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國務院辦公廳近日下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其中要求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
終身追責大多屬于“任后追究”,為使終身追責成為可能,需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級政府、環保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環境保護承擔的職責,使各級政府、部門的每一項環境監管執法都“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使之成為將來調查環境損害事實、追究環境損害責任的“鐵證”。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權力和責任如影隨形,責任與權力密切相關。要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級政府、環保部門和相關職能部門對環境保護承擔的職責,就要進一步賦予和強化他們的環境監管執法權。
實行環境損害終身責任追究,既是加強環境監管執法、嚴格環境責任追究的亮點,更是理順環境監管執法體制,賦予和強化地方政府、環保部門更大監管執法權的難點。只有地方政府、環保部門具有與重大責任相匹配的監管執法權,對有關領導和責任人實行環境損害終身追責,才符合權責對等的原則,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新聞由頭:日前,面對“霾鎖鄭州城”,鄭州網友“大花貓”通過網絡給鄭州市市長發去公開信。隨后,市長公開回應:從現在做起扎扎實實地推進,盡到政府應有的責任。
其實何止是鄭州,近日全國多地都在遭遇重度霧霾。拋開具體治污建議是否合理不說,網友的治霾公開信其實說出了很多深受霧霾困擾者的心聲和期待。畢竟治理霧霾不能光靠“等風來”,相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在如今“十面霾伏”的情況下,一個城市想“獨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治理霧霾,需要全國一盤棋,需要有全局眼光和更長遠的規劃,而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
企業不管在哪里,排放都得達標或者朝著對環境有利的方向努力,而不應因為換了個地方就降低標準。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粗放式發展,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環境成本代價。不能以污染環境來換取發展已成為很多人的共識,然而這種所謂的對環境的重視如果只是局限于一城一地,那么只能說是另一種形式主義。所謂“各管一攤”的做法,在發展經濟方面可能有效,然而對于治理霧霾卻是有害的。“以鄰為壑”,不僅傷害別人,最終也會傷害自己。治理霧霾,讓藍天永駐,必須著眼全局,多地協調,綜合治理。
新聞由頭:在日前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論壇”上,河北省副省長楊崇勇透露,北京APEC期間,河北大量企業、工地停工停產限產,河北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經濟發展也“傷筋動骨”。
推動某些“政策洼地”地區的產業轉型,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污染治理補償協調機制,實現成本的合理分擔。尤其是河北很多地方,處于政策洼地,又是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區域,治污和飯碗的任務都很緊迫,如何助河北盡快擺脫“20年來最困難的時期”,關乎民生,也關乎大氣污染防治和協同發展的成效。
新聞由頭:湖南省平江縣前縣委書記田自力近日在一封公開信中承認主動辭職,是為火電事件擔責,因為平江興建大型火電廠一事在9月引發群眾抗議。
這種因群眾一鬧就停的工程近些年來出現不少。伴隨物質生活的改善,人們對環境質量的敏感與挑剔幾乎是自然而然的發生。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引入社會機制的難點在于公眾環境理性的培育。環境理性的培育沒有捷徑,它必須在公正、透明的平臺上通過利益相關方的反復博弈才能實現。要建設這樣的平臺,要維護文明、非暴力的博弈程序,政府、企業和公民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