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國 孫輝 蘇霞
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因素臨床分析
董振國①孫輝①蘇霞①
目的:探討外科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尋找圍手術期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干預依據。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術的患者,根據患者的年齡、術前飲食、手術時間、手術前后實驗室指標進行胃腸功能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年齡小于40歲、縮短術前全流飲食以及手術時間、實驗室指標正常有利于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結論:胃腸功能恢復是腹部術后快速康復的基礎,患者年齡等4項觀察指標是影響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可作為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干預指標。
腹部手術; 胃腸功能; 影響因素

腹部手術是外科各種疾病常用的治療手段。患者術后的恢復狀態除了取決于手術質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也是重要因素,早期恢復胃腸功能可使患者早期進食,防止水、電及酸堿平衡紊亂。而且,早期腸蠕動可以減少術后腸粘連發生,直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目前針對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因素的研究資料鮮有報道。本文通過對外科腹式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因素的研究,篩選影響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關鍵因素,為腹部術后患者胃腸功能快速康復的干預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3月-2013年7月本院普外科住院手術患者共210例。年齡21~75歲,平均38.3歲。其中良性疾病患者145例,惡性腫瘤65例,行直視手術患者148例,行腹腔鏡手術62例。
1.2 調查方法 報告表記錄患者術后第1天至第7天的相關項目,包括年齡、術前飲食、手術時間、手術前后實驗室指標。觀察反映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的主要癥狀、體征,如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記錄患者術后肛門第一次排氣時間及第一次排便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Kaplan-meier單因素分析 年齡小于40歲患者較大于40歲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兩組患者排氣、排便率為50%時,對應中位排氣、排便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提示年齡是影響腹部圍手術期胃腸功能恢復的關鍵因素,年齡越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越快,考慮與生理代謝旺盛有關。
2.2 術前有無設定全流質飲食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術前24 h時內全流飲食組與無流質飲食組比較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延遲,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提示術前縮短手術前全流飲食時間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
表1 不同年齡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h

表1 不同年齡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比較() h
年齡組 第一次排氣時間 第一次排便時間≤40歲 35.01±1.28 62.30±1.73>40歲 46.61±1.29 80.65±2.45 P值 <0.01 <0.01
表2 術前有無設定全流質飲食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表2 術前有無設定全流質飲食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術前預處理 第一次排氣時間 第一次排便時間全流質飲食24 h 62.65±4.95 99.85±8.70無全流質飲食 39.43±0.94 72.77±5.65 P值 <0.01 <0.01
2.3 不同手術時間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手術時間越長,術后排氣、排便時間相對延長,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3。提示縮短手術中操作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加快。
表3 不同手術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表3 不同手術時間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與手術時間<2 h組比較,P<0.01;△與手術時間2~4 h組比較,P<0.01
手術時間 第一次排氣時間 第一次排便時間<2 h 36.76±2.48 68.24±2.58 2~4 h 42.37±5.29* 77.36±2.13*>4 h 54.93±3.09*△ 89.51±5.07*△
2.4 術后不同血鉀水平與胃腸功能回復的關系 血鉀正常組患者較血鉀異常組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短,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4。提示術后血鉀水平是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重要電解質因素。
表4 術后不同血鉀水平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表4 術后不同血鉀水平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h
血鉀水平 第一次排氣時間 第一次排便時間正常 39.15±1.13 70.58±1.85異常 47.75±2.50 82.64±2.98 P值 <0.01 <0.01
快速康復外科是近年來新興的并被迅速接受的術后康復概念,主要內容是在圍手術期采取經過整合、優化的系列措施,盡量減少對患者內環境干擾,弱化手術對生理、心理的創傷應激,旨在減少并發癥發生、加速康復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費用。其中有效促進手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是關鍵[1-2]。目前,對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客觀評價中,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排便時間仍是主要監測指標[3-4]。近來,國內外學者對術后胃腸功能恢復進行了諸多研究,集中于手術方式、圍手術期阿片類藥物的用量、麻醉藥物、術后鎮痛方式、是否微創手術、與機體應激反應等方面。本文主要觀測患者的年齡、術前飲食、手術時間、手術前后實驗室指標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
3.1 患者年齡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其機體的生理功能和器官代償能力會逐漸下降,對手術、創傷的應激能力增強,免疫抑制和防御炎癥性反應能力減弱,腸道蠕動功能回復時間延長,影響早期進食。年長患者腹肌力量及盆底肌張力下降,容易導致術后排便動力減弱,進一步加重胃腸蠕動功能的紊亂。本組病例結果顯示年齡小于40歲患者較年齡大于40歲患者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提示年齡越小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越快。
3.2 術前飲食與胃腸功能恢復的關系 傳統的術前12 h禁食、4 h禁飲成為常規,目的在于使胃充分排空,預防麻醉期間的吸人性肺炎,并被列入教科書而沿用至今。但是,術前禁飲食用于腹部外科病種手術的方法已經受到質疑。術前禁飲食引起的脫水、饑餓感、醫源性低血糖、胰島素抵抗等,從而影響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等不良后果受到關注。1999年美國麻醉師協會(ASA)根據監測結果修訂了術前禁食指南,要求縮短禁食、禁飲時間。國內的研究結果也支持縮短術前禁食禁飲時間的觀點[5]。有研究表明術前禁食6 h,禁飲2 h,手術前一日晚餐進食半流質食物能夠減少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日恢復[6]。全流質食物所供營養素不足,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饑餓感及電解質紊亂,本組患者采用手術前一日晚餐開始半流質飲食(粥、湯粉、湯面),保證飲食含有足夠的蛋白質和熱能,結果顯示術前全流質飲食24 h組較無全流質飲食組術后第一次排氣、排便時間長,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術前全流質飲食時間是影響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因素。
3.3 不同手術時間與胃腸功能恢復的關系 手術、麻醉、組織暴露等時間越長,手術創傷、麻醉用藥量越大,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越慢。本研究提示手術時間分為小于2 h、2~3 h、大于等于4 h三組術后第一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縮短手術時間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巧提高,手術適應證逐步擴大,已有取代傳統開腹手術的趨勢[7]。在一項關于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腹部急癥的臨床研究中發現,腹腔鏡手術時間較開腹時間長,但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后肛門排氣排便恢復快,住院時間短[8]。
3.4 術后不同血鉀水平與胃腸功能回復的關系 傳統觀念認為,手術過程中組織破壞、輸血以及麻醉等因素,會引起血清鉀離子濃度增高,術后3 d內不主張補鉀[9]。其實不然,手術前患者精神緊張等應激反應因素,促使腎上腺釋放兒茶酚胺,它通過β2受體作用促進組織細胞對鉀離子的攝取,從而造成應激性低鉀血癥[10]。另外腹部圍手術期患者不能正常進食,導致鉀攝入不足,同時術后輸含葡萄糖液體,在胰島素作用下大量K+轉入細胞內進行代謝,以及手術后胃腸減壓、腹腔、膽管引流等,導致部分K+急性丟失等,都可造成術后低鉀血癥。低血鉀可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細胞興奮性降低,失去正常舒、縮能力,導致腸麻痹引起腹脹等,是影響胃腸功能早期恢復的因素[11]。本組顯示,術后不同血鉀、血紅蛋白水平患者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術后血鉀水平正常有利于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說明腹部手術后早期補鉀對促進胃腸功能的早期恢復有臨床價值。
[1]江志偉,李寧,黎介壽,等.加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2):1311.
[2]黃祝娟,覃紅萍.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對婦科手術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廣西醫學,2012,34(2):242-243.
[3]江志偉,李寧,黎介壽.術后腸麻痹臨床表現及病理生理機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9):682-683.
[4]吳向陽,井清源,張泰臻.普瑞博思在肝膽外科術后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觀察[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9,19(4):322-323.
[5]周靜.婦科腹腔鏡術前禁食時間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25):6117-6118.
[6]熒養蘭,唐玉平.術前禁食、禁飲的研究現狀及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5):38-39.
[7]李平貴,胡超輝.186例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科疾病的回顧性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5):550-551.
[8]彭華,朱翠婷.婦科急腹癥腹腔鏡與開腹手術的臨床效果比較[J],山東醫藥,2010,50(15):67-68.
[9]尤勝義,王鵬志,霍建昕.腹部手術后鉀代謝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5):287.
[10]潘惠麟.兒茶酚胺對血鉀的影響及意義[J].國外醫學:心血管疾病分冊,1988,15(1):38-40.
[1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2:356.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stor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fluence factors during abdominal operation period, which will be provide basis clinical intervention to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abdominal surgery.Method:The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surgery were collected from March 2011 to July 2013. The preoperative laboratory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age, diet, operation time. Result: Less than the age of 40, full diet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time, shorten the preoperative laboratory indicators were benefit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the surgery. Conclusi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l recovery is the basis of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rapid rehabilitation. Four indicato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fter surgery.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an be used as abdominal postoperative active intervention.
Abdominal operation;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fluence factors
Gangcheng Town Center Hospital of Ningyang County,Ningyang 271416,China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0.062
book=155,ebook=168
2013-10-17) (本文編輯:黃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