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涌
汽車能不能更迷你?
薛涌
薛涌 旅美學者,知名評論員
比爾·福特,美國汽車巨子的后代、現福特汽車的總裁出語驚人:現在我們必須把公路上跑的車看成是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寫字板電腦。當然,車的個頭兒要大得多,但它們都是一種網絡的工具。汽車業的根本利益,是保持人類的移動性,促進溝通,而不是讓大家都堵在路上。擁堵問題不解決,汽車把乘客從A點運送到B點這樣的基本功能就會喪失。
根據現有的預測,到2050年,全球汽車擁有量將增長四倍,達到40億臺。如果沒有根本性的技術改進,這樣的增長將使能源供應不堪重負,造成油價暴漲,開車變得越來越昂貴。更重要的是,即使你還開得起車,已經陷于嚴重擁堵的現有交通體系也遠遠無法應付多出四倍的汽車。奧迪公司的總裁警告:“汽車業面臨巨大的危險。因為人們也許會說‘我受夠了,我不愿意每天花三四個小時在路上’。”所以,汽車業的使命是改良現有技術,并和各國政府一道共同解決全球擁堵的問題。
其中的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汽車減肥。看看當今與網絡相關的技術:臺式計算機變成了筆記本,筆記本變成了寫字板,智能手機在許多情況下可以當個電腦使。當然,這并非是小而新的產品對大而舊的技術的絕對取代。臺式計算機仍然相當普遍。但是,總體而言,這些網絡通訊工具的體積越來越小,手機、寫字板等微型“玩具”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
汽車為什么不能走這樣的路?遠途運輸的大卡車當然很難瘦身,農村、遠郊仍然需要大車型。但是,世界城市化日新月異,越來越多的人口集中在大都市。為什么不能有獨特的“城市汽車”?
也正是在這樣的邏輯指導下,微型車成為汽車業下一輪競爭的核心。其中心舞臺,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也是城市擁堵最為嚴重的中國。比如,通用汽車的實驗車型、兩座的EN-V希望率先在中國上市。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汽車、雙輪汽車,也在緊鑼密鼓地研制和開發之中。《經濟學人》的報道稱,甚至能飛的汽車也已經在技術上變得可行。現在需要考慮面對滿天飛行的汽車的管理問題。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大汽車制造商,都在開發自己未來的拳頭產品。
但處于這種競爭之核心的中國,再次顯示了創意的缺乏。大家本指望比亞迪的電動車能夠給中國汽車業在國際市場上帶來突破,如今看來這更多還只是個夢想。
資金、技術的劣勢當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缺乏原創性的理念。畢竟,電動車讓汽車業“異想天開”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更像是“炒人家的冷飯”。
幾年前,許多地方政府甚至對小排放的車型下禁令,使頗為適合中國大中城市生活方式的微型車喪失了發展機會。只有在發現微型車在歐美成為時髦后,才趕緊跟牌。中國作為自行車的大國,也完全有將電動自行車開發為不倒翁式的雙輪車的前景。如今,把汽車和公路當做交通“互聯網”的概念又被提出來。這一概念所呼喚的,遠非電動車這一項技術。靠著電池技術這一“板斧”,怎么可能克敵制勝?
總之,中國雖然是近幾十年來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但這種繁榮背后所隱藏的還是原創力、想象力的缺乏。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還是要跟著人家后面學。這樣的模仿,將到何時才算個頭兒呢?
責編: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