才測評中應用,成為我國人才測評探索工作的“孕育熔爐”。“沐浴”在如此優良的環境下,陳海平一方面聆聽恩師教誨,拼命吸取所需要的專業知識養分;另一方面積極融入到各項研究和應用中,在理論上“武裝”自己,在實踐中磨練自己。本科學習期間,他就參與了多項導師組織的學術和應用工作,承擔起一些“抄寫稿子”、“翻譯英文資料”、“整理材料”等“不起眼兒”的工作,這些工作雖然細小、繁瑣,但對陳海平來說卻是“希望的種子”。興趣愛好的培養,為他之后在這一領域埋首奮進墊就了事業的基礎。那時候,對他來說,每周最興奮的事情,就是周六晚飯后與同門師兄弟去恩師家里,幫助恩師整理資料之余,聽恩師縱論天下學人,剖析學理幽微,享受知識盛宴。精力超人的恩師,往往一談就是幾個小時,敘談結束的時候往往已是萬籟俱寂的凌晨。
在陳海平的印象中,早期的探索和積累是一段充滿艱辛卻“價值和成就感十足”的過程。1989年碩士畢業后,他起初被人事部交流調配司錄取,到北京三里河的全國人才流動中心工作。這本是發揮其專業特長的崗位,但深知自己性格不適合做官的陳海平,臨報到之際拒絕了這個金飯碗的誘惑,轉而接受了當時剛剛留美回國、立志弘揚中國特教事業的陳云英博士的邀請,到中央教科所特殊教育研究室工作。從此,他開始為普及發展中國特教的理想不遺余力地奮斗著。當時國家財政困難,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發展特殊教育舉步維艱。經常到特殊兒童學校的陳海平,面對困頓中的殘疾孩子,為自己個人力量的渺小、現狀的無奈深深困擾,那種自己無能為力的強烈感受,刺痛了他的神經,最終刺破了他對中國特殊教育發展的幻想。
1992年底,陳海平回到母校心理系任教,有了更多機會參與選拔人才的測評工作,用心理測評技術和各種心理測驗甄選政府官員,選拔幼少英才,配置企業管理人選……對他來說,每一次進步都融入在點滴的工作積累中,而每一份經驗的累積都需要他認真去吸取和對待。
機遇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這句話用在陳海平身上再合適不過。
20世紀90年代,恰逢我國人事部公務員考試進入探索階段,陳海平憑借過去的經驗累積融入到這一“洪流”中。一開始他做的只是一些基礎簡單的工作,收集素材,編制各種類型的題目,幾年后對公務員考試有了自己的理解,開始承擔一些開拓性的研究,涉及一些與技術配套的制度建設問題。“一群人摸索了好幾年才慢慢形成一個制度”,“當時的東西看似簡單,但對我們來說從不測到測是一個革命性的轉變,它能幫助我們把一些素質差的人員淘汰掉,效果非常明顯。之后政府機關人才選拔都是在此基礎上‘錦上添花’慢慢發展完善的。”陳海平如是評價最初的工作。
他尤為感到驕傲的是當年與同門師兄弟合作承擔的“復雜測評技術應用于管理人才選拔”的探索,正是因為有這段經驗的積累,若干年后,才有了后來遍地開花的結構化面試、文件筐評價和無領導小組討論等這一系列的形式。1996年,當時的地礦部需要挑選副司級干部,這次選拔嘗試復雜測評手段,且開高層次領導社會公開選拔之先河。選拔任務由陳海平當時在人事部的同門同學組織實施,邀請陳海平的團隊參加。在此之前,陳海平及其團隊在啤酒企業選拔干部的實踐中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無領導小組討論、模擬決策等方法,何不將這一成功經驗用在這次選拔中?他這樣想。根據司局級領導實際工作中需要面對的問題,陳海平他們為這次選拔“量身定做”了一套測評方法和程序,效果明顯,反響非常大。當時地礦部從部長到書記五大領導都到現場觀摩,還驚動了中組部。后來地礦部為此還專門開了座談會,介紹這次選拔經驗。“這次選拔雖然只是一次小事情,但意義非常重大,打破了過去人才的‘部門所有制’,為一些真正有才華但不一定受部門重視的人提供了向上發展的通道,開拓了中高層領導干部科學選拔的路子。得益于這次積累,1997年北京市委展開第一次大規模招聘副處級干部的試點活動,公開招聘57個崗位,同時拿出市委辦公廳、市信訪辦以及市經委三個部門試點復雜測評技術,由我主導試驗,我們在此經驗基礎上,加入了情景模擬、應急處理、人際溝通等實際需要的環節和題目,同樣影響深遠。”陳海平回憶這段經歷時如是總結。
成長源于每一次細小經驗的累積,成功源于每一個平凡工作者的貢獻。如今,我國在人才選拔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全面、民主、專業的機制,能夠系統、科學、方方面面地選拔人才。這離不開那個時期陳海平作為其中一員的那一批人的努力。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陳海平依然耕耘不輟……
陳海平及其團隊的研究向來都是應社會所需,測評工作如此,彩票事業研究同樣如此。
據陳海平介紹,2011年我國彩票銷量突破2200億元。同時億元大獎不斷刷新紀錄,激發了彩民前所未有的熱情,中國彩票事業正在快車道上高速運行。與此同時,問題彩民的頻頻出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我國“彩民”一詞與國際的“賭客”(gambler)一詞大致對應。但實際兩者是差別很大的群體,后者包括的范圍要大得多。彩票與其他博彩一樣會容易上癮,一旦購彩成癮,常常產生一系列嚴重后果。“問題彩民”是國內購彩上癮的人的俗稱,并不包括賭博成癮的人。彩民一旦購彩成癮,不僅給自己帶來困境,也給家人和社會造成嚴重困擾和危害。
那么中國的問題彩民到底有多少?按照什么標準鑒定一個人是不是問題彩民?他們都有什么特點?為解開這一系列疑問,陳海平帶領他的團隊立足于申請到的國家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彩民購彩的心理限度》,開始踏上了了解我國彩民的購彩行為習慣和群體性格特征,確定問題彩民的特征行為、甄別標準和流行率,探索彩民的購彩理性、研究彩民的購彩信念及其非理性行為的研究之旅。
網絡調查是他們課題研究的一部分,區別于以往的彩民調查,這次調查規模龐大,參與人數達到176200人,且對數據的篩選要求非常嚴格,科學性和嚴謹性毋庸置疑;調查問卷內涵廣泛,角度豐富,結合國際標準和中國實際,保證了結論的可靠。
通過調查數據的科學分析,他們得出結論:我國彩民規模在2億~4億之間,極重度問題彩民最保守估計大概有四十幾萬;“五有一缺”是網絡彩民的特征,“五有”即有學歷、有技術、有家庭、有結余、有夢想,而“一缺”是指自我感覺缺乏社會地位,絕大多數這類人會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處在底層或中下層,他們想通過買彩票一夜暴富來改變這種地位;女彩民比男彩民更容易上癮等。
這些結論一旦公布,各方面反響強烈,問題彩民如此之多一時成為話題。“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相關部門缺乏相應的機制來加以規范和引導;另一方面,彩票行業自身的宣傳誤區和被社會公眾認知的程度還存在不足。為此我們倡導‘公益彩票、科學彩票、健康彩票’的理念。彩票是一個行業,同時也是一個產業鏈,而問題彩民則是這個行業產生的‘環境污染’,要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首當其沖需擔起治理的責任。包括研究中國問題彩民防治體系,制定發展規劃;確立中國彩民的甄別標準,開展問題彩民監測;開展責任彩票內涵的研究,探索中國特色的責任彩票體系建設等;而社會也應樹立起正確的意識,宣傳要回到培育理性彩民、樹立彩票慈善理念上來。”
陳海平他們的研究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報告送達最高領導并有批示,該項工作為開展我國問題彩民的防治提供了參考依據。“以嚴謹的科學態度,為中國彩票的發展提倡責任之舉”,陳海平如是表達自己的心聲。他和他的同仁們都希望搭建一個公共的、學術的平臺,匯智聚賢,共同為中國彩票事業的大變革大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別看如今的陳海平已經有了一份自己的事業,但獲取的歷程異常艱辛。
他是個有故事的人。出生于山區農村,“風雨飄搖”的年代,他看過父親因為“富農”身份遭受虐打,也因為自己是“富農子弟”受到過無端欺凌而輟學。因為家庭貧困,他四處遷徙轉學,為謀生計打柴、割草、撈河沙、伐竹尾、運木下山、裝卸搬運……好不容易有機會考大學,卻因為不服從分配而高分落榜;復讀初期,他曾坐在走廊里聽課,倔強不服輸的性格促使他伴著星星晚課再伴著晨光早讀……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陳海平終考上北京師范大學且因成績突出獲教授們青睞而有機會留校任教。但命運多舛,多年艱辛擊垮了他的身體,事業上升期,他被迫病休,在鬼門關徘徊了十年……就算如此,在陳海平身上絲毫看不到自怨自艾、甘于放棄的跡象。就算如此,他也一直努力再努力地為自己的人生尋找突破口,追尋一份屬于自己的精彩。笑面人生,樂對科研,這就是陳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