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燕 陸凡婷 郭麗芳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省太原市,030024)
我國的煤炭開采行業以 “小、亂、多、散”著稱,且煤礦事故頻發。為保障行業安全水平,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經濟效益,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若干意見,各省政府紛紛響應,依據自身特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實施,其中山西省的兼并重組政策最為完整,改革力度最大,兼并重組的工作也最先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今煤礦的兼并重組已基本完成,但是煤礦企業兼并重組后的生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部分被整合的煤礦未達到其預期價值。由于兼并重組工作時間緊等原因,部分小煤礦業主瞞報、虛報生產情況,導致集團企業以高價收購其煤礦。整合完成后準備復工生產時,集團企業才發覺一些煤礦的價值低于收購價,有些煤礦并不適合大型機械化生產,甚至還有不符合開采條件的煤礦,需要立即關閉,無法繼續生產,這些情況都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
(2)整合增加了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融合的難度。由于整合之前不同企業的生產環境、生產模式、工作習慣等均不同,為整合后的企業管理以及形成共同認同的企業文化帶來新的挑戰。
(3)人力資源整合困難,人才流失嚴重。整合過程中,由于短時間內要安置大量不同層次的人員,各類崗位有限,致使崗位、待遇等達不到心理預期,導致大量技術人才流失,人力資源整合困難加劇。
(4)礦工安置問題形勢嚴峻。由于小煤礦的生產技術落后,極少使用機械化生產,大部分靠人工進行開采,而整合后企業采用大規模機械化開采,一方面需要的礦工數減少,另一方面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大批達不到技術要求的礦工需要安置,加劇了企業的負擔。
(5)整合注重規模而忽視效率。一些企業過分追求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忽視了生產效率的提高,不能給企業帶來最大的經濟效益,而過大的規模往往會給企業的管理、部門的協調等造成困難。
由于煤炭市場的持續低迷、兼并重組后涌現的大量問題,煤礦企業轉型已迫在眉睫。企業的轉型可從產業、人力資源、組織結構、管理和企業文化等方面入手。
若企業的產業單一,其抗風險的能力也就相應弱。如今,煤炭價格一路下滑,煤礦企業應尋求其他的發展方向,避免一直虧損。就目前而言,產業的改變分為轉型和升級兩種,轉型是完全離開現在的行業,開拓新的行業;而升級是在原有行業的基礎上,向微笑曲線兩端的附加價值高的產品轉變,主要進駐行業上下游的市場,是產業鏈的一種延伸。煤礦企業的產業升級是指改變之前的原煤直接銷售的模式,引入深加工生產線,生產出高質量、高利潤的產品再進行銷售,如進入煤化工領域,將煤炭加工生產為氣態、固態、液態等化工能源。而產業轉型則是與煤炭行業無關,發掘新行業的發展空間、進入全新領域,實現盈利,如山西陽煤集團新建聚碳酸酯 (通用工程塑料)項目,神華集團控股的鐵路、航空、港口公司,還有工程、科技、財務公司等均給神華集團帶來了不菲的收益。
此外,企業還要摒棄犧牲環境換取利益的思想,在合理化開采的同時注意保護恢復環境,如發展綠色生態煤礦,開發井下矸石充填技術及裝備系統,改變煤矸石影響生態環境的局面。
企業進行產業升級或轉型,都離不開科技創新,企業需加大科研投入,鼓勵員工學習新技術,開展技術研發,通過創新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降低消耗,最終開拓市場,實現企業盈利的目標。
近年來,煤礦企業人才流失嚴重,導致煤炭企業人才缺乏,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井下生產環境艱苦、存在安全問題、兼并整合過程中人力資源整合不盡如人意、人才培養機制滯后等。
針對人才流失的問題,企業要對原有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進行優化改革,引入高水平的技術、管理和運營人才,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企業人才激勵機制,增加員工工資福利,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員工有歸屬感,避免員工頻繁流動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組織結構是組織的全體成員為實現組織目標,在管理工作中進行分工協作,在職務范圍、責任、權利方面所形成的結構體系,組織結構必須隨著組織的重大戰略調整而調整。常用的組織結構形式有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網絡型、矩陣制等,各種形式均有優缺點,企業需依據自身實際情況,設計組織結構形式。我國大型企業 (尤其是國有企業)的通病是組織機構龐大、過分集權,導致企業決策路徑長、時間久、成本高,容易錯失最佳市場時機。目前,新型組織一般趨向于采用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形式,便于管理與決策。煤礦企業可以依據產業分為不同子公司,適當分權,將權力下放給子公司,總公司只把握大體發展方向,而子公司再選擇適合的組織結構形式,確定各自職能,提升管理與決策的效率;精簡組織結構,撤銷過多的行政部門,裁減非必要的管理人員,將企業資源最大化地利用在創新研發與銷售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管理水平均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的發展。管理環節的改革,首先要改變經驗管理模式,引進科學管理理念和現代管理技術,如全面質量管理、海爾的OEC管理法、5S現場管理、目標管理等,對生產全過程進行精細量化管理,學習借鑒行業標桿企業,結合自身具體情況,找到適合的管理方法,提高生產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其次,企業要建立健全創新研發機制,創設研發環境,設立創新基金,表彰取得創新成果的員工,從制度上鼓勵員工創新。
兼并重組后被整合的煤礦員工的融入,造成對企業文化的沖擊,故重塑企業文化是企業現階段的一個重要任務。企業文化包括企業的戰略目標與經營方針、行為準則、產品理念、道德規范、價值觀念、人才培養機制、客戶服務態度、銷售渠道、醫療教育體系、員工福利等。企業需針對現有員工重新制定適合現階段企業發展的文化體系,并定期宣傳新的企業文化、組織員工進行學習,使新的企業文化得到廣大員工的認同并深入內心,從行為上遵守企業的準則。企業要樹立員工是企業的主體的觀念,教育每一個員工對企業負責,使員工更有使命感,與企業共榮辱,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煤礦企業紛紛尋求轉型,但僅靠企業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政府、行業協會也應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給予政策性扶持和幫助,使煤礦企業盡快完成轉型,挽回煤炭市場的頹勢。
3.1.1 政府出臺政策扶持煤炭市場
鑒于煤炭價格的不斷跌落、煤礦企業的持續虧損,近期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救市。山西省物價局明確取消專門面向煤炭企業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不合理的服務性收費,取締一切涉煤亂收費,降低部分涉煤收費的征收標準,嚴格規范保留的涉煤收費項目標準。內蒙古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從稅收優惠、財政獎補、金融服務、項目審批、用地、規劃等方面加強對企業兼并重組的引導和支持,并下調了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征收標準,暫停收取煤炭礦產資源補償費中自治區留成部分。福建政府提出減輕企業負擔、加強進口環節管理等措施。四川省安監局 (四川煤監局)從減少行政審批程序、降低行政相關費用、增加企業自由選擇度等方面,為煤礦企業減負,助其度過低谷期。陜西省停止征收5項、取消11項不合理及違規設立的收費項目。各地政府還針對本省區狀況,降低稅費,幫助企業降低成本。
3.1.2 政府引導鼓勵企業轉型
在出臺救市政策的同時,政府應引導企業進行產業轉型與升級。政府指導企業兼并收購煤炭行業上下游企業,為企業發展尋求另外的出路。政府引導企業進行自主研發,設立科研基金,鼓勵企業創新,促進科研單位、高校與企業的創新合作。政府應支持企業發展新興產業,鼓勵企業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政府應經常組織大型人才交流會,為企業的招聘創造良好環境。引導高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合作培養計劃,既能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又能解決高校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政府可以為企業做擔保,改變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同時開拓新的融資渠道,讓中小企業以低成本進行融資,降低企業的資金成本。
3.1.3 政府加大監管力度,為企業創造公平和諧的市場環境
良好的市場環境不但可以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同時可以為企業的轉型提供平臺。政府應出臺法律法規,完善煤炭行業標準,規范煤炭市場環境,規范政府職能,加強政府服務企業的意識,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為企業轉型營造一個公平公開、和諧競爭的市場環境。
煤炭行業協會承擔著煤炭行業的健康發展的重大責任,起著完善行業標準、反映行業訴求的作用,是企業與政府間的橋梁紐帶。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煤炭行業協會通過參與行業管理,引導企業進行創新改革,改變單一生產模式,向產業多元化發展,積極推動煤炭行業自身的創新與經濟轉型。
(1)企業要對所有兼并并入的煤礦進行全面評估,分析其價值、煤質、儲量、地質構造、周圍環境等,制定新的發展規劃,包括開采計劃、環境治理計劃、機械化生產規模等內容。
(2)企業要調整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升級與轉型,規劃重點盈利項目,加大投資,引進先進技術,降低成本。
(3)企業要注重創新,掌握先進的核心技術,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達到經濟效益提升的目標。
(4)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不僅要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也要定期組織現有員工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工作效率。要制定嚴格的獎懲制度與激勵體制,獎勵優秀員工,淘汰消極怠工的員工。
(5)精簡組織結構,提高決策效率,使組織向扁平化發展。引入先進的管理方法與工具,實現全面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建設和營造員工認同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對員工產生凝聚力,自覺地將企業發展目標作為自身發展的目標。
(6)企業主要領導的意愿與經營能力對企業轉型有著重要影響,它是引領企業進行戰略轉型、產業轉型、管理轉型的主要因素之一。企業主要領導不能消極被動地等待,而是應積極主動地尋求和創造轉型發展的機遇與時機。
[1] 黃云霞,宋乾.山西省煤炭人才培養的思考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
[2] 葛偉.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轉型思路研究 [J].中國煤炭,2009 (11)
[3] 孫國民,彭艷玲,寧澤逵.塊狀經濟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研究——以浙江省為例 [J] .中國科技論壇,2014(1)
[4] 近 期 多 地 煤 炭 救 市 政 策 一 覽 [OL] .http://www.sxcoal.com
[5] 許愛玉.基于企業家能力的企業轉型研究——以浙商為例 [J].管理世界,2010(6)
[6] 劇錦文.中國民營企業轉型與升級:演化歷程與路徑選擇 [J].江海學刊,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