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 佳
2013年7月20日,蘇北名城徐州迎來了一群客人,徐州藝術館里高朋滿座,賢者云集,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古建筑保護專家和徐州地方知名人士歡聚一堂,共同出席《徐州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報告》的首發儀式。站在講臺上作主旨發言并贏得滿場熱烈掌聲的是一位面相和善、身材稍胖的、年近古稀的學者。他就是本次會議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孫統義先生。
如今的他,擔任中國文物學會理事、徐州市土木建筑學會古建園林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州正源古建研究所所長、徐州清源園林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由他所率領的團隊長期致力于我國古建筑修繕工作,積極投身傳統建筑文化振興的偉大事業,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孫統義,高級工程師,1945年出生于江蘇省銅山縣,徐州地區民間走出的古建筑保護和修繕專家,也是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古民居傳統營造工藝”的傳承人。他對中國建筑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特別熱愛古建筑保護修繕事業,對我國傳統文化和古建筑保護修繕工作勇于擔當,他長期致力于徐州地方民居的保護和修復工作,主持完成了戶部山余家大院、崔家上院以及邳州土山鎮關帝廟等多項地方傳統建筑的修繕工程。
孫統義善于鉆研和勤于思考,憑借嫻熟的技術,加上他為人謙虛謹慎,遇到疑難問題常常求教全國著名的古建筑專家、學者,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從而在古建筑保護技術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這一領域研究頗深,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文藝家學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呼。
多年來,孫統義以文物法為指南傾心于徐州及周邊一帶地區古建筑的保護和修繕工作,在本地域古建筑保護行業中取得了普遍好評和認可。北京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古建園林建筑》雜志主編馬炳堅先生稱贊孫統義“是一位實踐經驗豐富、身懷絕技的工匠出身的技術專家”。(引自《戶部山民居》第1頁)
孫統義熱愛古建筑,積極投身古建筑保護工作。他總是滿懷熱情的參與徐州市建設、文化等部門組織的徐州村鎮建設和古建筑保護普查、調研等工作。與一般的參與者不同,孫統義學識豐富,見解獨特,是古建筑保護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參與程度比一般人更深,往往會提出好的建議和意見。因為表現突出,他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江蘇省、徐州市有關部門的表揚。
幾十年來,為了搞好古建筑保護,孫統義創辦和組織了一支古建筑施工隊伍,集研究、設計、修繕于一體,形成了一支技術全面、作風嚴謹、認真負責、忠于原物、精工細作,充分尊重地方文化,堅持保留地方特色,完成多項符合文物法要求和質量上乘的古建筑保護維修工程。其中,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就是這個團隊正能量的代表作,為行業內樹立了榜樣。
徐州具有獨特的戶部山古民居群,其中包括翰林崔燾故居。崔家世代書香,主人崔燾是清道光年間的翰林,曾被欽點為庶吉士。現存的崔燾故居依山而筑,根據院落地勢高低分為上院和下院,建筑精美,藝術價值頗高。這座建筑群經歷400多年、20余代人的經營,已經成為徐州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一處清明建筑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戶部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這一重要傳統建筑,對促進徐州地區乃至全國歷史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極重要的現實意義。如何修繕和保護,是擺在世人面前的難題。
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由徐州市園林設計院、徐州正源古建園林研究所設計,承擔施工的是徐州清源園林工程有限公司。這一切工作都是在孫統義的帶領下開展的。他們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曲阜宣言》的原則要求,遵循古建筑修繕“不改變原狀”的最基本原則,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深入調研、多方求證、科學施工,細心操作,攻克了一個個技術上的難關,鑄就了精品工程。
孫統義在工程期間深入現場,一絲不茍地安排任務。他在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中將科學研究貫徹于工程全過程,做到前期勘察測繪工作到位,實施過程中還不忘將相關資料收集齊全,為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建立一份完整的科學記錄檔案,以備日后利用。
如今,徐州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已然成為古建筑修繕行業的標桿工程和學習榜樣。修繕完成后的故居上院,不僅質量上乘,而且極為難得地保留了濃厚的徐州地方特色。人們稱贊不已。
然而孫統義并沒有滿足,他還將自己在施工過程中辛辛苦苦收集來的相關資料整理后編印成書——《徐州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報告》,全面總結崔燾故居上院修繕工程的全過程,內容豐富詳實,圖文并茂,真實可信。他尊重科學,用自己一貫的認真態度將古建筑傳統營造工藝與歷史文化凝結成一部詳實的資料文獻,為以后的古建筑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很好的啟迪。徐州市土木建筑學會理事長宗明先生對此書評價頗高,古建筑泰斗羅哲文先生曾三次為該書寫詞題名。
孫統義負責和承擔過的大型古建筑保護工程還有很多,每一次的修復成果都在本地區古建筑保護領域引起不小的轟動,引發學界熱議。同樣,他高超的技術和認真的做事態度為他在業界贏得了很高的評價。
當今城市建設步伐大大加快,在這個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城市建設發展與文物保護經常發生糾紛和矛盾,兩者不可避免的發生激烈碰撞。作為一個心中裝著古建、匠心獨運呵護古建筑的領軍人,孫統義先生痛感于古建筑保護現狀,常常不辭辛苦四處奔走呼吁人們關注古建筑保護傳統文化。他經常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為保護文化遺產大聲疾呼,體現了一個古建筑修繕工作者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他帶著一顆對古建筑、傳統文化的愛心,精心呵護當代徐州地區存留的古建筑文化,試圖在古建筑保護方面盡自己一份力。他嫻熟的傳統營造工藝、豐富的施工經驗以及對古建筑文化的熱愛,使他成為我國古建筑領域取得很大成就的古建筑專家。
在別人看來,古建筑都是一些沒用的、陳舊破落的老古董,從事古建筑修繕保護工作又枯燥又乏味,把畢生的精力花費到這樣一項既辛苦又難出名的事情上豈不是很傻?但是孫統義不這樣認為,他堅持當這樣的“傻子”,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鉆研和探索古建筑保護技術,忘我地投入工作,為他的事業不畏艱難,一心撲在自己摯愛的古建筑保護領域,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精力。辛苦勞動沒有白費,他取得了耀眼的光芒,圓滿完成了多項古建筑修繕工程,在業界取得了極高的認同。如今,年近古稀的他,仍以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筑為己任,立足保護,面向繼承,履行著一個中國建筑師的歷史責任。唯愿他在古建筑保護的新征程上大步向前,帶著自己獨具的匠心、科學的態度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