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離婚時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以瑞士法為中心*

2014-02-03 11:24:05賀劍
政治與法律 2014年10期
關鍵詞:抵押分配

賀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北京100872)

近年來,在我國的離婚財產案件中,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問題堪稱是一塊“硬骨頭”:2003年以來,各地法院雖相繼對這一問題做了規定,但分歧嚴重;①分別參見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當前民事審判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2003年)第58 條第3 款,滬高法民一[2004]25 號文件第6 條,粵高法發[2006]39 號文件第9 條,蘇高法電[2008]464 號文件第13 條。2011年以后,旨在平息這一分歧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以下簡稱:《解釋三》)第10 條雖說已經施行,可分歧依舊,因為一來該條僅涉及部分案型,還有不少“漏網之魚”,二來該條本身也有疑義,遂在實務中造成新的分歧。②這尤其表現為增值的計算問題,參見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 頁;杜萬華、程新文、吳曉芳:《〈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的理解與適用》,《人民司法》2011年第17 期;張寶華、王林林:《婚前個人貸款婚后共同還貸房屋的分割》,《人民法院報》2012年4月12 日,第6 版。在比較法上,瑞士民法已經和上述問題打過近半個世紀的交道,早已形成了統一的處理方案,且瑞士法和我國法的處理方案頗為相似。有鑒于此,本文擬對瑞士法的相關情況做一引介,期望能對我國處理上述相關問題的法律規范和司法完善有所裨益。③為便于引用及核對,特將本文參考較多的法律評注及縮寫交代如下。Heinz Hausheer/Ruth Reusser/Thomas Geiser (Hrsg),BernerKommentar zu Art. 181-220 ZGB, Bern 1992 (簡 稱BernerKomm); Heinrich Honsell/Nedim Peter Vogt/Thomas Geiser(Hrsg), Basler Kommentar zum Schweizerischen Privatrecht, ZGB I (Art. 1-456 ZGB), 2. Aufl., Basel 2002 (簡稱BaslerKomm);Ingeborg Schwenzer (Hrsg), FamKomm Scheidung, 2. Aufl., Bern 2011 (簡稱FamKomm); Peter Breischm id/A lexandra Rumo-Jungo (Hrsg), Handkommentar zum Schweizer Privatrecht, Personen-, Fam ilien- und Erbrecht (Art. 1-640 ZGB), Zürich/Basel/Genf 2010 (簡稱HandKomm). 引用舉例:BernerKomm 196 N 1,即《伯爾尼評注》第196 條,邊碼1。

一、社會背景和歷史演進

(一)按揭房屋增值分配問題的社會背景

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要成為一個現實的離婚法問題,④我國法區分房屋的所有權和土地的所有權,但在瑞士法上,房屋只是土地所有權標的的一部分。為便于敘述和比較,本文對房屋、土地、不動產等概念不作區分。大體需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有離婚案件;第二,有房屋增值;第三,離婚時按揭債務尚未還清。在瑞士,以上三個條件都得到了滿足。

首先,離婚現象在瑞士非常普遍。最近三十年來,瑞士每年的粗離婚率大都在2.0‰以上的高位徘徊,這意味著,每1000 位瑞士居民當中,每年大約都會涌現2 對以上的離異夫妻。⑤BFS, Rohe Scheidungsziffer nach Kanton (1984-2012), http://www.bfs.adm in.ch/bfs/portal/de/index/themen/01/06/blank/key/06/02.Document.104054.xls,2014年7月12 日訪問。比這更直觀、更有沖擊力的數據是總和離婚率:在1970年,這一數據是15.4,它指的是,如果1970年的離婚率保持不變,每100 對瑞士夫妻終其一生,最終會有15.4 對勞燕分飛;三十多年后的2012年,這一數據已高達42.7。⑥BFS, Indikatoren der Eheschliessungen und Ehescheidungen in der Schweiz (1970-2012),http://www.bfs.adm in.ch/bfs/portal/de/index/themen/01/06/blank/key/06/02.Document.67153.xls (last visited: 2014/07/12).

其次,瑞士的房地產市場雖然穩定,但房屋增值依然普遍。在1978年至2008年的三十年間,瑞士光土地地皮的價格就增長了340%;⑦See A lexander Künzle, Einwanderung sorgt für hohe Immobilienpreise, http://www.swissinfo.ch/ger/wirtschaft/Einwanderung_sorgt_fuer_hohe_Immobilienpreise.htm l?cid=29613118,2014年7月12 日訪問。如果刨除通貨通脹的因素,瑞士(經CPI 調整后)的實際房價更像是在“坐過山車”:1970年至1973年增長了37.7%,1973年至1976年下降了29.0%,1976年至1989年又增長73.5%,1989年至2000年又下降40.7%,2000年至2009年又轉而增長20%。⑧C.André, A Bird’s Eye View of OECD Housing Markets, OECD Econom ics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s (2010), No. 746,OECD Publishing, at: http://dx.doi.org/10.1787/5km lh5qvz1s4-en (last visited: 2014/07/12), p. 9.此外,自1990年以來,瑞士的房地產市場還經歷過兩次劇烈震動。⑨See Karol J. Borowiecki, Dynam ics of a Protected Housing Market: The Case of Switzerland, 49 Urban Studies Journal Limited 3195 (2012).這樣跌宕起伏的房地產市場,加上眾所周知的瑞士國民的富庶程度(因而更多人可能擁有房產),都為房屋增值問題在離婚案件中的出場提供了現實土壤。

最后,瑞士的很多夫妻買房也都會借助按揭貸款,動輒十年、數十年的還款周期往往意味著,雖然一段婚姻已經結束了,但一筆按揭貸款還沒有還清。這種婚姻比貸款短命的現象,大抵是現代社會的共性。在瑞士還有一點特色:多數按揭債務人每年通常只歸還貸款利息以及很少的本金(如每年1%),很少有人在有生之年就還清自己的貸款。⑩瑞士人之所以甘愿背一輩子的債,還一輩子的利息,主要與稅收政策有關:他們每年都可以將貸款利息作為費用在應稅收入中扣除,從而獲得可觀的稅收優惠。而貸款銀行也樂見此舉,因為除了可以有穩定的利息收入,銀行也無須擔心貸款的償付風險——每一個瑞士公民往往都在同一銀行設有社保賬戶,其金額足以確保貸款本金的安全。這是筆者向瑞士弗里堡大學法學院Rumo-Jungo 教授求教時得知的情況,在此謹表感謝。另外,上述還款習慣還可能與瑞士按揭貸款的利率不高有關(其大都與我國公積金貸款的利率持平),雖然在1990年時曾高達7.5%(與當時的房地產泡沫有關),但此后逐年下降,到1996年時為4.93%,到2010年底僅為2.58%。同前注⑦,Künzle 文。關于1996年至2010年貸款利率的詳細數據,參見BFS, Rendite eidgen?ssischer Obligationen und durchschnittliche Verzinsung, http://www.bfs.adm in.ch/bfs/portal/de/index/themen/12/22/lexi.Document.21353.xls(last visited: 2014/07/12).這進一步提高了按揭房屋增值分配問題在離婚案件中的出現率。

(二)按揭房屋增值分配問題的歷史演進

在1988年以前,瑞士的夫妻法定財產制一直是《瑞士民法典》1907年以來的聯合財產制。它將夫妻財產分為總計五類,包括丈夫單獨所有的所得財產(類似于夫妻共同財產),丈夫、妻子分別所有的原有財產及特有財產(均類似于夫妻個人財產)。聯合財產制解體時,若所得財產存在盈余(Vorschlag),妻子有權分得其中的1/3,權利性質為債權;丈夫可以保有其余的2/3。?相關介紹可參見殷生根譯:《瑞士民法典》,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為該法典1982年的版本)。雖然所得財產和盈余在經濟意義上等同,且時常被混用,但二者在法律性質上并不相同:所得財產由丈夫單獨所有,而盈余則主要用于表征妻子對于所得財產的債權份額。BGE100 II 71 (73).另外,以下除非另有說明,所引條文均出自《瑞士民法典》。

在聯合財產制下,主要有兩條關于增值分配的規則。一是特定財產的增值,其歸屬原則上與該特定財產的歸屬相同。對于其例外,《瑞士民法典》的起草人歐根·胡伯早在對1893年民法典草案說明中就有明確交代:只有當增值源自夫妻一方的行為或投入,且該行為或投入超越了“通常管理”的范疇時,該增值才能被歸于所得財產。?參見該草案第128 條第3 款、第4 款及胡伯為其撰寫的說明。相關原文及流變,參見Manfred Schuler, Die Mehrwertbeteiligung unter Ehegatten, Diss. Zürich 1983, S. 38-42.盡管由于界定困難,上述原則、例外的區分最終并沒有被寫入《瑞士民法典》,但是它仍然得到了后世實務和學說的廣泛認同。?相關梳理,參見BGE 96 II 305 (308); 112 II 384 (385).二是各類夫妻財產之間的賠償請求權,數額均以本金為限,其也稱作“本金原則”(Nom inalwertprinzip)。如當時的該法第199 條明確規定,妻子的財產在依該條規定轉歸丈夫所有以后,妻子僅享有一個數額不變的賠償請求權,數額以當初的估價為準;又如當時的該法第209 條第1 款規定,夫、妻的原有財產彼此代為清償債務的,二者之間將產生一個賠償請求權,且通常在財產制解體時才能主張,一般認為,它的數額同樣是不可變的。?BGE 112 II 384 (386).

以上兩條規則同時適用的結果是,即便一類夫妻財產在取得、改良某特定財產時,使用了其它夫妻財產的資金,它也只需在財產制解體時償還本金。縱然兩個時點之間相隔幾十年,該特定財產已經因通貨膨脹、市場行情或其它經濟景氣因素而產生了巨大增值,而貨幣早已發生了巨大貶值,結果亦如此。?相關示例及說明,參見Pascal Simonius, Zur Berechnung der güterrechtlichen Ersatzforderungen, ZSR 1968, 24 f.; BGE 112 II 384 (386)。鑒于以上規則,尤其是“本金原則”所可能造成的不公平后果,瑞士的判例、學說進行了一系列補救和改進的努力。

在筆者看來,瑞士聯邦最高法院1962年的一個判決可以視為法律發展的先聲。該案涉及作為丈夫原有財產的若干不動產在婚后的增值分配。法院認為,丈夫對不動產的經營、管理行為顯著超越了對財產的通常管理的范疇,因而全部不動產的增值(包括出售盈利)都應當作為所得財產。在法院看來,這些不動產增值及盈利,與丈夫的其它工作收入無異。對于是否應當進一步區分基于丈夫個人努力產生的增值和基于經濟景氣產生的增值,并將后者從所得財產中剔除,法院以不具有可操作性為由做了否定回答。?BGE 88 II 142 (143 f.). 該案其實涉及的是丈夫開辦的一人企業中的不動產增值,但法院認為,不動產是在一人企業名下還是在丈夫名下、不動產增值是否營業所得,對于本案都無影響。該案的貢獻并不在于,它基于歐根·胡伯以來的財產管理行為是否超越通常管理的傳統區分,將基于經濟景氣產生的增值也作為所得財產;?誠如學者后來所批評的,這恰恰是對傳統觀點的背叛和偏離;附帶提及的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論理,更純粹是無力的說辭。Hans Hinderling, Wertsteigerungen eingebrachter Güter bei der Güterverbindung, in: Juristische Fakult?t der Universit?t Basel und Basler Juristenverein (Hrsg.), Festgabe zum Schweizerischen Juristentag 1963, Basel 1963, S. 116, 124; BernerKomm 197 N 41.該案的貢獻在于,它隨即激起了當時巴塞爾大學教授Hans Hinderling 的批評和靈感,在1963年?同上注,Hinderling 文。和1965年?Hans Hinderling, Wertsteigerungen und Ersatzforderungen bei der Güterverbindung, SJZ 61 (1965), S. 17 ff. (在解釋論上對該規則的適用范圍有所保留).的兩篇文章中,他系統提出了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增值分配規則:夫妻財產之間的賠償請求權是數額可變的,據此,夫妻財產可以根據當初的出資比例,分享彼此的增值(及貶值)。這一在Hinderling 自己看來都不無“革命性”的主張,在學界旋即產生了回響,?同前注?,Simonius 文(觀點更激進,主張解釋論上的全面適用)。并于1970年得到了瑞士聯邦最高法院的回應。

1970年瑞士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是法律適用發展的真正起點。該案中,雙方都是二婚,結婚前男方曾向女方借款0.37 萬瑞士法朗(以下涉及瑞士貨幣單位的不再注明),約定年息四厘,且該借款僅供男方用于購買婚后的家庭住房;隨后,男方以該借款作首付,按揭購買了總價2.45 萬的住房,并登記于自己名下。雙方1925年結婚,1964年男方去世,其間房屋增值5.05 萬。經查,該增值乃純粹基于經濟景氣而產生。在繼承時,男方前一段婚姻中的子女和女方就該增值的分配產生爭議。對此,法院先討論了三種可能的方案:其一,按照四厘的年利率,計算0.37 萬的還款請求權在經歷幾十年婚姻后的本息總額;其二,按照0.37 萬在當初購房總價中所占的比例,相應提高還款請求權的數額,使其在本金以外還包含家庭住房的對應增值;其三,將還款請求權轉化為第201 條第3 款意義上的數額不變的賠償請求權,故只應允許返還0.37 萬的本金。?本案中,妻子的原有財產和特有財產還在婚姻存續期間支付了部分的房屋維護費用和按揭貸款利息,就此,法院同樣只認可數額不變的賠償請求權。BGE 96 II 305 (309).法院認為,依據當時的法律,只有第三種方案即遵從本金原則的方案成立;但如上所述,這樣的結果顯然難以讓人滿意。法院因此邁開了法律適用發展的步子:鑒于本案的房屋買賣行為本質上是一個男女雙方考慮到未來的婚姻締結,預先為了所得財產的利益而作的交易安排,并考慮到公平因素,本案的家庭住房應當作為所得財產,故相應增值也屬于所得財產。?BGE 96 II 305 (313 f.)于是,雖然女方的0.37 萬借款及其它支出都只能以本金為限獲得返還,但由于房屋及增值都被作為所得財產,女方仍可以間接分得部分增值。在其后的判例中,這一規則還被適用于訂婚的男女之間:如果男方以女方的原有財產作首付按揭購買家庭住房,并登記在自己名下,房屋及增值同樣應作為所得財產。?BGE 109 II 92.但正如瑞士聯邦最高法院后來所坦陳的,上述規則其實有違反當時的法律規定之嫌。?BGE 112 II 384 (386) (”regelw idrige Um teilung“).或許正因為如此,其適用范圍一直被嚴格限定于男女婚前共同購買家庭住房,且房屋被單獨登記于男方名下的情形。?BGE 112 II 384 (386); BernerKomm 206 N 5. 其它有違法之嫌的法律適用發展,還比如在取得不動產時,各類夫妻財產雖然都有出資且都產生了增值,但是具體出資比例卻無法查清,此時法院會擴張適用《瑞士民法典》第196 條有關舉證責任的規定,將不動產一律推定為所得財產。BGE 100 II 84 (87). Vgl. BGE 112 II 384 (386).

當時惟一沒有違法之虞的法律適用發展,是在不動產取得的情形,如果各類夫妻財產雙方都有出資,那么就把相關不動產看作一個各類夫妻財產的混合體,它們都可以按出資比例分享該不動產的增值。?相關綜述,參見BGE 112 II 384 (386)。該判決還指出,這一規則類推適用了若財產管理行為超越通常管理的范疇,其所產生的增值都是所得財產的傳統規則。有趣的是,Hinderling 其實也注意到了這一方案,但恰恰認為它在教義學上更大膽、更冒險,因此不可取。同前注?,Hinderling 文。就結果而言,這一規則與學者所推崇的可變的賠償請求權可謂殊途同歸,但同樣是囿于法律規定,瑞士聯邦最高法院對它的擴張適用也始終持謹慎的態度。?BGE 112 II 384 (390).

總之,瑞士聯邦最高法院治下的司法實務盡管致力于發展法律,緩和本金原則的嚴苛,但由于“是戴著鐐銬跳舞”,難免流于小修小補。?BernerKomm 196 N 3; 206 N 5. 大同小異的總結,還可以參見HeinzHausheer, Familienrecht, ZBJV 116 (1980), 93 (112 f.);BGE 112 II 384 (386 f.).真正的全盤改良只能寄望于立法者。事實上也是如此:1976年,瑞士夫妻財產法修改的專家意見稿公布;1979年,正式草案公布;1984年,修法成功;1988年,新法施行。其所采取的增值分配方案,正是上文學者倡導已久但因當時法律所限而一直未獲認可的可變的賠償請求權方案。?在修法過程中,可變的賠償請求權方案和按比例分配特定財產的方案由于效果相近,最初均在備選之列,后來立法者只是因技術和體系方面的考慮才選擇了前一方案。詳見Elisabeth Escher, Wertver?nderung und eheliches Güterrecht, Bern 1989 (zugl.Diss. Bern 1988), S. 51-60; BernerKomm 196 N 33f., 40 ff.

二、增值分配的法律依據

1984年修訂的《瑞士民法典》放棄了聯合財產制,改采所得分配制作為夫妻法定財產制。在所得分配制下,第206 條第1 款、第209 條第3 款對可變的賠償請求權做了一般規定。

(一)增值分配的立法理由

第206 條第1 款的規定頗具代表性:“如果夫妻一方在沒有對待給付的情形下,為夫妻另一方取得、改良或維護某特定財產做出了貢獻,那么在財產清算時,只要該特定財產發生增值,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所享有的賠償請求權,將等于其貢獻比例與該特定財產的現時價值的乘積;如果該特定財產發生貶值,賠償請求權的數額則等于貢獻的本金。”

上述增值分配規定的立法理由,一言以蔽之,是“公平”。?Bundesrat, Botschaft des Bundesrates über die ?nderung des ZGB (W irkungen der Ehe im A llgemeinen, Ehegüterrecht und Erbrecht) vom 11. Juli 1979, 1979, S. 123 (”recht und billig“).具體而言,其又細分為兩點:第一,符合所得分配制之下,夫妻在經濟上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的理念;第二,夫妻一方與市場上的第三人不同,第三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可以自由決定是否提供貸款等等,而夫妻一方卻不享有類似的決定自由。?同上注,Bundesrat 書,第124 頁。另一并不重要的論理是:夫妻一方不同于普通的債權人,因為根據第203 條第2 款,夫妻另一方作為債務人有權要求寬限履行。其中,決定自由的缺失也是后來學說最經常強調的理由。?BernerKomm 206 N 8, FamKomm 206 N 2, HandKomm 206 N 1.

就增值分配而言,第209 條第3 款與第206 條第1 款的立法理由相近,?FamKomm 209 N 15. 需要指出,盡管現有文獻都籠統認為,第209 條第1 款的立法理由與第206 條第1 款相同(如BernerKomm 209 N 48;同前注?,Bundesrat 書,第129 頁),但嚴格說來,二者只能算是相近而已。規定本身也幾乎相同,惟一的區別,在于第206 條第1 款適用于夫妻之間的財產往來,而第209 條第3 款適用于夫妻一方內部的財產往來。當然,二者在貶值分擔上也有分別:第206 條第1 款實行所謂“保本”制度(Nomi nalwertgarantie),夫妻一方可以分享增值,但不分擔貶值;而第209 條第3 款之下,夫妻一方內部的兩類夫妻財產除了分享增值,也分擔貶值。簡單地說,第209 條第3 款是“同甘共苦”,第206 條第1款是“同甘不共苦”。?正因為如此,學理上通常把可變的賠償請求權分為兩類:一類是第206 條第1 款之下的單向可變的賠償請求權,一類是第209條第3 款之下的雙向可變的賠償請求權。FamKomm 206 N 3 ff, 209 N 15 ff.這一區別對待的理由在于,在第206 條第1 款之下,夫妻另一方缺乏決定自由,所以在貶值情形,他的處境不應當比普通的債權人還差;?同前注?,Bundesrat 書,第125 頁;FamKomm 206 N 4; HandKomm 206 N 14.而在第209 條第3 款之下,夫妻一方可以完全自由地決定其名下兩類夫妻財產的使用,所以沒有必要適用“保本”制度。?FamKomm 209 N 16; BernerKomm 209 N 48. 但也要注意,兩款規定在貶值分擔上的差別其實不大。因為這里應當先將夫妻一方有權分享的各種增值、貶值相互抵消,只有當余額仍然為負數時,才能適用第206 條第1 款的“保本”制度。這被稱為“總體計算”(Globalrechnung)。參見Paul Piotet, Die Errungenschaftsbeteiligung nach schweizerischem Ehegüterrecht, Bern 1987, S. 29;BernerKomm 206 N 7, 41. 例如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有兩筆投資,分別對應24 萬增值和6 萬貶值,二者抵消后,夫妻一方僅能請求獲得18 萬增值;如果增值是24 萬、貶值是25 萬,總和為負,則夫妻一方可以請求獲得原來的本金。

(二)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

第206 條第1 款、第209 條第3 款的主要法律后果是產生一個可變的賠償請求權。它雖然在數額上包括本金、增值兩部分,但在法律性質上卻是一個整體。?BernerKomm 206 N 47.其具體計算例如,丈夫在全款購買100萬的房屋時,妻子出資了30 萬,離婚時房屋價值300 萬,妻子的賠償請求權的數額即為:貢獻比例30%(30 萬/100 萬)×離婚時房屋的價值300 萬=90 萬。以下仍以第206 條第1 款為例,對增值分配的三個構成要件予以說明。其一,夫妻一方為另一方取得、改良或維護特定財產做出了貢獻(Beitrag)。這里的貢獻必須是經濟意義上的,如金錢、勞動,它在文獻中經常被稱作“投資”,做出貢獻的夫妻一方也相應被稱作“投資一方”。?同前注31,Bundesrat 書,第124 頁(”Investition“,”der investierende Ehegatte“)。這里的貢獻還必須是顯著的,微末的貢獻不算數,以免助長“婚姻的商業化”。?BernerKomm 206 N 12 (”Verkommerzialisierung der Ehe“).取得(Erwerb)是指所有權、定限物權、知識產權等廣義的所有權取得。為取得做出貢獻,要求貢獻必須實際上用于財產的取得,如支付合同價款、支付公證費用等;?但由于貢獻還必須是顯著的,支付公證費用通常并不構成貢獻。BernerKomm 206 N 13.但是它并不要求貢獻必須在夫妻一方取得相應財產時即已做出,所以貢獻也可以事后做出,譬如償還按揭貸款的本金。改良(Verbesserung)是指財產價值在新建、改建等情形下的顯著增加。維護(Erhaltung)是指財產價值因為重大修繕等而免于顯著減少。?立法材料中僅給出了取得、改良、維護的示例(同前注?,Bundesrat 書,第124 頁),相關界定主要由學說完成。同前注?,Escher書,第71-76 頁;BernerKomm 206 N 13 ff; FamKomm 206 N 10 ff.但是,維護、改良常常難以區分,因為維護固然是防止財產的價值減少,但往往也促成財產價值的增加。?BernerKomm 206 N 15.其二,沒有對待給付。這要求夫妻一方所做的貢獻不構成有償行為,也不構成贈與。其典型如無息貸款。?FamKomm 206 N 13; BernerKomm 206 N 17 f. 但第209 條第3 款的增值分配無需這一要件,因為它僅涉及夫妻一方內部的兩堆夫妻財產,連合同相對人都沒有。其它細微區別,參見BernerKomm 209 N 48.其三,存在增值。增值通常被分為兩種:一種是景氣增值(konjunktureller Mehrwert),即由于貨幣貶值、市場行情等經濟景氣因素而產生的價值上升;一種是勞力增值(industrielle Mehrwert),即由于夫妻一方的勞動而產生的價值上升。?FamKomm 197 N 15, 206 N 17; HandKomm 206 N 8 f; BernerKomm 197 N 40 f. (還強調景氣增值與夫妻任何一方的作為無關,而勞力增值則應超出“通常管理”的范疇). 注意,在邏輯上,景氣增值、勞力增值的二分法并不嚴謹,這是因為如瑞士聯邦最高法院所總結的,至少還存在第三種增值即基于金錢或實物投資而產生的增值。當然,這類增值也不屬于第206 條第1 款、第209條第3 款的增值。Vgl. BGer 5A_656/2013.勞力增值屬于第197 條第2 款的工資收入,一律是所得財產。第206 條第1 款、第209 條第3 款的增值專指景氣增值。?FamKomm 197 N 15, 206 N 17, 209 N 21; BGer 5A_656/2013.這意味著,夫妻一方的貢獻與特定財產的景氣增值之間并不存在因果關系。?1976年的專家意見稿曾要求貢獻和增值之間應當存在因果關系,但最終未被采納。相關評述,同前注?,Schuler 文。

盡管勞力增值不能成為“增值”,但是它卻可能構成“貢獻”,從而使得勞力增值的擁有者(所得財產),不僅可以獲得勞力增值的返還,還能請求分享相應的景氣增值。例如,丈夫個人的房屋原值40 萬,經裝修增值了10 萬。妻子在裝修時投入了勞動,價值1 萬。離婚時房屋價值75 萬,景氣增值為25 萬。在此,依第206 條第1 款,妻子不但可以獲得1 萬的勞力增值的返還,還可以基于其勞力增值所構成的“貢獻”,分享相應的景氣增值,數額為:0.5 萬×[=25 萬×(1 萬/50 萬)]。?HandKomm 206 N 9; Cyril Hegnauer/Peter Breitschmid, Grundriss des Eherechts, 4. Aufl., Bern 2000, S. 269.

三、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

在所得分配制下,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主要有兩道步驟:一是確認按揭房屋和抵押債務的歸屬,二是根據第206 條第1 款或第209 條第3 款確定增值的分配。?Heinz Hausheer/Manuel Jaun, Grundstücke und Hypotheken in der güterrechtlichen Auseinandersetzung: zu BGE 123 III 152 ff., ZBJV 1997, 512 ff.

(一)按揭房屋和抵押債務的歸屬

1.按揭房屋的歸屬

在所得分配制下,夫妻雙方各有兩類夫妻財產,即所得財產和固有財產。所得財產在聯合財產制下就已存在,不過當時由丈夫單獨所有,如今由夫妻分別單獨所有;至于固有財產,則是對從前的原有財產、特有財產的統一替代。要想確認按揭房屋是夫妻哪一方的哪一類財產,須經過以下兩步。

第一步是確認按揭房屋是夫妻哪一方的財產。這完全以物權法的規則為準。對于房屋而言,若土地登記簿上顯示為夫妻一方單獨所有,它就是該方單獨所有的財產;若顯示為共有,它就是共有財產。夫妻的具體出資情況在所不問。?Stephan Wolf, Grundstücke in der güter- und erbrechtlichen Auseinandersetzung, ZBJV 2000, 241 (246); FamKomm 196 N 18 ff.以下僅討論單獨所有的情形,但相應規則也適用于共有。?AndreaDegginger,Ehevertragliche Vereinbarungen zum Liegenschaftserwerb bei der Errungenschaftsbeteiligung,AJP 10 (2001),729 ff.

第二步是確認按揭房屋是夫妻一方的所得財產還是固有財產。此時須依夫妻財產法的規則來判斷。這里的關鍵通常是首付出資的性質,例如,如果首付是固有財產,房屋就是固有財產;如果首付是所得財產,房屋就是所得財產。比較棘手的是夫妻一方對兩種財產都有出資的情形。此時采取的是出資多者得的規則,出資少者僅享有一個第209 條第3 款的賠償請求權;如果出資相等,則將房屋作為所得財產。[51]同前注?,Wolf 文;FamKomm 196 N 25 ff.出資多少的判斷時點是財產取得時,如果出資情況嗣后發生變化,房屋的歸屬不受影響,例如,丈夫以固有財產購買了一塊地皮,然后以所得財產在其上建造房屋,即便新建房屋的價值遠超過土地(因而嗣后來看丈夫的所得財產才是出資的大頭),土地及房屋仍然是丈夫的固有財產。[52]BGE 132 III 145.

2.抵押債務的歸屬

依第209 條第2 款,抵押債務(Hypothekarschuld)[53]抵押債務在文獻中的其它稱謂,如Grundpfandschuld、Hypothek 等。其中,Hypothek 在法律語言中專指抵押權,但在日常語言中也指抵押債務。屬于與特定財產相關的債務,它的歸屬與被設定抵押的房屋的歸屬一致,具體而言可分兩種情形。[54]BGer 5A_662/2009, E. 2.4; HandKomm 196 N 10; BernerKomm 196 N 55; FamKomm 196 N 36.

一種是純信貸購買(零首付)的情形,此時房屋、抵押債務都屬于所得財產。類似地,在自有資金的比重微不足道,比如房款完全來自信貸,而固有財產僅支付過戶稅費的情形,房屋、抵押債務也都屬于所得財產。

另一種是自有資金和信貸共存的情形,此時抵押債務的歸屬與房屋的歸屬相同。例如在自有資金完全來自非所有權人的夫妻一方,而所有權人一方的兩類夫妻財產完全都沒有出資的情形,基于上文的規則,房屋仍然會被作為所有權人一方的所得財產;非所有權人一方僅享有一個第206 條第1 款的賠償請求權。

(二)增值分配:以抵押債務的償還為中心

按揭房屋增值分配的關鍵,在于抵押債務及其對應增值的歸屬。在增值分配時,實務和學說如今一致認為,抵押債務也是一個能夠獲得房產增值的主體,其地位和首付出資相似。[55]BGE 123 III 152, 158, E.6b.bb; FamKomm 196 N 37; BaslerKomm 209 N 27. 早期主張不考慮抵押債務的觀點,如Marlies N?f-Hofmann/Heinz N?f-Hofmann, Partnerschaft als Leitbild der Ehe, Zürich 1980, S. 51. 有趣的是,不管是持何種觀點,據筆者所見,論者都沒有給出論證,部分學者還不甚嚴謹地指出,抵押債務本身即可引起財產的增值和貶值。BernerKomm 196 N 54(”Hypothek, welche ihrerseits zu Mehr-und M inderwerte führen kann“).譬如原價100萬的按揭房屋增值了200 萬,首付出資(40 萬)、抵押債務(60 萬)就分別可以分得80 萬和120 萬的增值。但正如瑞士聯邦最高法院所申明的,抵押債務的歸屬并不等同于抵押債務對應增值的歸屬。[56]BGE 123 III 152 (158), E.6b.bb.二者盡管常常一致,但也不乏例外:在若干情形,基于增值分配的目的,抵押債務會發生所謂“計算層面的分配”(rechnerische Aufteilung),其結果是使抵押債務及其對應增值部分或全部易主,歸屬于其它夫妻財產。[57]同前注?,Wolf 文,第252 頁。這一計算層面的分配在抵押債務的償還情形尤為常見和重要,以下細述之。

1.本金的償還及增值分配

通常來說,本金的分期償還(Amortisation)義務應當由抵押債務所屬的夫妻財產承擔,此時還本行為僅僅會導致抵押債務的減少,并不產生其它法律后果。[58]BernerKomm 196 N 57.但如果還本義務由其它夫妻財產代為承擔,如前所述,這一還本行為將構成第206 條第1 款或第209 條第3 款意義上的對財產取得所作的貢獻——事后分期償還的本金構成了買賣價款的一部分,是一種典型的“事后出資”,[59]HandKomm 196 N 11 (”Anteil am Erwerbspreis“);FamKomm 206 N 22c (”nachtr?gliche Investition“).從而產生相應的賠償請求權。

2.利息的償還及增值分配

類似地,利息的償還義務原則上也應當由抵押債務所屬的夫妻財產承擔。若其它夫妻財產定期且長期代為承擔這一義務,主流實務和學說認為,代為償還利息的行為也構成貢獻,并相應適用第206 條第1 款或第209 條第3 款。多數學者認為,付息行為是對房屋取得所作的貢獻,因為它雖未減少債務,不像還本行為一樣對買賣價款的支付做出了貢獻,但是,它卻在付息期間維護了抵押債務的存在,借此對房屋的取得做出了貢獻。[60]少數學者認為,付息行為是對房屋維護所作的貢獻,但未給出論證。同前注?,Escher 書,第74 頁;同前注?,Hegnauer、Breitschm id 書,第270 頁。因此在夫妻內部,相應的抵押債務應當視為被重新分配給了負責償還利息的夫妻財產,其對應的增值也是如此。[61]BGer, 06.08.2009, 5A_725/2008 E. 4.3.3.這就是抵押債務在計算層面的分配。學者甚至把這一過程比作一個債務承擔的“銀行交易”:[62]BernerKomm 196 N 59 (”Banktransasktion“), 206 N 10; FamKomm 196 N 41.抵押債務原來所屬的夫妻財產借此免于承擔利息償還的義務,但也因此喪失獲得相應增值的權利。所以,代為付息行為所對應的貢獻大小,在數額上也不是實際償還的利息數額,而是其對應的(由于代為付息行為而被重新分配的)抵押債務的數額。[63]BernerKomm 196 N 59; BaslerKomm 206 N 35.例如,丈夫婚后購買了一塊價值20 萬的地皮,首付10 萬,按揭貸款10 萬;婚后,貸款本金一分未還,而利息一直由妻子的固有財產償還;離婚時該土地增值了40 萬。根據前述規則,按揭債務及其對應的20 萬增值將完全被分配給妻子的固有財產。[64]這是筆者自編的簡單例子。更復雜的例子可以參見BernerKomm 196 N 59。

3.本金、利息的償還及增值分配

如果抵押債務的本金、利息均由其它夫妻財產代為償還,前述規則也可以相應適用。

其一,在抵押債務的本金、利息分別由不同的夫妻財產代為償還的情形,還本行為、付息行為分別構成不同的貢獻,各自分得相應的增值。

比較復雜的是,如果代為償還本金的行為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分時進行的,應當如何計算還本行為對應的增值呢?嚴格說來,財產的增值通常是一個持續、漸變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財產價值及還本行為對應的貢獻比例都會有所變化,所以應當分別、逐次計算,然后再做加總。[65]HandKomm 206 N 15.但是如果還本行為的次數較多,逐次計算顯然不具有可操作性。對此,學說上主要有兩種解決方案:少數學者認為簡便起見,可以直接將所有分期還款的數額加總,并視為在第一次還款時都已經支付;[66]同前注?,Hegnauer、Breitschm id 書,第268 頁、第270 頁。多數學者對于時點選擇沒有異議,但在數額方面,卻青睞所謂“平均數計算法”,即只取分期還款總額的1/2 作為該出資的金額。[67]FamKomm 206 N 24; BernerKomm 206 N 40; BaslerKomm 206 N 23; HandKomm 206 N 16.例如夫妻一方按揭購買100 萬的房屋,貸款70 萬,還本、付息義務分別由夫妻財產A、B 代為承擔,10年后,A 代為分期償還的本金總計20 萬,房屋增值200 萬。按照少數學者的方案,A 的貢獻數額就是20 萬,能分得增值40 萬;按照多數學者的方案,A 的貢獻數額僅僅是10 萬,能分得增值20 萬。相比而言,多數學者的方案考慮到了房屋增值通常不是在一夜之間,而是在10年期間逐漸完成的因素,因此更為合理。

其二,在抵押債務的本金、利息均由同一夫妻財產代為償還的情形,該夫妻財產的貢獻比例是恒定的,即第一次還本付息時抵押債務在按揭房屋中所占的比例。[68]BernerKomm 196 N 64. 其同時還認為,此時還本行為僅能額外產生一個數額為還貸本金的賠償請求權。在筆者看來,這一闡釋或許有失妥當;還本行為毋寧仍然產生了一個可變的賠償請求權,最終之所以會出現正文中的簡單結果,不過是還本、付息兩大貢獻逐次、分別計算后的結果(相關數學計算過程從略)。不論嗣后的本金償是一次性的,還是多次分時進行的,都是如此。譬如在上段所舉的例子中,如果還本、付息均由夫妻財產A 承擔,A就能分得70 萬抵押債務所對應的140 萬增值。[69]其它示例,同前注?,Hegnauer、Breitschmid 書,第270 頁。

4.例外規則

盡管尚未形成穩定的判例,但在學說層面,上文以抵押債務的償還為中心的增值分配規則也存在若干例外。

學說上已有共識的例外是以租養房,即當房屋及抵押債務是固有財產,而抵押債務的利息是以房屋的租金償還時,償還利息的行為不構成第206 條第1 款或第209 條第3 款的貢獻。[70]BernerKomm 196 N 58; FamKomm 196 N 42; HandKomm 196 N 10; 同前注?,Escher 書,第75 頁。對此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認為,盡管租金作為固有財產的收益(孳息)是所得財產(第197 條第2 款第4項),[71]HandKomm 197 N 25. 在此,收益(Ertr?ge)等同于孳息(Früchte)。但為了“避免侵蝕固有財產的根基”,所得財產此時有義務償還抵押債務的利息,實際上只能獲得租金的凈收益。由于償還利息是所得財產的義務,付息行為就不構成對固有財產的貢獻。[72]BernerKomm 196 N 58. 但其也有將兩種解釋等同視之的傾向,參見BernerKomm 197 N 100。另一種解釋認為,歸屬于所得財產的收益原本就只是凈收益,所以,利息其實是由固有財產償還的,所得財產的貢獻自然無從談起。[73]同前注?,Wolf 文,第253 頁。

另一項尚有爭議的例外是家庭住房的利息償還。[74]一項類似的例外是:房屋是固有財產,所有財產代為償還抵押債務的本金,但金額較小,僅足以抵償房屋的日常損耗,如果所得財產正好負有維護房屋的義務,那代為還本的行為也不構成貢獻。但只有少數學者如此主張。BernerKomm 196 N 57; Hand-Komm 196 N 10.若家庭住房是夫妻一方的固有財產,而抵押債務的利息由所得財產代為償還,代為付息的行為是否構成對固有財產的貢獻呢?否定者認為,夫妻一方以所得財產為家庭住房的抵押債務償還利息,是履行民法典第163 條的維持家庭生計義務的行為,所得財產就此不能獲得任何形式的賠償請求權;而且夫妻一方將固有財產作為家庭住房時,經濟地位不應當比將房屋出租從而以租養房時還差。[75]同前注?,Wolf 文;FamKomm 196 N 43; BernerKomm 196 N 60.但肯定者認為,第163 條的養家義務的履行不排斥貢獻的存在;不然,以第206 條第1 款為例,擁有住房的夫妻一方的(固有)財產將雙重受益:一來夫妻一方白住了家庭住房,二來他的財產還被免除了利息的償還義務。[76]同前注?,Escher 書,第74 頁。在筆者看來,這一論證有些不妥:既然維持家庭生計的義務都應當由所得財產承擔,固有財產又從何受益?更好的論證或許是,所得財產代為償還利息的行為、固有財產將家庭住房提供給夫妻居住(從而代所得財產承擔第163條的義務)的行為應當分別對待,前者適用第206 條第1 款或第209 條第3 款,而后者適用第209 條第1 款。試比較BernerKomm 196 N 60;同前注?,Hegnauer、Breitschm id 書,第270 頁。在實務層面,瑞士聯邦最高法院對此問題一度不予表態,但新近已有采納否定說的傾向。[77]分別參見BGer, 18.5.2006, 5P.1/2006, E. 2.4.2.; BGer, 6.8.2009, 5A_725/733/2008, E. 4.3.3. 蘇黎世州高等法院其后在采納否定說時,也是將其稱作“并非沒有爭議但頗有說服力的觀點”。OG Zürich, 29.11.2011, LC110003-O/U, S. 35.

四、瑞士法的啟示

稍稍對比一下增值分配在我國法上的發展歷程就會發現,我國法和瑞士法何其相似。在歷史層面,瑞士法的起點是離婚時夫妻一方只賠償本金而不分享增值,我國部分法院早先也持這種觀點;[78]如滬高法民一[2004]25 號文件第6 條第1 款。在婚前共同購買家庭住房等情形,將房屋例外作為所得財產從而使房屋增值全部歸夫妻共享,這在我國也不鮮見;[79]具體適用范圍又有不同,如粵高法發[2006]39 號文件第9 條第3 款,蘇高法電[2008]464 號文件第13 條第1 款。甚至于在瑞士法下長期坐冷板凳的可變的賠償請求權,在我國部分地區也早有實踐。[80]粵高法發[2006]39 號文件第9 條第2 款。就現狀而言,瑞士法有關增值分配的一般規則及其在按揭房屋情形的適用,與《解釋三》的增值分配規則也有諸多形似之處。這些契合,都表現出瑞士法對于我國法的啟示價值。

(一)《解釋三》在司法適用過程中疑難問題的澄清

《解釋三》除了第10 條直接涉及按揭房屋的增值分配以外,第5 條還對增值分配做了一般規定。對于這兩條規定而言,瑞士法在以下方面有重要的解惑價值。

第一,有助于重新認識《解釋三》第5 條,厘清《解釋三》第5 條與第10 條的關系。

《解釋三》第5 條采納的是主流學說主張的主動增值、自然增值(被動增值)的二元區分,具體來說,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由于他方或雙方所支付的時間、金錢、智力、勞務”而產生的主動增值是夫妻共同財產;“因通貨膨脹或其他不是因當事人的主觀努力而是因市場價值的變化”產生的自然增值則是夫妻個人財產。[81]同前注②,杜萬華等文。這導致的一個理論難題是:《解釋三》第10 條的房屋增值顯然是因通貨膨脹、市場行情等因素而發生的,照理是自然增值,因此是夫妻個人財產,但為何其中婚后共同還貸對應的那部分增值又能被夫妻雙方分享?這豈不是相當于將這部分自然增值作為主動增值?

瑞士法上的勞力增值、景氣增值與前述主動增值、自然增值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其增值分配規定與《解釋三》第10 條的按揭房屋增值分配規定也是非常近似。因此,瑞士法至少在邏輯層面提供了一種解決前述難題的思路:《解釋三》第10 條的房屋增值誠然是自然增值;但是,夫妻個人財產的自然增值未必都是夫妻個人財產,在一定條件下,比如《解釋三》第10 條的情形,它也可以成為夫妻共同財產,為夫妻雙方分享。[82]需要強調,景氣增值、被動增值可以為夫妻分享表明:增值的分配不以增值與夫妻的貢獻或投資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為前提。國內早先研究也曾注意到瑞士法的相關條文,但仍然忽略了其經驗,部分就可能是因為當初在翻譯《瑞士民法典》第206 條、第209 條時,認為貢獻和增值之間必須存在因果關系,因而錯將增值理解為勞力增值,而不是其所指的景氣增值。以2001年婚姻法修法時的相關翻譯為例,“如果夫妻一方的大量財產已經貢獻給屬于他方的大筆財產之取得、改善及維持方面,并使其產生了增值或貶值,夫妻一方有權提出與其所作貢獻相應的補償請求……”王勝明、孫禮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改立法資料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75 頁。若這一思路成立,《解釋三》第5 條所堅持的主流學說即夫妻個人財產的自然增值一律是夫妻個人財產,就未必正確;而《解釋三》第10 條將房屋的部分自然增值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則可以視為第5 條的例外。

第二,有助于解決《解釋三》第10 條在實務中引發的計算難題。

對于如何計算《解釋三》第10 條夫妻共同還貸的“相對應財產增值”,目前實務中十分混亂,舛誤迭出。以下結合最高人民法院在《解釋三》釋義書中的相關分析予以說明。[83]同前注②,奚曉明書,第168 頁。本文對其做了細化。假定男方婚前購房,房價120 萬元,其中首付36 萬元、按揭貸款84 萬元;貸款期限20年,貸款利息總計603452.87 元,貸款本息總計1443452.87 元;還款方式為等額還款,月均還款6014.39 元。婚后雙方共同還貸,3年后離婚,此時已歸還貸款本息總計216518.04 元(6014.39 元乘以36),包括本金71569.42 元、利息144948.52元。離婚時房屋價值400 萬元。問題是:如果房子判歸男方,女方能請求多少補償?前述釋義書中,最高人民法院青睞一種“多數法院采取的計算公式”:總房價為購房款120 萬元加上利息603452.87元,總計1803452.87 元;夫妻共同還貸數額為216518.04 元,在總房價中的比例約為12%;所以,女方能向男方請求約24 萬元的補償(400 萬元乘以12%乘以1/2)。此外,尚未償還的抵押債務的本金、利息總計1226934.83 元(1443452.87 元減去216518.04 元),在總房價中的比例約為68%。它被認為是男方的個人債務,離婚后仍由男方償還,它對應的68%的房屋增值也被認為是男方的個人財產。上述兩部分計算分別展示了《解釋三》第10 條在實務中存在的兩大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在認定房屋總價、增值數額、實際還貸數額及其對應比例等基本數據時,錯誤地計入或不計入利息。[84]各地法院在這一問題上的混亂狀態,參見易偉:《婚姻法解釋三按揭房產分割數學模型》,http://www.hujialawyer.com/index.php/lawyer/blogread/bid/718/uid/631,2014年8月28 日訪問。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總房價除了合同價款120 萬元,居然還包含全部貸款利息603452.87 元;它意味著,房屋的婚后增值從真正的280 萬元(400 萬減去120 萬)被錯誤計算成2196547.13 元(400 萬元減去120 萬元減去603452.87 元)。這少算的603452.87 元增值被錯當成抵押債務的“本金”,被悉數分配給男方。其惡果是,男方在離婚后雖然名義上繼續承擔抵押債務,但由于所有尚未償還的利息都已經從房屋增值中預支了,男方離婚后實際上可以無償使用抵押債務,而無須支付一分錢的利息。

第二個誤區是,將尚未償還的抵押債務認定為男方的個人債務,并據此將對應的房屋增值認定為男方的個人財產。盡管這一觀點在實務中非常流行,[85]同前注②,杜萬華等文;同前注②,張寶華、王林林文。但它的弊病也很明顯,首先,它忽視了在涉及家庭住房時,男方的個人債務會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3 條轉化為夫妻共同債務;更關鍵的,它背后的“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邏輯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它是把“離婚后”的還債義務和“婚姻期間”的房屋增值分配權利錯配在一起。

參考瑞士法不難發現,上述兩大誤區的癥結都在于沒有認清利息的功能以及利息償還行為的角色。依瑞士法的觀點,利息是抵押債務的對價,它的償還維護了抵押債務的存在,并借此對房屋的取得做出貢獻;利息的償還不同于本金的償還,后者只是通過減少抵押債務的方式為房屋的取得做出貢獻。換言之,付息行為和還本行為雖然都是貢獻,但貢獻的方式卻有所不同,應作不同評價。所以,前述第一個誤區錯在它將利息、本金等量齊觀,混為一談;前述第二個誤區則錯在,它沒有認識到利息的償還行為維護了抵押債務在婚姻存續期間的存在,進而忽略了真正的“權利與義務相一致”:在婚姻存續期間,利息的支付“義務”和抵押債務對應增值的分配“權利”是“相一致”的。

以下從瑞士法的立場對上面的例子重新予以分析,以供司法實務參考。

該案中,由于夫妻共同財產在婚后一直負責還本付息,所以其貢獻或投資是整個抵押債務(參見本文“三、(二)、3”部分),數額為84 萬元,它在購房總價120 萬元中的貢獻比例是70%;男方個人財產的貢獻是首付36 萬元,貢獻比例為30%。所以就房屋的280 萬元婚后增值而言,夫妻共同財產有權分得196 萬元,而男方個人財產有權分得84 萬元。

對于已經償還的抵押債務本金71569.42 元,夫妻共同財產有權請求返還;至于已經償還的利息144948.52 元,夫妻共同財產應當自行承擔,無權請求返還,因為這部分利息是抵押債務的使用對價,而抵押債務這一貢獻及其對應增值已經被分配給了夫妻共同財產。

所以,女方能向男方請求1015793.96 元的補償,即夫妻共同財產的一半,包括增值98 萬元和已償還的抵押債務本金35793.96 元;而男方獲得剩余2984206.04 元,包括首付36 萬元及其對應增值84萬元(男方個人財產),98 萬元增值和已償還的抵押債務本金35793.96 元(夫妻共同財產的一半),以及尚未償還的抵押債務本金768430.58 元。

(二)《解釋三》或與我國現行法上的婚后所得共同制有悖

《解釋三》是在批評聲中呱呱落地的,其第10 條也未能幸免。但在筆者看來,目前對第10 條的批評并不切中要害,除了老生常談且指向模糊的同居共財、家產制等論調以外,就是具體的個案公平考量;[86]參見趙曉力:《中國家庭資本主義化的號角》,《文化縱橫》2011年第1 期;稅兵:《一部法律,各自表述》,載蘇力主編:《法律和社會科學》(第九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70 頁。基于目的解釋,尤其是基于我國婚后所得共同制的立法理念來對第10 條予以評價的研究尚付闕如。第10 條的立法目的是什么?它是否契合我國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對于瑞士法上類似規則的立法理念的揭示,無疑有助于國人更好理解自己的法律。

瑞士的所得分配制本質上是“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誠如學者所言,所得分配制的要義在于所得財產、固有財產的區分:所得財產是由婚姻共同體掙來的(erw irtschaftet)財產,可以由夫妻分享;固有財產是與夫妻的勞動、與婚姻共同體都無關的財產,不能由夫妻分享。[87]BernerKomm 196 N 17.這相當于在立法理念上把婚姻看成一個勞動共同體,因此婚姻共同體所能享有的財產原則上僅限于兩類,一類是夫妻的婚后勞動所得,一類是由婚后勞動所得轉化、替換而來的替代物。這一點,也可以從《瑞士民法典》第197條第1 款關于所得財產的定義即“夫妻一方在財產制存續期間有償獲得的財產”,[88]當然,這一“有償”的定義本身也不是十分嚴謹,參見BernerKomm 197 N 88。以及第2 款有關所得財產的例示中得到印證。

初步來看,《瑞士民法典》第206 條第1 款、第209 條第3 款的增值分配規則可以視為立法者對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所作的“有限修正”。之所以是“修正”,是因為單純依勞動所得共同的邏輯,與夫妻勞動無關的景氣增值應當完全不予分配才對,而如今卻基于夫妻之間決定自由的缺失,按貢獻比例分配景氣增值。但之所以是“有限”修正,是因為對決定自由缺失的補救結果,僅僅是回復夫妻的自由身,讓他們成為市場上自由的、普通的交易對手或投資伙伴,讓他們可以按投資比例分享增值;他們并沒有因此成為夫妻,從而不論有無投資,都可以像分享彼此的工作收入一樣分享彼此的財產增值。

進一步說,上述“有限修正”毋寧只是在形式上構成對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的修正,實質上,它仍然遵循婚姻勞動共同體的理念。因為只有基于這一理念,夫妻之間的財產關系才會被預設為以下“理想狀態”:就婚后勞動所得而言,夫妻是夫妻,彼此是一個共同體;在此之外,夫妻就形同陌路,僅須守住互不干涉自由的底線。[89]類似的說法譬如:“在涉及夫妻一方的固有財產時,夫妻之間原則上好比生活在分別財產制之下。”BernerKomm 196 N 17.所以,即便出現了決定自由的缺失,“回復原狀”的結果也僅限于還原上述“自由的陌生人”的理想狀態。[90]類似地,在本文“三、(二)、4”部分中,正反兩派似乎都默認一個前提:如果家庭住房是夫妻一方的固有財產,夫妻雙方在其中居住,其所得財產就都負有向一方的固有財產補交租金的義務。這類“驚世駭俗”的觀點,也只有在嚴格的勞動共同體的理念下才能成立:夫妻結婚時,只有勞動屬于婚姻共同體,其余任何財產權益,哪怕是家庭住房的居住權都不屬于婚姻共同體,所以,婚姻共同體應當為事后的居住買單。

上述分析同樣適用于《解釋三》:《解釋三》第5 條有關主動增值、自然增值的區分和歸屬規定,與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的邏輯一脈相承;《解釋三》第10 條在按揭房屋情形對部分自然增值所作的例外處理,則構成對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的“有限修正”,并且實質上仍然是對婚姻勞動共同體理念的遵從。

行文至此,《解釋三》在增值分配規則上的軟肋也就暴露無遺:它遵從的是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的邏輯及理念,而從現行法在婚后勞動所得之外,還將繼承、贈與等婚后非勞動所得原則上也作為夫妻共同財產的規定來看,我國的婚后所得共同制并不等同于婚后勞動所得共同制。[91]初步分析,見賀劍:《“理論”在司法實踐中的影響——以關于夫妻個人財產婚后孳息歸屬的司法實踐為中心》,《法制與社會發展》2014年第3 期。《解釋三》的增值分配規則有違反現行法之嫌。當然,上述質疑只是初步的;《解釋三》是否違反現行法,以及其違反是否具有正當性,必須基于對我國婚后所得共同制的深入探討以及對增值分配規則本身的價值評價才能做出回答。這不是本文所能勝任的,在此,本文僅能提示瑞士法上的兩點情況,聊作參考。

在價值層面,瑞士法下的增值分配規則曾經或潛在面臨以下質疑:其一,它的計算規則過于復雜;[92]在1984年的《瑞士民法典》修訂過程中,一個居于少數派地位的專家委員會成員曾以第206 條、第209 條為例,批評所得分配制過于復雜,并慨嘆道:妥適、簡單的聯合財產制行將不再,“歐根·胡伯當年天才式的杰作被一點點拋棄”。Nationalrat, Am tliches Bulletin der Bundesversamm lung, 1983, S. 600.其二,它創造了一套負面的激勵機制,[93]部分研究將其稱為“機會主義行為的風險”,同前注?,Schuler 文。經濟上理性的夫妻一方將因此有動力讓自己的固有財產去投資、增值,而讓自己的所得財產或對方的財產去消費、貶值。

在歷史層面,瑞士法下的增值分配規則未嘗沒有其它可能。譬如參考德國的凈益共同制,將婚姻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而不僅僅是一個勞動共同體,從而將固有財產、所得財產等夫妻財產婚后的(景氣)增值一律交由夫妻共享。實際上,Hinderling 教授在其經典論述中雖然多次以婚姻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為由,力倡可變的賠償請求權這一制度,但這僅限于解釋論層面;在立法論層面,他則建議取法德國的凈益共同制,將景氣增值一般性地歸屬于婚姻共同體。[94]同前注?,Hinderling 文。德國凈益共同制在增值問題上的立法理念,亦是婚姻命運共同體理念。[95]Schriftlicher Bericht, zu BT-Drucks. II/3409, S. 11; BGH NJW 1974, 137 (139).可見,同樣是基于婚姻命運共同體的理念,Hinderling 教授在解釋論和立法論層面其實是有不同主張的。這并不矛盾,因為他在立法論上的主張有一個前提,即一并廢除當時諸多的男女不平等條款,如第214 條第2 款的夫妻雙方按2 比1 的比例分享盈余的規定——不然,即便將增值一律作為盈余歸屬于婚姻共同體,最終也會按2 比1 的比例進行分配,仍然會造成不公。而他在解釋論上的主張,則承認和考慮了當時的男女不平等條款,盡管不完全契合婚姻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但也有改良、進步,算是次優方案。在這個意義上,瑞士立法者在1984年的《瑞士民法典》修訂中雖兌現了男女平等,卻又只采取了次優方案,就不免辜負了Hinderling 的美意,也有悖于婚姻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當然,對于瑞士法而言,能夠在二十世紀末期廢除諸多生命力頑強的男女不平等條款,可能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未必能再多作苛求;但對于沒有類似歷史羈絆的中國法而言,較之極有可能不受歡迎的婚姻勞動共同體理念,婚姻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推論即夫妻個人財產的婚后增值一律是夫妻共同財產,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猜你喜歡
抵押分配
基于可行方向法的水下機器人推力分配
《民法典》時代抵押財產轉讓新規則淺析
客聯(2022年6期)2022-05-30 08:01:40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俄藏5949-28號乾祐子年貸糧雇畜抵押契考釋
西夏學(2020年2期)2020-01-24 07:42:42
動產抵押登記辦法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房地產抵押中存在的風險及控制措施分析
債主“巧”賣被抵押房產被判無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www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国产农村1级毛片|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国产第一页亚洲|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一级毛片免费的|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2|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亚洲色图另类|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国产激情第一页| 天堂网国产|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91国语视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日韩免费| 大香伊人久久|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9热最新在线| 超碰91免费人妻|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日本不卡在线| 日韩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一级|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五月天久久综合| 国产精品污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日韩免费毛片|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视频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96在线 | 99草精品视频| 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国产第八页|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九色91在线视频| 综合久久五月天| 亚洲乱强伦|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久久国产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