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鋒
(宣漢縣水土保持局,四川 宣漢 636150)
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白云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宣漢縣水土保持局局長劉樸把青春、熱血、智慧奉獻給了他鐘情的山山水水,奉獻給了他忠誠的水土保持事業,奉獻給了宣漢縣水土流失治理區的千千萬萬老百姓……
12年前,劉樸被組織部門調任宣漢縣水土保持局局長。到任之初,他就面對很多棘手問題:單位人員嚴重超編,人員用工性質和工資關系復雜,全局47人中財政供給人員僅15人,其余32人皆為自收自支人員;職工近10個月沒有發工資,有的中層干部、業務骨干準備外出謀事,有的職工上訪不斷,人心極為不穩;更令人頭疼的是歷欠10多個施工隊的工程款總計336萬元,有的施工隊隔三差五地來單位催收欠款,并揚言在規定時間內不還清欠款將一紙訴狀把單位告到法院。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劉樸憑借他多年的工作經歷,沉著、冷靜、堅定、執著、思路清晰,把“一團亂麻”逐一梳理。他三天兩頭向縣委、縣政府領導匯報工作,向縣委編辦、人社局、財政局尋求支持幫助;他召集局領導班子會議,集中集體智慧;他放下身段,找老黨員和老職工問計問策;他苦口婆心地爭取債主理解,并承諾分期還款。12年風雨兼程,12年負重前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班子分工協作,職工奮勇爭先,如今所有欠款全部還清,人員超編問題得到解決,水保局正輕裝上陣、闊步前行。
位于川東北大巴山南麓的宣漢縣,是全國有名的天然氣中心、產煤大縣,也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重點防治縣,水土流失面積達2 700多km2,占全縣總面積的50%以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境內修建鐵路公路、開礦辦廠、城鎮開發、天然氣鉆探等生產建設項目日漸增多,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個別業主忽視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隨意棄置廢土、廢石、礦渣和尾砂,因而對生態環境、水土資源造成了嚴重破壞,形成邊治理、邊破壞,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惡性循環,群眾苦不堪言,急切盼望得到有效治理。
為了實現老百姓所向往的碧水藍天、美好生態家園的夢想,劉樸局長從轉變觀念、狠抓宣傳、重建隊伍、強化管理等方面入手,按照“完善政策,強化職能,重點突破,逐步推進”的工作思路,讓宣漢縣的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出現了嶄新局面。他親自帶領水保執法人員,通過近3個月的調查核實,摸清了全縣范圍內造成人為水土流失的200多處礦點的分布、性質、規模和危害程度,并分門別類建立了數據庫。為使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有規可循、有章可依,樹立“文明執法、依法行政”的水保執法形象,保證水保執法的公開、公平、公正,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其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先后組織修改、完善、制定、出臺了《宣漢縣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的實施意見》《宣漢縣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管理辦法》《宣漢縣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水土流失防治費收費標準和使用管理辦法》《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辦法》《大案要案申報制度》《水保監督執法人員十不準規定》等一系列適合宣漢縣自身特點的水土保持配套法規及制度,并認真組織實施。12年來,查處各類水保違法案件60余起,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近850萬元,審批水保方案報告書(表)200多個,組織水保設施竣工驗收50個,開展返還治理工程15處,建立“三同時”示范工程40余處,督促生產建設單位和業主投資5 000多萬元進行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目前,全縣公眾水保生態意識和水保國策意識明顯增強,人為新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水保預防監督執法工作邁上了新臺階。
劉樸通過不斷深入治理區調研、走訪群眾,親自指揮并參與各項目選點、規劃、招投標、施工與管理、竣工驗收等,不斷熟悉水保業務,不斷學習、鉆研水保工作理論,逐步從一個門外漢成為了行家里手。他始終堅持把水土保持工作作為一項富民惠民的民生工程來抓,規劃了解民情、建設尊重民意、宣傳贏取民心、投入依靠民力、管理發揮民智,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宣漢”的目標,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保土新思路,探索出了很多“宣漢經驗”“宣漢模式”,并在水保行業、林業、國土整治等領域得到推廣應用。針對宣漢水土流失現狀,他創造性地提出“山頂荒坡水保林,山腰陡坡經果林,坡腳緩坡坡改梯,坡面水系全配套,喬灌林草一齊上”的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特別是他針對在無石料區或缺石料區進行土坎坡改梯提出的“劃分單元、等高放線、清基筑埂、分層夯實、上窄下寬、埂坎包地、平整地面、疏通背溝、配套水系、生物護埂”四十字治理技術,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加快了治理速度,提高了治理效益。
劉樸善于不斷總結經驗,及時調整思路。特別是自2003年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水保項目以來,針對影響工程建設質量、標準、效益以及工程整體形象的突出問題,他主持制定了《工程技術質量標準》《工程建設規格標準》《工程驗收決算價格標準》,跟上了工程建設前期工作,跟上了工程質量監督,跟上了工程后續管理維護,形成了“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標準硬出頭”的格局,使工程驗收時有依據、有標準,杜絕了豆腐渣工程,杜絕了工程建設中的人情關系網,杜絕了在工程驗收結算時與施工隊伍討價還價、臨時定價的不規范現象,從而規范了工程建設程序,確保了工程建設質量。
12年科學治理,12年春華秋實。劉樸局長帶領他的團隊,先后實施了香爐項目區、渡口河項目區、文山項目區、龍背河項目區4期農發水保項目和生態修復試點工程、國債水保小流域治理項目、水保生態大示范區建設、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水源地保護項目、革命老區水保項目,涉及清溪、雙河、胡家、南壩、下八、桃花等20個鄉(鎮)的30條小流域,累計投資4 000多萬元,總投工380多萬個,移動土石方800多萬m3,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0余km2。治理連片集中,規模宏大,凸顯了“惠民工程”的多元效應,生態、社會、經濟效益顯著,受益群眾達50多萬人。治理區林地面積大增,荒山基本綠化,林草面積達宜林宜草面積的99%,林草植被覆蓋率比治理前平均提高10多百分點,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坡改梯工程把“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人均糧食產量比治理前增長15%,促進了農業發展;坡面水系工程能蓄、能灌、能排,新田新地防旱、防洪、防澇,各類措施有效遏制了項目區水土流失。生產便民道路延伸至每家每戶,連接著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的管理民主。經果林的發展,使治理區村民年人均純收入比治理前增加近1 000元,增幅比非治理區高出30%以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宣漢水保項目區的山變綠了,水變清了,農民變富裕了,劉樸的頭發也開始變白了。絲絲銀發凝聚著他對水土保持工作無限的熱愛和無悔的選擇,數不清的心血和汗水把曾經貧瘠的山區澆灌得山清水秀。他就像不知疲倦的拓荒牛一樣,十幾年如一日,根本沒有節假日、周末休息日可言。無私奉獻、甘于奉獻、忘我工作的他,積勞成疾,嚴重的胃病、腸炎時常折磨著他,但他拒絕了醫生、老伴、兒子無數次讓他休息的勸告,依然戰斗在治山治水工作的第一線,大家在水保工程現場和各生產建設單位的執法現場依然常見到他的身影。
歷經風雨十二載,終見絢麗的彩虹。宣漢縣水土保持工作殊榮不斷:宣漢縣曾被水利部評為全國首批水土保持執法試點先進集體,被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命名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樣板縣”,縣水保局先后多次獲水利部、長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長江委水土保持局、省人民政府、省水利廳、省水土保持局、市水務局、縣委、縣政府表彰,劉樸先后被省人事廳、水利廳表彰為水土保持工作先進個人,獲得省水保局、市水務局、縣黨委授予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先進工作者”“執法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近年來,宣漢的水保工程治理、預防監督執法工作、宣傳工作成績斐然,連年位居全市、全省前列,贏得了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贊揚和認可。
面對他和他的團隊取得的可喜成績,劉樸總是說:成績只能說明過去,不代表將來。宣漢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目前仍有2 000多km2的水土流失面積未全面治理,生產建設項目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是山區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個攔路虎,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性因素,是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水保人絕不能辜負組織賦予我們的治山治水重托,絕不能辜負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殷殷期盼。
乘風騰駿馬,豪情展宏圖。新的一年里,劉樸局長正帶領他的團隊,以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全面履行新水土保持法賦予的職責,繼續加快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步伐,積極推動革命老區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大力強化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力度,實現在建項目檢查驗收全覆蓋,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上臺階;著力推進水土保持監測預報和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設實現新突破。宣漢縣的“水土衛士”正踏上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去實現人水和諧、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