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輝
摘 要:天然水晶雕刻工藝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始于漢代,一直延續至今。水晶雕刻者只有注重自身文化素質和藝術理論修養的提高,做到因材施藝,博采眾長,不斷創新,才能創作出精品、上品。
關鍵詞:水晶雕刻;藝術品;文化打造
天然水晶雕刻工藝有效接力玉石雕刻技法,是傳統雕刻工藝的傳承與再發展。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1974年在東海縣山左口大賢莊發現舊石器,考古學者先后采集了多件石制品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有細石葉、細石核、船底形石核、鉛筆頭狀石核、指甲蓋型刮削器、圓底形鏃、雕刻器等,這些細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玉髓、瑪瑙、水晶、石英、石英巖和脈石英等。水晶雕刻工藝,始于漢代,距今約兩千年以上。歷經各朝各代,一直延續至今。水晶雕刻工藝品以其構思巧妙、造型優美、古樸典雅、制作精良,顯工顯藝為基本特征。為此,作為一位喜愛水晶并從事水晶文化研究的筆者,就水晶雕刻工藝的文化打造談幾點想法。
一、注重學習,提升自身文化素養。
一個優秀的水晶工藝品設計師,既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力,也要了解市場需求,熟悉水晶工藝品的雕刻工藝流程,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自身文化素質和藝術理論修養的提高。設計不僅需要感性的創造,還需要理性的分析和歸納。再好的創意,如果沒有理論的規范與引導,是得不到保障的。所以天然水晶雕刻藝術品設計者要在專業知識、人生閱歷、文化藝術涵養、道德品質等諸方面不斷歷練積累。平時要廣泛涉獵美學、哲學、文學、社會學、心理學、佛學等多方面的知識,開闊個人視野,凈化自己的靈魂,學會思考,只有內在的修煉提高了,才能做出精品、上品和神品,賦予作品真正的文化品位,否則,就只是處于初級的模仿階段,停留在表面的設計上而流于形式。
二、因材施藝,充分展現水晶文化內涵。
一件水晶工藝品的創意設計首先要適合制作,一件完美的水晶工藝品需要設計與雕刻工藝完美的結合,僅考慮設計,而忽略制作工藝是否能達到設計效果,那是“閉門造車”、“無本之源”的空想,毫無實際操作性。這就需要設計者對水晶工藝產品制作的每個環節都了如指掌,防止所設計的作品無法投入生產。同時雕刻者也要領會設計的構思,把握題材的特定內容和產品在表現形式上的特點,用體積的藝術語言,把水晶造型概況為體塊面的組合,定位造型在水晶原料中的實際位置,從而啟動雕刻步驟。諸如,要根據天然水晶的性質、顏色、形體,觀察水晶原料形狀,原料中是否有俏色、包裹物、雜質等。觀察水晶原石的外形(形狀、大小、厚度),膠棉(位置、大小、深淺等),外皮(顏色、厚度、形狀),包裹物(大小、顏色、形狀、位置)。依據原料形狀、俏色、包裹物、雜質等因素進行設計。2011年,由本人設計的《洪福齊天》,充分利用原料中的紅簾子俏色、晶體通透和水晶雙折射效應,采用立式造型,將大慈的彌勒佛造像磨砂雕刻于景石上端,彌勒佛身后紅簾子猶如佛光普照,其座下又恰如源遠流長的東海水,人景輝映,讓人奇思遐想,回味無窮,故又名《福如東海》。因此,水晶雕刻要依據設計與天然水晶形體的需要,做到造型優美、自然、生動、真實、比例適當。同時要根據構圖的布局、章法,做到主體突出、層次分明、疏密有度。做到“量料取材,因材施藝”。
三、博采眾長,加強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融合。
水晶工藝品設計創作要融入民族文化,彰顯藝術性、思想性。2014年“中國意象—當代中國水墨與雕塑藝術展”在法國大皇宮舉行期間。中國當代著名雕塑家吳為山的作品《老子》倍受關注,作品以老子虛空的哲學為創意,造型磅礴、氣韻高古,內刻道德經,表現了虛懷若谷,滿懷經綸的先哲形象以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所以作為水晶雕刻工藝品設計者,一方面要注意汲取傳統民族文化的精華,另一方面還要關注國際潮流。一個民族得以千年傳承的東西就是這個民族的文化,也是這個民族的驕傲。雕刻藝術本身就是我們中華名族的藝術瑰寶,是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近年的西方珠寶品牌也越來越關注帶有神秘感的東方元素,從水晶雕刻工藝品的造型、紋樣、工藝、材料等方面提取民族文化的設計元素,繼承寶貴的中國傳統文化,但不是簡單的堆砌中國文化符號,那不是設計,要用新的理念,新的設計觀念,新的造型藝術,把它再結合起來,注入傳統文化和西方現代因素,讓傳統與現代碰撞,但不是說把西方的照搬一點,把東方的照搬一點,湊到一起就是碰撞,這樣會不倫不類,要吸收西方的藝術特點,更要研究透咱們祖宗的藝術特點,這樣的碰撞才有火花,這樣的火花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才能讓水晶雕刻工藝品擁有屬于她的文化。目前,國內多數題材都是以觀音、佛相為主,國際友人雖感嘆這些工藝品精湛的雕工和天然水晶無與倫比的自然美,但對創作主題卻興趣不大,不敢茍同。但作為“新海派雕刻”代表人物的沈德盛大師,將點、線、面的西方設計理念和中國現代雕刻技法相結合,既延續傳統技法,又大膽采用寫意、夸張、變形、抽象等創意手法,為水晶雕刻拓展出一片新的藝術天地。
四、注重創新,挖掘水晶的精氣神。
20世紀80年代,水晶雕刻工藝品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在兩千多年的傳承中,在全面繼承玉雕的技法上,銳意創新。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沈明川為代表,他發明的“局部噴砂”新工藝,移植于水晶雕刻,被全國廣泛采用,使水晶雕刻技藝大放異彩,屬國內首創。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水晶雕刻第一人仵應汶,充分運用 “圓雕、浮雕、透雕、線刻、反雕、借景、借色、借形、陰雕、陽雕、虛實兼并”等技法上的作用。并使現代工藝鑲嵌點綴及現代亞光、亮光相結合,琢磨拋亮天然水晶的新思路、新工藝、新手法與一體。這一創舉,填補了中國“天然水晶雕刻”作品史的一項空白,領先并主導著中國乃至世界“天然水晶雕刻”工藝品的新潮流。2006年,仵應汶精心創作雕刻的水晶作品《三教九流圖》,被作為國禮贈送俄羅斯總統普京。《三教九流圖》又稱《和諧圖》,圖中將佛、道、儒合為—體,左面是道家創始人老子,右面是儒家創始人孔子,兩老人側身對坐談佛論道的形態合成佛祖釋迦牟尼之正面形象。三人共捧“九流水源圖”,象征著儒、釋、道在中華大地上的融合,亦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因。天然水晶《三教九流圖》將和諧的精神與水晶的靈動相融合,雕刻技法多變互應,將水晶的光影、折射、剔透的特殊性發揮得恰到好處。該作品創意新奇,主題突出明亮,體現現代人的終極追求和向往,形象的生動和奇妙變化給收藏及觀賞人士無窮的想象空間和美的享受。
目前,天然水晶雕刻呈現揚州、福建雕工的細膩傳神,北京、河南雕工的大氣神韻。因此,在天然水晶雕刻工藝上兼有“南秀北雄”的風格。天然水晶清澈透明,可以透過晶體表面欣賞內部各種包裹體形成的景象和圖案,給人們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與神秘感,從而領略天地造化之神奇,給人以美的享受。天然水晶再經過能工巧匠的俏色利用,巧妙組合、精雕細琢,從而形成具有神韻美感的水晶雕刻工藝品。將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水晶文化創意成果產品,既有天然水晶外在的華美,也有厚重的的國學文化內涵。發揚民族的傳統文化優勢使水晶文化創意產品有了靈魂,才會增強文化對外交流信心與氣魄。有句話講的好,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弘揚中國文化,富含國學文化元素的水晶雕刻藝術是最好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