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番 鄭淑媛
微創橋接鋼板治療四肢骨折體會
張番①鄭淑媛①
目的:探討四肢出現骨折的患者采用微創經皮橋接鋼板技術治療的效果,為四肢骨折的臨床治療以及微創橋接鋼板技術的使用提供理論參考依據。方法:選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的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方法治療;治療組采用經皮微創橋接鋼板術治療。對所有患者的治療康復情況隨訪1年,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骨折痊愈時間。結果: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骨折痊愈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療效顯著,可以明顯減少手術并發癥,縮短患者痊愈時間,值得臨床上推廣。
微創; 橋接鋼板; 四肢骨折

四肢骨折是人體骨骼創傷中非常常見的骨折損傷之一,高能量釋放導致創傷性長管狀骨骼折損的病例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這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有著較大的關系[1]。在我國,四肢骨折的發生率近年來有所上升[2]。該類骨折患者一般伴有軟組織損傷,骨折的程度比較嚴重,還有可能出現重要的神經或血管的損傷。臨床上針對該類骨折經常采用切開后復位、然后內固定的方式進行治療,被視為傳統療法[3]。但是該方法過分追求保障骨折部位復位后絕對的穩定,臨床醫生常常需要進行大面積的骨膜剝離,同時,傳統內固定療法復位時操作手法相對粗暴,容易造成患者傷口感染、難以愈合或愈合后效果不佳。四肢骨折有很高概率伴隨著關節韌帶、半月板或關節軟骨的損傷,治療不合理和遺漏診斷都有可能導致關節不穩定、力線或畸形等情況的發生,從而引起關節功能的障礙。因而,四肢骨折的手術治療與診斷引起了骨折創傷外科方面的醫務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有先進的醫務工作者采用了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治療四肢骨折,并且申請了專利,該方法由于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少,療效顯著,目前逐漸被廣大臨床醫務工作者所青睞。本文中對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康復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四肢骨折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9-2012年收治的90例四肢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18~66歲,平均(43.4±4.75)歲。其中前臂尺橈骨骨折27例,脛腓骨骨折23例,股骨骨折26例,肱骨骨折14例。致傷原因包括車禍、墜落傷、運動傷、重物砸傷。開放性骨折34例,閉合性骨折56例。病程為6 h~10 d左右,平均38 h。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5例,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18~65歲,平均(43.1±4.27)歲;治療組45例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19~66歲,平均(43.8±4.3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治療方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讓患者仰臥,使用連續性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麻醉完畢以后,第一步先切開創面,對患者肢體骨折的部位取切口,切口一般為15 cm左右。使用骨膜剝離器對患者的骨膜進行剝離,剝離骨膜后以鋼板螺釘進行固定,然后復合患者手術切口,包扎上藥。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發生。
1.2.2 治療組 治療組采用經皮微創橋接鋼板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手術之前對患者進行傳統的跟骨牽引,盡量將移位骨片恢復到原來位置,等到創面的腫脹消下去以后再準備進行手術[4]。手術之前,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讓患者仰臥,使用連續性硬膜外阻滯麻醉方法。麻醉完畢以后,第一步先切開創面,對患者四肢骨折的骨頭進行復位工作,成功后將其固定,這樣可以使患者肢體的長度恢復。然后根據骨折患者的創傷肢體的皮膚以及軟組織受傷情況確定本手術橋接鋼板放置的位置。于患者骨折部位取合適的切口,不用將骨膜切開,根據C型臂X光透視儀觀察患者骨折被合理的復位以后,開始建立肌肉下或皮下與骨膜之間的潛行通道,該操作可借助骨膜剝離器。根據患者創傷以及本身骨骼發育情況采用合適長度的鈦合金橋接鋼板以及合理塑形,然后經剛才建立起來的通道緩慢導入,鋼板置于骨膜之外,橋接段為骨折的粉碎區域或骨折較為嚴重的區域,調整鋼板的位置,主要創傷區域固定好后,采用3枚或更多的螺釘固定鋼板。然后復合患者手術切口,包扎上藥。術后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患者的治療康復情況隨訪1年,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和骨折痊愈時間。
1.4 療效判定標準 (1)治愈:基本感覺不到疼痛,正常的活動不受限制。(2)顯效:偶爾疼痛,基本活動時能感覺到不適,有些受限制。(3)無效:長時間持續疼痛,無法正常活動。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的治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有13例發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8.9%(13/45),治療組有5例發生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1%(5/45),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444,P=0.035)。
2.3 兩組骨折痊愈時間比較 治療組患者骨折痊愈時間(118.93±24.45)d明顯少于對照組的(159.73±28.46)d,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295,P=0.000)。
本研究上述結果表明,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療效顯著,經筆者多年臨床經驗總結所得,其原因可歸結于以下幾點:(1)針對患者四肢肢體骨折,傳統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需要對軟組織進行廣泛剝離,其創傷太大,而且易引起骨折端血供不足,從而導致不愈合或者愈合緩慢[5]。而微創手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遵循微創充分利用完整的軟組織鏈,不暴露骨折斷端、閉合復位的基礎上,微創經皮插入橋接骨板技術固定骨折[6]。(2)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手術在手術操作中避免了應力集中,允許骨折塊之間具有一定空間的小范圍活動,使骨折端具有彈性固定效應,刺激骨再生,因此該法也有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但結果顯示在治愈率上和傳統方法相比無顯著提高。筆者認為該法在治療四肢骨折上和傳統方法相比并無本質差別,在手術操作、采用固定材料、切口等方面的創新大大降低了患者并發癥的發生,但無法從本質上改變手術治療四肢骨折的治愈率。
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手術難點在于軟組織的保護和關節面的重建[7]。微創橋接鋼板內固定手術和傳統的方法相比有相當大的優勢,其手術傷口小,發生感染概率低,對患者造成的手術部位損傷低[8]。四肢骨折的時候,比較容易出現骨折延遲愈合或者不愈合的現象,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是:骨折時,骨骼皮質內下行的滋養動脈比較容易發生斷裂,而且內側面只有皮膚和皮下組織覆蓋,某些肢體骨骼下端沒有肌肉附著,從而導致了骨膜血供不足[9-10]。由于以上這些原因,筆者為了保護骨折端的血液供應足夠,從而能夠使骨折盡快盡早愈合,盡可能采用閉合復位技術,經骨折遠端骨膜上隧道插入橋接鋼板至骨折近端。為使四肢骨折手術達到比較好的療效,需注意治療目標:獲得正常的力線,穩定的關節,完整的關節面,以及軟組織愈合良好,功能范圍的活動,不繼發退行性骨關節炎[11]。手術過程中應對上述問題需引起充分的關注。
手術完成后,患者在恢復早期可以借用外物的幫助進行鍛煉恢復,這樣可以降低恢復期組織的粘連。在髕韌帶“Z”形切斷術或脛骨結節截骨術后,使用借助膝關節被動練習器可以讓膝關節盡早地恢復其功能,亦可降低患者主動伸膝對髕韌帶帶來的壓力。但負重時間應盡量延后,保證骨骼恢復良好,一般需手術后3個月以上才能逐步負重,從而避免患者再次骨折。微創橋接鋼板固定治療四肢骨折療效顯著,可以明顯減少手術并發癥,縮短患者痊愈時間,值得臨床上推廣。
[1] Egol K A,Su E,Tejwani N C,et al.Treatment of complex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using the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plate:clinical experience and a laboratory comparison with double plating[J].J Trauma,2004,57(2):340-346.
[2]朱玉梅,張顯英.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結合橋接鋼板技術治療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J].醫藥論壇雜志,2011,32(12):126-128.
[3] Levy B A,Herrera D A,MacDonald P,et al.The “medial approach”for arthroscopic-assisted fixation of lateral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patient selection and mid-to long-term results[J].J Orthop Trauma,2008,22(3):201-205.
[4]范久慶,張德光.脛骨遠端LCP治療脛腓骨遠端骨折5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2):5464.
[5]文偉,戈濤,張光明.微創經皮鋼板內固定結合橋接鋼板技術治療股骨中下段骨干骨折[J].實用醫學雜志,2009,25(4):609-610.
[6]趙啟,王曉瓊,孟利鋒,等.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脛腓骨遠端骨折[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3):1626-1627.
[7]湯欣,呂德成,唐佩福,等.Pilon骨折的解剖四柱理論與臨床治療的關系[J].中華外科雜志,2010,48(9):662-666.
[8]張殿英,郁凱,董勝利,等.微創經皮橋接鋼板技術治療骨盆前環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創傷雜志,2013,29(1):33-37.
[9]宋寧亞,劉列,肖文興,等.微創經皮LISS內固定結合橋接技術治療脛骨干C型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12,18(7):647-648.
[10]張鴻程,方永剛,黃偉敏,等.微創技術結合長型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伴肱骨干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2,26(11):986-988.
[11]趙廣,李錫,荊吉峰.微創內固定系統治療膝關節周圍復雜骨折21例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上半月,2012,41(10):1009-1010.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 of invasive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techniques in limbs fracture patient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of application of invasive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techniques.Method:The rehabilitation of 90 patients with Limbs fracture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rom 2009 to 2012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invasive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techniques.Rehabilitation of circumstances i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one year,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fracture heal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Patients with fracture healing tim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ur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Invasive percutaneous bridge plating techniques in limbs fracture patients has obvious effect,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shorten recovery time,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Minimally invasive; Bridge plating; Limbs fracture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Coking Coal,Jiaozuo 454000,China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0.058①焦煤中央醫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張番
2014-01-06) (本文編輯: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