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群
(合肥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安徽 合肥 230601)
計算機專業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工科專業,重視數學、邏輯、數據結構、算法、電子設計、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軟件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基礎,其實踐性教學環節內容較多,包括課程實驗、課程設計、課程實習、生產實習、課外創新活動、認知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
通過一系列實踐環節,學生將課堂學習中所獲得的理論知識進行轉化與拓展。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致使教師和學生這兩個教與學的主體對實踐課的作用還沒有充分認識到位,對實踐課的目的和要求不夠明確,實踐要求達到的最終效果沒有實現,使得計算機專業的實踐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理論教學。
實踐性教學是計算機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及專業選修課之間,是培養合格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我校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占總課時的權重大于30%。我院計算機專業本科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環節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安排一覽表(據2012人才培養方案)
從總體上看,各類專業課課程實驗累計超過380學時(因專業選修課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累計12.0周,綜合實訓與實習累計16.0周,畢業設計(論文)12.0周,第二課堂至少修滿6學分。這些實踐環節從整體上保證學生在大學四年間實踐教學不斷線,以實踐環節為載體,合理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科研及創新能力。
為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潛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特設立第二課堂活動,把學生須在大學期間修滿至少6.0學分的第二課堂作為畢業資格條件之一。第二課堂內容廣泛,包括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文化藝術、體育活動、技能訓練和社會實踐等。
長期以來,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不良傾向,造成了實踐教學環節管理松散、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積極性不高、實踐教學效果不佳,從而影響了對學生動手能力、工作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滿足社會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1],主要體現在:
(一)實驗設備陳舊和不足
與其他學科的實驗設備性質不同,計算機設備更新速度快、投入非常大。硬件方面存在的問題有:機房計算機機型較老,且缺乏有效維護,其數量和型號均難以滿足當前教學需求,有時甚至無法做到一人一機,嚴重影響實踐教學效果。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專業的實驗內容不斷更新,對實驗硬件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計算機專業的實驗室建設要不斷地追蹤新技術、新方法和新器件,并及時地將其反映到實驗教學中去[2]。
(二)實踐教學內容陳舊
理論教學內容和實踐課的實踐內容相脫離,教師在進行實踐課的教學時常常是為了讓學生去驗證某一個知識和理論的正確性,這樣的實踐學習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來說毫無幫助。實踐主要以驗證性和觀察性的實驗為主,設計性、綜合性的實驗較少,研究性和創新性的實驗更少。實驗教學內容與現有的學科技術發展水平有較大的差異,導致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實驗內容的任意取舍與更改。由于各種原因,在各高校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還比較普遍,實驗教學大多沒有獨立的教學體系,僅僅作為理論教學的一個附屬品存在[3]。傳統實驗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發展需求。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落后
傳統實驗課以指導教師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導或按實驗指導書操作,機械地照搬實驗指導書或實驗指南中所給接線圖進行連線,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統一的模式做相同的實驗,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無法深入理解實驗的內涵,遇到突發的問題往往素手無策,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也不夠具體,更無法提出一些有關實驗技術方面的改進措施。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不利于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的培養[4],更不利于開發學生的聰明才智,不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四)綜合實踐(課程設計)方面欠完善
各門課程內容之間相互獨立,各個課程設計的目的僅僅是為滿足本課程的學習需要,尚未考慮與其它課程設計之間的連續性與互補性,局部獨立性與片面性較強,全局系統性與整體性較差。課程設計的選題往往是已使用多年的比較陳舊的題目,尚不能反映學科的最新發展動向,學生缺乏主動性與創造性,設計成果也幾乎千篇一律[5]。
(五)畢業設計方面選題有局限性
有的設計題目內容涉及范圍太大,在規定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有的題目偏離本專業的課程開設和教學實際,與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要求不相符合,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加上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求職上,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畢業設計,嚴重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
一般地,以軟件系統開發為例,畢業設計需要進行需求調研分析,再進行詳細的分析、設計、編碼、測試,最后撰寫論文。但很多學生不重視這些環節,不按規范的流程和步驟進行,導致設計成果達不到預期目標,難以形成好的畢業設計[6]。
(一)重視實踐教學活動
指導實踐教學活動的教師應牢固樹立“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將培養具備專業的實踐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較強的知識運用能力與學習新知識能力的人才作為教學目標,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新。
充分利用好實踐課,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通過操作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教學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能夠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入案例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既要展示讓學生看到趣味性,還要讓學生體會到實用性。
(二)改革內容、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與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本身含義豐富,內容多樣,應盡量壓縮驗證性實驗的比例,大力開發綜合性、設計型、研究性的實踐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專業實踐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實驗過程中應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驗方法、步驟和內容均由可由學生自行制定,教師僅起到審核、監督與校正的作用。逐步建立“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多方向”的實驗教學體系,優化與整合相關實驗資源,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型本科人才。
全天開放實驗室,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到實驗室中鍛煉自己的計算機專業實踐能力,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鍛煉自己。建立多層次的實踐教學基地,與社會需求與發展相結合,給學生的計算機專業實踐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場所。
(三)加強對畢業設計教學過程的管理工作
畢業設計教學包括選題、開題、中期檢查、答辯預審、答辯、成績評定等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有可能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
畢業設計的選題既要滿足教學要求,又要切合實際,最好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和他們今后就業的去向來選擇題目。建立規范化的畢業設計管理體系,通過嚴格審查任務書、開題報告、舉行中期答辯等措施,監督畢業設計工作按時按量完成。同時,建立一套科學、系統的畢業設計質量評估標準和評估體系,全面、客觀地對學生的畢業設計進行評定。
(四)建立全面科學評價體系,客觀評價學生實踐能力
一般按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和優秀五個檔次來給定學生實踐教學成績。但這種終端式判定方法較粗糙,不能全面科學的反映學生對實驗的掌握情況,“大鍋飯”現象嚴重,區分度不高。為了體現科學性與合理性,可從實驗考勤、實驗預習、實驗安排與操作、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結果與討論、實驗紀律與作風等六個方面對學生實驗成績進行評價。
還可采取組內互評與組間互評相結合、個人自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本組成員之間有協作,又有竟爭,有成功,也有不足。將學生本人與同學的意見也列入參考范圍,讓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揚長避短,努力學習,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步。
同時,指導教師應加大巡視的力度,一方面察看學生是否是在練習,及時發現學生遇到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另一方面對部分學生無所事事、玩游戲等行為形成威懾。
實踐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實踐教學要從“驗證”教學轉變到應用型人才的創新能力培養上來。只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理論與實際相融合、知識與技能相融合,才能達到培養合格的應用型計算機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
[1]周 濟.大力加強教學工作 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第二次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4.
[2]羅先錄.IT類專業實踐教學的三個層次[J].計算機教育,2007,18:14-15.
[3]陳云棠,梅杓春.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探索[J].三江學院學報,2011,7(1):6-9.
[4]鄭春龍,邵紅艷.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教研究,2007,(4):85-86.
[5]張順香,朱廣麗.基于導向的計算機專業實踐教學方法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0,6:147-149.
[6]田永紅,蘇依拉.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與探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