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簡照玲

九月底去香港回來,把拍得的幾張大澳漁村照片放上網,有朋友說:“這是我沒看過、也想不到的香港!”大澳漁村位于大嶼山西端,離“燈火閃亮,整夜未眠”的海港至少一小時車程,十年前香港朋友帶我來過,今日再訪,變化不大,棚屋仍在。為了找住宿,還意外地發現漁村里有一座舊警署活化再利用的大澳文物酒店。
香港的面貌多元,任由住民形塑。1842年,讓野心勃勃的維多利亞女王大嘆吃虧連間磚屋都沒有的荒涼小島,誰也料不到百年后會成為國際大都會。匯豐銀行、中銀大廈、赤鱲角機場、OPUS HONG KONG山頂住宅、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創新大廈等耀眼建筑,皆有著不落人后、與人爭鋒的面貌,雖說是名家設計,也可說是由住民形塑。大澳棚屋則呈現盡己所能、不與人爭的另種面貌,最早是由蜑家人形塑。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明朝已有蜑家漁民聚居于大澳。蜑家又稱為水上人,是居住在船上的漁民。當年蜑家人在中國社會地位較低微,因遭受排擠而流居水上。早期的棚屋,多是用木柱將停泊在沙灘的小木船錨固起來,后來逐漸改建為木屋,搭建在每年的最高潮汐線之上。這些棚屋由木或石柱做支撐,通常只有一層高,地板墻壁由硬木鋪釘,屋頂由竹條構建拱形支架再覆蓋樹皮,形狀像船篷。
19世紀中葉后,新式的兩層棚屋開始普及,并采用現代建材,屋頂也改用鍍鋅钖以延長使用壽命。每間棚屋入口均設有平臺和木梯,方便漁船上落,當地人稱此平臺為“棚頭”,是漁民用來曬衣物和納涼的地方,也是聊天、打牌或修補漁具的場所。棚屋與棚屋之間緊緊相靠,以木棧道彼此連通。2000年大澳發生一場大火,燒毀了90多間棚屋,此后改建的棚屋大量使用鐵皮以及水泥柱。
大澳曾經是珠江口一個繁華的漁村,高峰時期曾住有三萬多人,今天只剩三千人左右。然而,時代推進的方向誰也抓不準,被冷落了三四十年的偏僻漁村,如今又成了人們向往的難得之地。不僅吸引對東方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游客,香港本地人也會利用假日逃離塵囂,前來接觸大自然,調整生活步調。近些年港府順應世界潮流,積極推動生態及文物保護,唯恐漁村風貌被破壞,刻意不改善對外交通,除了當地私車、巴士及本島的士,其他交通工具都必須先申請通行證,以控制游客總量。此外,港府還在這里找到可以活化再利用的歷史建筑──舊大澳警署。



大澳警署座落于大澳島的西南端,屹立于當時大澳碼頭后面的小山崗上,以西是伶仃洋,即“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的零丁洋,再往西則達珠海的香洲灣。警署選址于此,最主要的考慮,是基于軍事上防衛的需求,而不是針對大澳的管制或村內的民生治安。1898年英國政府開始租借香港新界,四年內便于此處設立了港英政府的警署。警署居高臨下,一方面監察西側和南側整個南中國海的軍事活動和海盜活動,另一方面兼顧東面大澳的海灣和漁村聚落。
大澳警署建筑由英屬皇家工兵團按“模式手冊”建造,其殖民樣式的建筑風格反映了殖民政府的統治權力和影響。警署于1902年建成,主樓在西端,是一幢兩層拱廊建筑,同樣兩層的附屬樓僅一小部分,比主樓略低一點。主樓和附樓均以磚墻承重外墻披灰,是香港殖民早期市政建筑常用的典型做法。主樓屋頂四坡頂的木結構屋架,外覆中式瓦片。附屬樓的屋頂是木架支撐的雙坡瓦頂。1962年,附屬樓旁加建一排僅一層的鋼筋混凝土現代式樣建筑。
從棚屋區到酒店,會經過一片紅樹林,走路約莫二十分鐘,我的房間在附屬樓,可由西側的階梯上下,想聽岸邊的拍浪聲就繞個圈走東側坡道。夜里在房內,聽不到外面有任何聲響,拿起桌上的一本《舊大澳警署之百年使命與保育》,翻著翻著就給書中的故事吸引了去。
那是發生在1918年7月,警署成立初期,宿舍以種族區分,獨立房間給擔任指揮級工作的歐籍警察,其他負責巡邏的印籍、文職工作的華籍警察和華人水手則要住集體宿舍。當時有一名印籍警察因偷竊而被革職,返回警署取回個人物品時,將他的上司歐籍警長擊斃。警長妻子抱著女兒下樓查看,險遭槍擊,她趁兇手不注意將女兒拋出窗外,被一名華人警察接住。兇手縱火燒屋,最后在自己的房間自殺,警長妻子則被救了出來。事件過后警署進行維修,木地板全部更換成混凝土鋪面。
百年來大澳歷經不少災害,最常見的天災是臺風,此外,大澳的海盜也非常猖狂。由于清朝積弱,民不聊生,逼使人們落草為寇。民國時期軍閥割據,社會依然動蕩,很多失業的武裝士兵被迫淪為盜匪。1925年,大澳被60名劫匪乘船襲擊,村民死傷,房屋商店被洗劫一空。行劫船只不單是落草的華人,也有經組織的日本軍隊,偶有受害漁民到大澳警署報案,但多半無用,因為當時香港政府需向英國請示,緩不濟急。
服務近百年的大澳警署,于2002年正式關閉。大澳警署擁有它所屬的時代標志,是少數仍保存完好的離島警局。為了延續它的生命,2010年起以活化再利用方式更改為酒店用途,進行有建設性地保護。整個活化工程根據《巴拉憲章》保育準則進行,主樓、附屬建筑、地堡、大炮、看守塔等恢復舊有面貌。警署的大部分房間在關閉前都作為辦公室,這些辦公室改造成為酒店房間,為保護原有的墻壁和天花板,安裝額外的墻壁,需要時可以逆轉回原來的狀態。1960年代加建部分的上層以玻璃天幕覆蓋,作為酒店的餐廳。大澳文物酒店于2012年開幕,來年獲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物古跡保護獎。
香港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據時期,有大量居民逃離,戰后又都涌回,其后國共內戰,華人又紛紛來港投靠親戚。涌入香港的難民中,有一部分人會先在大澳落腳,作為進入香港地區的第一站。幾十年過去,時代推演仍弄得人穩不住心,今日,著急的人都往中環、旺角方向奔去,大澳在村民物質生活提升之余,依然保有舊日漁村的面貌和風俗,讓走快了的人回頭還能看見來時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