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費俊
大家下午好,剛才在后臺聽說劇院缺電,我強烈要求把我這臺發電自行車帶來了,不浪費這15分鐘。我會在自行車上來實現我今天下午的演講。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題叫:計盡其用。其實我想人類從遠古到現在不斷的發明各種各樣的工具,技術已經成為人類進化的一部分。我們還有更多先進的高科技,從生物科技到航天技術。
有時候技術確實能幫一些忙,有時候幫不上太大的忙,有時候可能會給我們幫倒忙。面對霧霾這樣的災難的時候,技術拯救不了我們,健身只會讓我們死得更快。難道口罩變成我們求存唯一的工具了嗎?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一些解決方案。
第一個解決方案非常簡單,一會兒可以要求現場的觀眾跟我一起來配合,既不費電也不費錢甚至不用任何技術,原理非常簡單就是憋氣。今天能憋到最后的一個人將獲得一份特別的獎勵。現在我就開始,我跟你們一起做,大家不用擔心,外面有救護車已經準備好了。
我們在想除了秉住呼吸我們還能做什么,既然災難是我們共有的,那責任也是我們共有的。我們希望通過一種精神來共同拯救我們唯一的公共財產:空氣。
下面給大家分享第二個解決方案,我開始關注到普遍存在或者是既有的公共設施,比如說社區健身器,我一直也在說這么好的綠色能源,不用真的是非常可惜。比如我在這里做講座就可以踩著發電。

原理非常簡單,通過人力發電和空氣進行關聯。同時結合綠色的這些植物,來共同形成一個有機的生態循環。
我們希望它真正落實到社區中,大家看到的是我們在不同的社區里已經落地的圖片。跟大家分享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大家看到左邊像天空飛船的一個,當時落地在美院的公共空間上。現場有兩種人會參與,一種是大爺大媽,一種是來自美院的專業觀眾。有一次我碰到這樣一個情形。一個大媽穿過這個廣場,她發現這里有一個干凈的好地方,于是她就每天早晨來鍛煉。但是路過的學藝術的學生很困惑,不知道這個東西干什么的,他在用他的知識來讀解這個藝術作品的含義。于是大媽充當講解員,她說,這是干什么的你為什么都看不到,無非就是騎騎車,發發電,你可以吸吸鮮氧。假如你意識到,其實一個藝術家,一個設計師,是可以用我們說的社會創新的概念,來真正為民眾做些能帶來利益的項目,這樣創新,不也是我們一直在追求的方向嗎?
不僅如此,我們還在想這個東西怎么能持續下去,為什么要到你這個地方來踩自行車,說實話挺費力氣的。有沒有一種更好的方式,讓人們不僅僅是為空氣做貢獻,同時還能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是我們接下來正在實施的新的計劃,我們稱之為“2.0升級版”。大家可以在屏幕中看到如果你騎了15分鐘的車你會產生多少電,會造福多少人,產生多少鮮氧。假設這讓你同時獲得200分綠幣,用這樣的虛擬貨幣可以兌換免費體驗券或者獲取免費的門票之類的,是不是更多的人會來?
這樣一來我們的想法就越來越大了,我們能不能做一張綠卡,就象一張信用卡一樣的,而且這是唯一一張可以微笑的信用卡,因為它不能負債。它記錄的是你所有的綠色行為。比如說我騎自行車,坐公交。我們也在研究利用各種各樣的高新技術,比如說可穿戴的裝置幫你自動采集你的正能量,你可以用你的實際行為你的正能量充電,而且你的正能量也會在廣泛的智能社區內得到兌現。


所以未來無論你使用了智能的節能的家具,還是你每天走路,還是像我一樣騎自行車,乘坐公交,你的行為都可以轉化為你在城市里消費的回報。
我們說智能城市固然重要,我們用各種設備把我們的樓宇武裝成無所不能的樓宇,但其實我們認為使用智能產品的人更加重要。因為他是這個城市的主體。(交互北京)其實一直希望能夠通過一系列的這樣的活動來去號召年輕人,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工程師,還是黑客,我們一起為社會問題找解決方案。2014年我們的主題就叫“我們的能量”,希望通過一系列的努力,我們能夠共同實現綠色生活和智能生活。
我們的理念叫作為膽量而設計。我們也是通過設計以及技術的有效結合,給技術找到目的。在真正意義上為社會為生活帶來便利。
這是我剛才騎的15分鐘的統計報表,我應該發了差不多50瓦的電,大概制造了20平方的新鮮空氣,按照轉化規則我應該能得到150的綠幣。如果大家不過癮可以去外面現場自己體驗一下。
我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我們,和我們一起來參考的創變課的活動,下面是聯系方式。



三輪的房屋還可以跟移動公園相互連接,包括跟不同的移動房屋它也可以相互連接,最后可以形成一種比較有意思的流動的社區,我們把它叫做流動的社區。



這個圖片中的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建筑必須要依附于土地。當土地不擁有的時候,建筑自然就沒法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