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民 范佳睿
樸素語言彰顯外交智慧
李廣民 范佳睿
李廣民 青島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外各種場合,善用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元素,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將高深的治國理政智慧與對外交往戰略蘊含于詩詞俗語中,給國際社會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這種舉重若輕的外交新風,是中國國力日漸強盛、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日俱增的反映。這也啟示我們,面對轉型中的世界,面對新時期的中外關系,我們可不必拘泥于傳統的外交禮儀與辭令,代之以一種更隨和自然、開放自信的態度笑對世界。
中美兩國在當今世界都是具有相當體量和影響力的大國,中美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美國副總統拜登及國務卿克林頓的歡迎午宴時講道:“中美建設新型合作伙伴關系是一項具有重要和深遠意義的開創性工作,既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經驗可鑒。正如克林頓國務卿所言:‘逢山開道,遇水架橋’。”
其實不只是應對中美關系,中國在處理中俄、中歐關系時,都應相互尊重對方核心利益和主要關切。2014年3月下旬,習近平主席借出席核安全峰會之機,訪問了歐洲多國,再次用真誠樸實的語言向世人闡明中國的立場和原則、關切和利益,中歐之間的良性互動愈加密切,全方位、多領域的新型大國關系鋪展在世人面前。
周邊安全涉及中國自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亞太地區安全環境一直處于“亞健康”狀態,各國交往互動總受各種因素阻滯。對此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兩國民心相通、彼此信任才是國家關系良性互動的根基所在。
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講道:“親望親好,鄰望鄰好。中國將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p>
中國與以非洲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擁有世代傳承的珍貴友誼。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的演講中談到:“‘人生樂在相知心。’中非如何知心?我以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深入對話和實際行動獲得心與心的共鳴?!闭\然,唯有“相知心”,朋友間才可得人生之樂;唯有“相知心”,國家間才能更好地相互扶持,攜手共進。
在2013年G20峰會上,習主席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強調國家間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明確表示中國有條件有能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正面外溢效應。金磚會晤上,習主席更是以“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談彼此合作,提出堅定對自身發展道路的自信,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被任何干擾所惑。
2014年3月,習主席在出席核安全峰會時,強調“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在造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時,強調“多彩、平等、包容”的世界文明觀。他在多邊場合反復強調: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并且首創“世界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為中國多邊外交注入新的內涵。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面臨的國際環境可能會更趨嚴峻復雜。妥善處理好大國關系、周邊關系、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和多邊關系這幾個關鍵性的外交課題,就能構筑更加有利于我們生存的國際環境,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
責編: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