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會平
(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伊犁能源公司,新疆自治區伊犁州,835000)
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伊犁能源公司是率先到新疆自治區伊犁州進行煤炭資源開發轉化的大型國有企業,現有員工1229人,其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員工769 人,擁有初、中、高級職稱員工230人,各類專業技能員工305人。公司黨委于2010年成立,下設4 個黨總支、14 個黨支部,現有黨員246人。經過不斷地艱辛探索和艱苦創業,到目前為止,公司累計投資130多億元,構建形成了煤礦、煤化工、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格局。
文明單位創建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提高干部員工素質和單位文明程度、實現良好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有效途徑。公司黨委把文明單位創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當做 “一把手”工程來抓,加強領導,強化責任,狠抓落實,成立創建文明單位組織機構,明確了工作職責和分工,強化內部監督機制,定期對各基層單位創建工作進行督促檢查。
2012年,公司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山東省國資委對新疆基地提出了集中力量、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總體要求;2013 年初,集團公司確定了 “新疆基地突破”的戰略定位,為伊犁能源公司建設發展賦予了新的歷史責任與使命。公司黨委將創建文明單位工作與 “新疆基地突破”戰略相結合,把創建工作融入到公司發展戰略、重大決策的制定和落實之中。通過召開黨委中心組學習討論會、專題會,組織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認真分析公司的發展戰略定位、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保障科學決策,統一思想認識,鼓舞在疆職工在本職崗位上扎實工作,建功立業。
在此基礎上,公司根據項目建設實際情況確定了 “三步走”的戰略思路:第一步 (2013 年攻堅轉型),加快建設攻堅,推進管理轉型;第二步(2014年深化跨越),以深化戰略合作為載體,實現煤化工項目跨越發展;第三步 (2015 年規范調整),以煤礦、煤化工規范運行為重點,在調整中優化,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對外合作格局。力爭通過3年的艱苦努力,到“十二五”末初步建成世界先進、國內一流的現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2010-2012年度,伊犁能源公司被新汶礦業集團連續命名為 “干事創業先鋒黨組織”稱號,先后被新汶礦業集團命名為 “文明單位”、“宣傳思想組織工作先進單位”、 “紀檢監察工作先進集體”、“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先進基層工會”、“五四紅旗團委”,被山東能源集團命名為 “省外創業先進集體”,2013年被山東能源黨委命名為 “先進基層黨組織”。
公司引導員工牢固樹立扎根新疆、發展新礦的理想信念,放寬眼界、抓住機遇、創新思路,建設一流工程,打造一流企業。
公司堅持每年開展一項主題活動。2013 年,針對集團公司 “新疆基地突破”的戰略定位,開展了貫穿全年的 “責任與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著力提升創業責任意識、安全責任意識、生態責任意識、和諧責任意識,強化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認識,樹立干事源于責任、創業基于使命的信念。
(1)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以黨委中心組為龍頭,通過集體學習、個人自學、專題研討等形式,把握理論精髓,創新思維方式,提升能力水平;以黨員、干部為骨干,通過集中輪訓、學習報告會、“三會一課”等形式,領會上級精神,破除思想壁壘,增強發展信心;以普通員工為重點,通過日常學習、巡回宣講、知識競賽等形式,激發學習熱情,轉變思想觀念,堅定發展信念。
(2)將活動落實到重點建設項目攻堅、實現生產運營突破、深入推進手續辦理、狠抓安全宣傳教育、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全面提升員工素質、廣泛征集合理化建議、開展創新創效活動、構建和諧親情文化、強化績效考評10個方面。把生產建設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區隊、班組和個人,分別制定出工作目標和保證措施,責任層層落實,任務層層分解,年底進行考核兌現。
(3)積極開展形勢任務教育活動。面對煤炭行業的嚴峻形勢,公司印發了 《認清形勢聚合力、眾志成城促發展》的形勢任務教育宣傳提綱,通過宣傳櫥窗、學習會、組織觀看形勢任務教育片等形式,引導廣大員工自覺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
伊犁能源公司作為新汶礦業集團在新疆的區域化公司,肩負著10余個跨行業公司及項目的開發、建設、轉化、發展工作,承擔著集團公司戰略接替的重任。為此,公司將文明單位創建與企業建設攻堅、管理轉型相結合,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項目建設、生產經營、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和模式。
(1)創新建設模式,助推項目建設。積極發揮“召集人”作用,與國內外知名企業攜手,進行多層面、多方式的戰略合作,形成互惠互利、共建共贏的戰略協同發展格局。采取市場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方式進行項目施工,采用EPC 總承包的建設模式建設煤制天然氣項目,確保了項目建設質量優、投資省、速度快。
(2)嚴格制度,規范程序,增強企業管控能力。組織編制了 《能源公司內控管理流程》,按照不早花、不多花、不亂花、算計花的原則,開展項目工程建設成本預控體系分析研究,嚴格工程預算,嚴格責任落實和考核獎罰。立足區域公司管理定位,堅持財務、人員、供應、銷售四統一,科學控制項目投資和工期,推進全面預算、全面風險、全面對標、全員績效和全面市場化管理。
(3)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設立了博士后工作分站,召開了公司首屆創新大會,加強與煤科院、大專院校的合作研究,積極優化工程設計,降低項目投資。目前,伊犁一礦、伊犁四礦的工業信息化技術、無軌膠輪輔助運輸系統等技術均居全國前列,伊犁一礦、伊犁四礦和昭蘇礦全部實現了井下 “半小時運人圈”。《伊犁礦區特厚礫石層斜井井筒支護理論和施工技術研究》獲得煤炭協會科技一等獎。
(4)健全重大危險源排查、隱患治理等安全管理制度,在安全月組織開展了“強化安全基礎、推動安全發展”主題活動和“敬畏生命”大討論活動。貫徹落實《煤礦礦長保護礦工生命安全七條規定》,突出放假、檢修、復工和雨季三防等關鍵環節,確保各類隱患及時排查整治。截至目前,公司所屬礦井全部實現了安全生產,煤化工項目實現安全施工1800萬人工時,創出國內同類建設項目一流水平。
新疆基地因地域文化、產業技術、人員構成等原因,一直以來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缺乏。為解決人才問題,公司開展了 “素質提升年”活動,打造素質過硬、業務一流的伊犁能源員工品牌團隊。
(1)搭建提升平臺。突出全員參與、全員提高,著力搭建全員教育培訓平臺、學習成果交流檢驗平臺、崗位技能提升平臺、崗位競爭平臺、創新平臺、創業模范評比及先鋒崗創建平臺、文化素養提升平臺、員工激勵平臺等8個素質提升平臺,以此加強人才培養和梯隊建設。
(2)建立科學合理的用人機制。完善競爭性選拔人才的方式和人才考評體系,推行全員業績考評制度,加大員工市場化選聘力度,為各類人才搭建技師認定、職稱評聘、職務晉升的崗位競爭平臺,構建形成技能、技術、管理多渠道互通晉升機制。
(3)開展各類培訓教育活動。編制年度企業員工教育規劃,開展以師帶徒活動,利用OTS仿真模擬培訓對煤化工崗位操作工進行模擬操作培訓,安排員工去山西、內蒙古等單位學習,堅持每年組織一屆技能大賽活動。
(4)注重發掘典型事跡。每年通過召開科技創新大會、創業模范表彰會、七一頒獎晚會、五四表彰會等各種形式,對各專業、各崗位的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加大對先進典型的培育力度,著力樹立省外創業、大學生就業、當地就業、少數民族就業四類先進典型。
伊犁能源公司著力推進山東能源明德立新、包容超越的企業文化與新疆地域文化的融合,不斷探索和倡導適應企業發展且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
(1)強化廉潔興企文化。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認真執行 “三重一大”制度,強化項目投資、合同、干部選聘、薪酬四項管理,創新督查辦法,建立紀檢、財務、法律、人力資源等業務部門的協調機制,實現了工程立項、招投標、材料設備采購等環節的全過程監察。伊犁能源公司連續3年被集團公司評為 “黨風廉政建設先進單位”。
(2)踐行綠色能源文化。針對伊犁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實際情況,堅持黑色煤炭、綠色開采、高碳經濟、低碳運行的綠色發展理念,委托煤科總院編制了 《伊犁伊寧礦區煤炭開發利用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規劃大綱》,礦山建設了封閉煤倉、礦井水處理系統和新疆首個井下水處理廠。煤制天然氣項目堅持高科技、高投入,助推煤炭資源清潔利用,該項目用于環保設施方面的投資預算占該項目概算總投資的10%左右。共青團組織發動青年志愿者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綠化活動,在工廠和周邊荒地種植各類樹木8 萬余株。2012 年5 月,煤制天然氣項目作為國家的煤、電、氣、化總體示范區,通過了國家發改委組織的專家評審。
(3)倡導親情文化。以完善濱河家園住宅小區、單身公寓樓、職工食堂、職工文體中心等基礎生活設施作為構建親情文化的陣地;以重大節日、紀念日、員工生日等重要事件節點開展座談、紀念、祝福活動作為構建親情文化的橋梁;以職工代表大會和廠務公開作為構建親情文化的紐帶;以開展各種送溫暖活動,切實對困難職工進行幫扶作為構建親情文化的手段,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積極為員工解決好工作環境、生活就醫、子女就學等問題。共青團組織通過開展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單身青年聯誼活動,為青年人婚戀牽線搭橋。工會組織在古爾邦節、開齋節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召開座談會,走訪慰問少數民族員工家庭。同時,組織山東家屬走進新疆,貼近礦區,拉近員工家庭與企業的距離,營造企業大家庭的氛圍。
(4)豐富健康生活、快樂工作的文化。公司制定了年度文體活動計劃,成立了書法、攝影、體育、曲藝等文體協會,尊重和引導每一名員工的文體愛好,堅持每年組織一次職工運動會,先后開展了一批員工喜聞樂見的文體娛樂活動,做到了季季有安排、月月有活動、次次出新意。
(5)營造和諧地企文化。積極參與新疆自治區實施的富民興牧工程,為當地修建水庫工程,在喀什岳普湖縣建設了對口援疆項目 “四廠一基地”工業園區,幫助當地兩個少數民族村脫貧致富,共同建設了薰衣草和雪菊種植基地,進一步融洽了地企關系,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