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璇 吳寅 黃小毛
摘 要:本文從高校增值型內部審計的概念出發,梳理了當前高校增值型內部審計面臨的主要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整理出強化高校內審機構設置等措施。
關鍵詞:高校內部審計;增值型;對策
引言
內部審計部門雖然不直接參加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活動,但是,它可以通過履行其“一扶、二幫、三促進”的職責,來促進被審計單位和部門加強對學校資產的管理,減少學校經營風險,強化學校內部控制,降低自身審計成本,并且為學校提出具有操作性強和可行性、科學性的意見和建議,增加學校獲利機會等活動來為學校增加價值。由于增值型內部審計的發展在高校仍處于起步及發展階段,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高校實施增值型內部審計面臨的問題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獨立性不能保證。
高校內部審計的特殊環境,審計人員與各關系人屬于同一學校,人與人之間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利害關系。因為處級干部和科級干部的輪崗、審計人員職稱評審、年終考核時學校各職能部門之間相互打分等因素都會威脅內部審計的獨立性,進而影響內部審計人員的審計工作過程和發表審計結論。
(二)高校內部審計對經營風險、內部控制的關注不夠。
經調查,我省僅少數院校開展了風險管理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開展內部控制審計的院校只有12.93%,開展風險管理審計的院校更少,僅7.14%。經深入了解,有些高校內部控制審計和風險管理審計雖然有所開展,但是開展的不夠系統和深入,僅停留在對制度的修修補補層面。
(三)審計專業人員難以滿足增值型內部審計的要求。
一是知識結構比較單一。在對我省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的調查中有會計和審計、財務管理專業背景的審計人員占52.24%,工程建筑類審計人員占9.8%,經濟學、統計學相關專業的審計人員占18.39%,其他專業人員占19.57%,由此可見,從事財務審計的人員比例過大且知識結構單一。二是人力問題制約審計工作質效。隨著復雜項目的增加,審計內容較之以往在不斷擴容,內部審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高校專職審計人員增長緩慢,當前審計力量的薄弱與其旺盛需求的反差形成鮮明對比。受制于人力缺乏,高校難以高效保質完成其審計工作。在我們所了解的多所高校中,專職內部審計人員最少的為1人,最多的為7人,平均每所不到3人。
(四)審計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是高校內部審計的外部環境沒有理順。政府審計和教育主管部門缺少對內部審計的指導,如缺少組織高校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業務學習、工作經驗交流等,也沒有對高校的內部審計進行實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同時,各地內部審計協會很少對高校內部審計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不少本應具有實踐意義的指導工作都流于表面;
二是高校領導層對內部審計作用的認識存在誤區。由于受到體制的約束,高校內部審計部門基于自身的考慮,因此其主要是對校長負責,這就導致校長在如何監督、怎么監督和監督到哪種地步有所顧忌,審計的結果最終只局限在一個比較小的范圍內。
三是廣大教職工對審計部門的認識不到位。高校熱衷忙于擴大招生規模、征地規模和提升高校的辦學層次,內部審計的嚴格執行勢必影響到學校的科研業績、建設規模等,而這些方面剛好與學校的戰略發展相違背。若內部審計部門建議制定相關規章制度予以規范,那么教職工爭取經費的積極性多少會受到影響,與學校管理層把它做大做強的計劃背道而馳,這樣令內部審計左右為難。
(五)內部審計不受重視,審計成果沒有有效利用。
審計部門不被領導所重視,在配備審計人員時,學校領導主觀上不愿將業務骨干安排在審計崗位,并且核定給內部審計部門的編制數量偏少。
大多數情形下,高校管理層僅把內部審計作為一個提供有關信息和建議的咨詢職能分支,對于獲得內部審計部門提供的有關信息和建議后究竟該如何利用,則徹底成為高校管理層的“內部事務”。在此背景下,內部審計的存在意義被削弱了。
二、高校完善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對策
(一)強化高校內審機構設置與定位。
一般來說,內部審計部門的組織定位越高,其獨立性越大,權威性越高,內部審計的工作越到位。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各類審計委員會,比如,為了加強對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學校建立由組織、人事、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組成經濟責任審計聯席會議制度,審計聯席會議賦予了內部審計較高的組織地位,可以使內審工作擺脫同級審的困境。
(二)落實審計意見和加強審計結果的運用。
項目完成后,審計工作并未就此完結。開展后續審計、實行跟蹤審計回訪機制、了解審計意見的采納情況、對審計整改效果進行評價等工作環節同樣不可缺少。值得注意的是,之前的審計結果、通過審計得出的意見建議等應當作為重要因素和考量內容被納入其中。眾所周知,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政檔案》一類的檔案材料對于高校領導干部的晉升、考評均有重要影響。在審計結果的運用方面,學校可將經濟責任審計結果作為審計對象調任、降職、免職、辭職、退休等的重要依據,作為加強審計結果的運用一個重要方面來落實。
(三)進一步完善內部審計制度體系。
當前,應當從準確定位高校內部審計、完善內審機構設置和優化內部審計評價體系幾個方面對內部審計制度體系進行整體改進。內部審計應經常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評價,定期對審計質量進行自查、互查,并且不定期對審計質量進行抽查,對審計業務評價標準及指標的嚴謹性、有效性進行控制。
(四)提高審計人員素質,保證審計質量。
高校在充實審計力量、配備審計隊伍時,應嚴把用人關,將那些具備專業勝任能力、綜合掌握相關專業和審計知識的人才充實到審計隊伍中。對于已有人員,應注重加強對內審人員的后續教育,使他們提高其審查能力、協調能力及表達能力,以有效地防范審計風險。同時內審人員工作中多需要運用職業判斷,更加強調了內部審計應匯聚各方面人才來保證其專業性。
參考文獻:
[1]占靜婉.高校內部審計的增值功能及其途徑研究[J],審計,2011(5):27~28
[2]高磊.服務導向型高校內部審計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1
[3]詹一萍.增值型內部審計的問題及對策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