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燕 韓穎姝 裴亞芳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北京中心,北京 100190
OLEDs由于自身的優勢,近年來在平面顯示技術、固態照明等方面獲得了迅速發展。典型的底部發射OLEDs一般包括襯底、透明陽極、有機層和金屬陰極的多層結構。陽極在底發射OLEDs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陽極良好的導電性直接影響器件的I-V特性和驅動電壓,與有機層之間功函數的匹配情況也會影響載流子注入的平衡性。考慮到載流子的注入效率問題,陽極和有機層的界面勢壘要盡量減小,因此陽極的材料和構造對器件的性能具有直接的影響。由于氧化銦錫(ITO)具有高透明和高導電率,是目前OLED的首選陽極材料,但ITO屬于非化學劑量學化合物,表面特性難以控制,且不同表面特性的ITO功函數不同,從而影響了OLEDs的器件性能。盡管已使用眾多的其它材料來替代ITO作為陽極,但ITO仍是目前較常使用的陽極材料之一。因此,如何構造ITO來提高OLEDs的性能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為了提高ITO與有機層之間的性能,使得所獲得的OLEDs具有高的光提取效率以及均勻的發光效果,研究者們針對ITO的表面以及其自身形狀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期獲得高性能的OLEDs。
表面粗糙化能夠改變材料表面的化學成分以及表面形態等,從而影響材料的表面能,且其只改變ITO表面向有機層的空穴注入能力,并仍舊保持ITO膜內部較高的導電率。因此,是目前用于提高ITO與有機層之間接觸性能的常用手段之一。
F.Li 等[1]采用王水對ITO 玻璃處理,使得ITO 表面形成粗糙的孔狀結構,但粗糙的ITO 膜表面卻增大了ITO 膜與有機物薄膜的接觸面積,從而促進了從ITO 到有機物的空穴注入,改善了OLED 的性能。
Wu等[2]采用氧等離子對ITO與有機層的接觸表面進行處理,從而使驅動電壓從大于20V減低到小于10V,外部電致發光量子效率從0.28%提高到1%,在1000mA/cm2的最大亮度約10,000cd/m2。
除了上述處理方法之外,研究者們[3-4]還采用其他酸或堿以及惰性氣體濺射和臭氧環境自外線等對ITO與有機層接觸的表面進行處理。
由于OLEDs有源層發出的光子會以三種模式進行耦合,即直接透射到空氣中、在玻璃中形成全反射的模式以及在高折射率層中(ITO/有機材料結構),其中直接透射占20%,全反射模式占50%,高折射率層中的導波模式占50%。由于光子晶體晶格的多重散射產生光子禁帶,光子禁帶的存在限制了頻率落在其中的橫向模式在半導體中的傳播,使得光只能沿著縱向輻射;且光子晶體作為表面光柵使用,能夠將波導光提取出來。因此,在ITO陽極與有機層之間構造光子晶體結構已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之一。
Masayuki Fujita等[5]在ITO陽極與有機層臨近的表面形成二維光子晶體結構以提取ITO/有機層內被捕獲的光,與無二維光子晶體結構的OLEDs相比,光譜累積密度和峰值密度分別提高了20%和130%。
中國發明專利CN1472823 A[6]公開了一種陽極結構,使用眾所周知的光蝕刻技術形成ITO層中的光柵圖案,得到OLED顯示器在環境亮度大于6,000lux,平均功率為每平方厘米顯示面積100毫瓦或更低時,其環境對比度大于10。
通常OLEDs器件制作中,主要采用直接蒸鍍或沉積形成整體的大面積陽極,但是由于大面積的陽極會使得電流聚集而產生大的電流強度,從而帶來較強的電流聚集效應,大的電流將導致電極被燒壞,發生陰陽極短路以及發光不均勻等問題。目前,研究者們通過改變陽極形狀而避免使用大面積的陽極,從而獲得性能良好的底發射OLEDs。
中國發明專利CN101840998 A[7]公開了一種陽極結構,該陽極分裂為包括5個平行排列的分支陽極,陽極整體形成梳子狀,從而分支陽極可以對陽極上的電流進行分流,相比較現有技術中陽極的整體設計,每個分支陽極上的分支電流大約為原電流的1/5,即使某分支陽極上產生電流聚集效應,聚集的電流強度也大大減弱。
Tae-Wook Koh等[8]在玻璃襯底上形成具有暴露出襯底的開口的網格狀ITO電極,該開口具有傾斜側壁,之后在該結構的整個表面依次形成高導電的PEDOT:PSS層、有機層和金屬陰極,所獲得的OLEDs器件的EQE(%)@J=40(mA/cm2)和功率效率(lm/W)@L=3000(cd/m2)分別為1. 70(1.25)和3. 42(1.27)。
除了上述對于ITO表面構造以及電極形狀的研究之外,研究者們還采用在ITO與有機層之間增加其他層來優化ITO與有機層之間的性能。相信隨著更多新技術的不斷出現,ITO與有機層之間的性能將進一步提高,從而能夠獲得更多高性能的OLEDs器件。
[1]Li F,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97,70(20):2747 -2749.
[2]C. C. Wu,et al. 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97,70(11):1348-1350.
[3]Mason M G,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1999,86(3):1688 - 1692.
[4]Le O T,et aI . 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99,75(10):1357-1359.
[5]Masayuki Fujita,et al. Japane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5,44(6A):3669-3677.
[6]A·D·阿諾等. 中國專利,No: CN1472823 A,2004-02-04.
[7]曹緒文等. 中國專利,No: CN101840998 A,2010-09-22.
[8]Tae-Wook Koh,et al. Advanced materials,2010,22:1849-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