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氣體含量攀升 太平洋“酸海”溶解蝸牛
太平洋日益酸化的海水正在溶解一種生活在北美西部海岸的海生蝸牛的殼.這一發現令一些研究人員震驚——它意味著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海洋生物已經受到了海水化學成分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
并未參與該研究的美國西雅圖市華盛頓大學海洋酸化中心聯合主任、海洋生物學家JanNewton說:“這一發現進一步說明,海水酸化已造成了顯著影響.”
為了判斷酸化作用如何影響太平洋海洋生物,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NOAA)海洋生物學家 Nina Bednarsek和同事,在2011年的一次由華盛頓州至南加州的研究性航行中,收集了沿途13個地點的翼足類動物.回到實驗室后,他們利用掃描電子顯微鏡檢查了這些動物的脆弱外殼——通常大小只有1cm甚至更小.正常情況下,健康的翼足類動物有光滑的外殼.但超過一半的殼都有溶解的跡象,研究人員將該發現報告在近日的《皇家學會學報B》上.Bednarsek表示,這些殼坑坑洼洼的紋理使其看起來像“花椰菜”或“砂紙”.
她說:“我對這些殼的溶解程度感到震驚.這是我們之前從未預料到的——有如此大量的海洋生物受到酸化作用的影響.”
該研究尚未搞清楚這種傷害是否會影響翼足類動物的數量或更廣泛的生態系統.過去的研究表明,外殼損傷會削弱無脊椎動物的抗感染能力,使其難以和捕食者抗衡,盡管蝸牛是世界上種類最豐富的物種之一,“但我們并不完全了解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學家Gareth Lawson在一封郵件中寫道,“在一些地點,對于魚類和其他生物而言,它們是重要的獵物種類.”例如,該實驗的研究對象之一——微型軟體動物鯱螺(Limacinahelicina)就是魚類的一種主要食物.
Lawson說:“如果翼足類動物外殼的溶解速度真如作者所說的那么快,則酸化作用對海洋生物生理學、行為、健康、數量以及食物網的影響將很難被預測.但這種影響將非常顯著.”
摘自中國環境網
201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