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茂忠
(信豐縣水土保持局,江西 信豐341600)
(責任編輯 孫占鋒)
信豐縣位于江西省南部,居贛江流域桃江河畔,土地總面積2 878 km2,人口70 萬人。全縣16 個鄉鎮中有10 個蘊藏著稀土礦。20 世紀80年代初,迅速崛起和發展的稀土工業成了信豐區域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之一,但由于采礦工藝落后,致使礦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稀土原礦蘊藏在花崗巖風化土中。原始的采礦工藝必須剝離表土,將1 ~20 m 不等的深層原礦土搬運至選礦池浸洗,采掘面寬,動土量大,植被破壞嚴重。據調查,每生產1 t 混合氧化稀土將產生200 ~3 000 t尾沙和廢土、100 ~1 200 t 廢水,擾動、破壞土地面積0.08 ~0.13 hm2。全縣每年因開挖稀土礦而產生的新的水土流失面積達2 468 hm2,排放尾沙5 438 萬t。大量尾沙廢水不僅使山地土壤退化、水源污染,而且給下游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據調查,每年因尾沙下泄造成286 hm2的農田被淤積、34.6 km 的公路被淹埋沖毀、20 多座山塘被淤滿、3.4 萬m 灌溉渠道被淤塞。如總庫容65.2 萬m3的香山水庫,淤積泥沙量達46.8 萬m3,淤泥厚度達2.5 ~4.0 m,水庫已不能正常發揮作用;龍舌河河床已抬高1 ~2 m,局部河床甚至比農田高出0.5 ~1.0 m。
為修復采礦跡地,在礦區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信豐縣經過多年的探索,基本找到了一條符合礦區開發治理的路子,并先后在嘉定、安西、西牛及虎山等鄉鎮稀土礦區建立了開發治理試驗示范區。據統計,2013年全縣修復稀土礦區面積526 hm2,其中建立臍橙果園346 hm2、枇杷園138 hm2、布朗李果園14 hm2、奈李和三華李果園11 hm2,種草8 hm2、甘蔗9 hm2;修塘壩65 座、攔沙壩893 座、谷坊458 座、擋土墻3.66 萬m、水平竹節溝88.67 萬m,清淤山塘、水庫16 座,清理渠道1.83 萬m。總投入1 939.63萬元,動用土石方126.16 萬m3。
稀土廢渣棄土含沙量高,黏性差,易流失。因此,控制泥沙流動,工程措施是首要條件。應根據不同地形及沖蝕溝的大小,布設排、撇水溝和修筑塘壩、谷坊、攔沙壩等,以形成工程防護體系。
2.1.1 塘 壩
塘壩的修筑應視礦區的地形條件而定。礦點多而分散,治理范圍較大,在區間流域閉合處有“肚大口小”地形條件的區域,可規劃修筑塘壩。如龍舌的桐木稀土礦區,我們在各礦點外圍修筑攔沙壩、谷坊等攔沙設施的同時,又在區間流域閉合處修筑了塘壩,形成了“大壩套小壩,壩中有壩”的工程防護體系。這些工程既能攔截泥沙,又能蓄水灌溉。壩高5 ~10 m,內外坡比1 ∶2。要預留好溢洪道,有條件的地方可用漿砌石襯砌溢洪道。同時,在壩內外坡和壩頂種草或鋪草皮。
2.1.2 攔沙壩
攔沙壩是修建在沖蝕溝中以攔蓄泥沙、控制泥沙下泄為目的的攔沙設施。對地形較開闊、丘陵坡度較平緩的稀土礦點,在尾沙堆放處外圍選擇合適位置修筑攔沙壩,以便泥沙沉積。安西橋下和西牛老山甫礦區修筑的攔沙壩不僅攔截了大量尾沙,而且起到了明顯減緩水流沖刷采礦跡地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攔沙壩分為土壩和漿砌石壩兩種類型。土壩可就地取材,選擇帶黏性的均質土作筑壩材料,施工前先清理好壩址基礎,施工中分層填土、夯實,壩高3 ~10 m、頂寬1.5 ~2 m,上游坡比1 ∶1.25 ~1 ∶1.5,下游坡比1 ∶1~1 ∶2;在壩的一側開挖溢洪道,溢洪道寬0.6 ~1.0 m、深0.6 ~1.5 m。壩體完工后,在坡面上種植百喜草、馬唐等牧草或草皮。漿砌石壩設計壩高3 ~6 m,頂寬1 m,坡比1 ∶1,溢洪道寬0.6 ~1.0 m、深0.6 ~1 m。
2.1.3 谷 坊
谷坊一般建在山坡坡面發生了小沖蝕溝的出口處,以控制沖蝕溝兩側坡面泥沙流失和溝床下切。可就地取土或利用編織袋裝土堆筑,但壩面和內外坡面應鋪草皮。谷坊高1 ~5 m,迎水坡坡比1 ∶1 ~1 ∶2.5,背水坡坡比1 ∶1 ~1 ∶2,溢洪道尺寸視集雨面積而定。
2.2.1 種植果樹
尾沙中含有少量稀土微量元素,可促進果樹生長。實踐表明,在稀土礦區可栽種枇杷、臍橙、奈李、布朗李、三華李、柿子、石榴、梨和桃等果樹。主要做法是:在整治過的高標準梯帶內,按株距3 ~4 m,開挖1 m 見方的大穴,先施基肥,把基肥與相應量的泥土拌勻分3層填入穴內,填土至0.667 m 處,再將拌有枯餅1.5 kg、塘泥1 擔、雞糞1.5 kg、磷肥1.5 kg 的泥土填入穴內,填土高出地面0.2 m。選擇無病蟲害、根系發達的優質大苗,將配制好的營養土裝入營養袋內進行假植,次年5月前帶營養土移栽入園,栽后加強撫育管理,平時保持施用少量石灰或其他有機肥。春播期間(3月)在梯坎、坡面栽種百喜草、馬唐、雀稗、狗尾草等牧草。果樹成林前盡量多在梯帶間栽種印度豇豆、豬屎豆、肥田蘿卜等綠肥,或套種花生、西瓜、豆類等經濟作物,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
2.2.2 栽植甘蔗
旱地甘蔗是較為適宜稀土礦區生長的作物之一。以西牛老山甫等示范區種植的旱地蔗為例,當年栽種的旱地蔗不僅產量達52.5 t/hm2,而且產糖量較其他甘蔗高出4%。其栽種方法是:沿梯帶方向開挖深、寬各0.6 m 的小撩壕淺溝,溝距為1 m。溝內施足基肥,埋入稻草、蘆箕和豬牛欄糞,同時撒上少量石灰,填土比地面低0.1 m。次年2月前,選取優良的甘蔗種平放至溝內,回填土應與地面齊平,覆土以不見甘蔗種為宜。甘蔗發芽出青苗后,應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如鋤草、追肥和病蟲害防治。甘蔗生長迅速,葉片大而濃密,可防止雨滴濺擊地表。
2.2.3 播種牧草和栽種灌木
在尾沙區栽種灌草,可迅速恢復地表植被,固定尾沙,防止雨水沖刷。尾沙區經整治后,表層土壤松散,可在次年2 ~4月選取百喜草、馬唐、寬葉雀稗、狗尾草等優良牧草種子,每公頃用種量22.5 ~30 kg,施用鈣鎂磷肥150 ~225 kg、營養土225 ~375 kg。在斜坡面間隔一定距離平行開挖深5 cm、寬20 cm 的淺溝,把拌勻的種子均勻地撒播至溝內,并覆一層薄土,覆土厚度以不見種子為宜。同時,在坡腳、溝邊、路邊和塘邊等地栽種小葉桉和胡枝子等灌木,斜坡面最好栽種百喜草種苗。牧草長出青苗后,每公頃追施37.5 ~75 kg 尿素,待苗長到20 ~30 cm 高時割青一次(年均可割3 ~4次),青草用來喂魚、鵝、鴨、牛等。年產鮮草2.25 萬~3 萬kg/hm2,當年種植,地表植被覆蓋率可達95%。
綜合開發利用526 hm2尾沙地,年均總產值可達1 431.57萬元,凈效益286.37 萬元。嘉定鎮長生稀土礦區開發種植的三華李、柿子、石榴等果樹,套種花生、西瓜、綠肥、牧草等,平均每公頃年產值達1.48 萬元。安西鎮橋下治理區栽種的臍橙,3年始果,4年投產,平均每公頃年產值達3.68 萬元;西牛鎮老山甫礦區引種的甘蔗當年產量達52.5 t/hm2,產值0.92 萬元/hm2;龍舌礦區和周壩礦區的枇杷果園,投產后年產值達4.5 萬元/hm2以上。
稀土礦區的裸露廢棄尾沙地和采礦跡地,植被覆蓋率幾乎為零,生態嚴重惡化。通過建立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植被得以恢復,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一是當年植被覆蓋率平均新增79 百分點。在嘉定鎮長生礦區種植的馬唐、寬葉雀稗、狗尾草和胡枝子等灌草,當年植被覆蓋率達95%;西牛鎮老山甫礦區經栽種甘蔗后,植被覆蓋率達87%;在種植果木林的礦區,果園梯帶上栽種果苗,套種花生、西瓜、豆類等經濟作物,梯坎坡面播種牧草、綠肥,植被覆蓋率可達50% ~65%。龍舌、周壩枇杷園4年生枇杷樹平均株高2.46 m,樹冠2.14 m;西牛老山甫布朗李園2年生布朗李樹平均株高3.68 m,樹冠3.16 m;桐木枇杷園1年生枇杷樹平均株高0.98 m,樹冠0.93 m;金龍山臍橙園1年生臍橙樹平均株高1.28 m,樹冠1.31 m。二是地表溫度下降,濕度增加,土壤得到改良。據觀察,治理前尾沙地夏天地表最高溫度達42.5 ℃,治理后地表溫度降到32.5 ℃;經人為改良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由原來的0.11% ~0.24%增加到0.76% ~1.86%,氮、磷、鉀也分別由原來的0.48% ~0.51%、0.11% ~0.13%、3.48% ~4.31% 增 加到0.63% ~0.79%、0.26% ~0.34%、4.93% ~5.68%;土壤的pH 值由原來的5.5 增加到6.2;土壤含水量比原來增長30%以上,土壤微生物增加3 倍多,土壤孔隙度增加25%,完全可以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三是野生動物增多。植被的恢復,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野兔、山雞等明顯增多。
已治理的尾沙區,工程措施和林草植被發揮作用后,年均可攔蓄泥沙30.38 萬t、蓄水量達68.36 萬m3,土壤侵蝕模數由原來的1.5 萬t/(km2·a)下降到2 890 t/(km2·a)。據實測計算,桐木治理區平均每座塘壩攔蓄泥沙0.46 萬t,每座攔沙壩攔蓄泥沙0.29萬t;每座塘壩平均蓄水0.83 萬m3,2013年持續1 個多月的高溫干旱天氣,基本上每座塘壩都保持在正常蓄水位以上,為果園抗旱保苗和下游農田灌溉提供了充足水源。
礦區植被恢復,泥沙基本得到控制,農田復墾耕作,河床淤積減少,山塘、水庫蓄水能力大大增加,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已復墾改造被尾沙淹埋的農田面積達96 hm2,糧食產量由原來的4 140 kg/hm2提高到6 540 kg/hm2;有9 座山塘經清淤后,增加蓄水10.6 萬m3,增加有效灌溉面積38.6 hm2;龍舌河、安西河等河流的河床高程平均下降了0.35 m,河堤經加高加固后,原來頻繁發生的水旱災害,現已大為減少。礦區果園的開發,為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和下崗職工提供了再就業機會,同時還帶動了周邊群眾開發利用水土資源、搞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