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貫徹實施專利法 保護和激勵科技創新
——在中國專利法頒布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陶凱元
尊敬的陳竺副委員長,各位領導、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此隆重集會,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頒布三十周年,回顧我國專利事業的發展歷程,總結專利保護的成就和經驗,展望專利事業的美好未來,意義重大而深遠。在此,我謹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對座談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一直以來關心、支持人民法院專利審判工作的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國專利法自1984年頒布后,歷經1992年、2000年和2008年三次修訂,內容和結構得以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在鼓勵發明創造及其推廣和應用,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十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部適應我國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開放需要的重要法律。三十年來,人民法院作為我國專利法制建設的重要實踐者、推動者和見證者,全面發揮審判職能作用,不斷加大專利司法保護力度,堅持完善專利司法保護體系,為確保專利法的貫徹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一是牢固樹立專利審判服務大局、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司法理念。各級法院始終注重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妥善處理好事關經濟科技發展、社會穩定和對外開放的重大案件,激勵科技創新,保護科技人才,促進社會和諧。最高人民法院明確要求專利審判必須堅持執法統一、平等保護、利益平衡和防止權利濫用的原則;強調既要保障專利權人合法的技術壟斷權益,也要保障技術在市場上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通過對爭議法律關系及時公正的裁判,促進企業開拓市場和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依法處理好遵守國際規則與維護國家利益的關系,既適應國際規則,又維護國家利益。
二是加強司法解釋和審判監督工作,確保司法標準統一。為統一和明確司法實踐中專利法適用的突出問題,在總結審判經驗的基礎上,最高人民法院自1985年起先后制定了10余個涉及專利問題的司法解釋。為配合2001年施行的專利法修正案,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發布了專利司法解釋和訴前禁令司法解釋,明確了等同原則、賠償額的計算、訴訟時效以及訴前禁令等一系列具體制度和規則。為配合2009年施行的專利法修正案,最高人民法院于同年發布了《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和完善了捐獻原則、禁止反悔原則、現有技術抗辯等重要的司法標準。目前,為進一步統一專利司法尺度,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起草有關專利侵權、專利授權確權的司法解釋和指導意見。最高人民法院還加大了審判監督和業務指導力度,對于裁判確有錯誤或者各地法院裁判不一致的專利案件,依法予以再審,確保司法結果的公正和司法標準的統一。
三是加強對發明創造的保護,有效激勵自主創新和技術跨越。人民法院進一步完善權利要求解釋規則,依法界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適度從嚴把握等同侵權的適用條件,避免不適當地擴張專利權保護范圍,防止壓縮創新空間和損害公共利益。對技術革新具有突破和帶動作用的首創發明,給予相對較高的保護強度。通過依法制止侵權行為,充分救濟專利權人,保障其法定獨占權的實現,從根本上激勵創新;妥善審理專利授權確權糾紛案件,依法履行對專利授權確權行為的司法審查職責,強化對實質性授權條件的審查判斷,細化和完善專利授權確權司法審查標準,促使專利審查規則和授權行為的規范化、科學化,不斷提高專利授權質量;妥善處理專利實施許可合同等糾紛,加強保護守約方合法權益,合理認定專利技術成果開發、轉讓、許可、質押等環節形成的利益分配及責任承擔,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促進專利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
四是積極完善專利審判體制機制,不斷滿足科技創新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需求。人民法院始終注重專利審判人才的職業化建設,注重調查研究和堅持理論創新,涌現出一批專家型知識產權法官和先進個人、模范法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法律開拓意義的典型案例,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為代表的專利審判工作也贏得了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與此同時,不斷推進審判組織專門化。開展了由知識產權審判庭集中審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的“三合一”試點工作,成效明顯。根據科技創新對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新需求,優化專利審判管轄布局。在科技成果司法保護需求強烈的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等區域,適當增加具有審理專利案件管轄權的第一審法院,在具有特色創新資源的區域適當增加具有審理一般知識產權案件管轄權的基層法院,保障創新資源密集的區域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央有關部門的領導下,正在抓緊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積極推進知識產權專門法院的設立工作。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出了“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健全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戰略部署。在剛剛閉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不可否認,我國的科技實力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以專利為例,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專利大國,但還不是專利強國。近年來,以《實體專利法條約》、專利審查高速公路為代表的世界專利一體化進程日益加快,美、日、歐三方加緊協調彼此在專利法律規則方面的立場,一些跨國公司更加注重通過專利戰略和技術標準增強其技術壟斷地位。面對日益迫切、活躍的國內創新需求和更加嚴峻、激烈的專利國際爭奪, “給天才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的專利制度,如何通過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大幅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專利法需要從戰略高度、宏觀架構和微觀規則等多層面回應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此,人民法院將充分發揮知識產權保護的主導作用,以鮮活的司法實踐和對規則的總結提升作出回答和貢獻。
三十年彈指一揮間。過去的三十年,是人民法院專利審判工作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三十年,也是我國專利法律制度不斷發展和完善的三十年。法律的生命和發展的動力源自波瀾壯闊的社會實踐。我相信,在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國專利法必將進一步釋放激勵創新和技術跨越的巨大能量,必將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