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贍養老人的義務已經變成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內在責任和自主意識,是其人格構成的一部分。然而,當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承擔4個甚至更多老人的養老責任時,無論在經濟還是精力上,都給年輕人“難以承受之重”。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日方表示,當社會變遷打破傳統家庭養老賴以存在的基礎時,養老觀念和養老模式也必然發生變化。
以房養老是“年輕時用錢換房居住,年老時用房換錢養老”的新理念,是將家庭擁有的住房資源與貨幣資源整合后的最好配置與安排,是強化養老保障制度的一大創舉,將大家所擁有的有限資源發揮到最大。這一思路一經提出,猶如巨石擊水引來一場軒然大波。以房養老是否可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如今,各行各業都給予以房養老極大的關注,且有著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大相徑庭的理解和感受。
本書對以房養老中涉及的種種事項給予較為深入的描繪和介紹,對大家心中存在的關于以房養老和倒按揭的各項疑問予以解答。作者遵循這一初衷將《以房養老系列叢書:以房養老釋疑》一書帶到大家面前,希望本書的觀點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人們對于專業養老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然而,資源緊缺,始終供不應求,很多老年人選擇了居家養老。無論是居家養老,還是依托社區養老服務,如果照護得法,家人省心,老者舒心;照護不得法,家人煩心,老者傷心。所以,這本經過潛心研究、認真寫作、細心配圖的指導手冊,希望能為讀者帶來省心和舒心。
本書是適用于老年人照護者的常備書。主要內容包括:7類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顧:臥床、進食、排泄、潔身、更衣、移動、健康護理;8種常見老年病的護理:認知障礙癥(老年性癡呆)、抑郁癥、半身癱瘓、褥瘡、骨及關節病、帕金森病、語言及視聽障礙、便秘;6種急救知識和技能:出血、異物堵塞呼吸道、骨折、燒燙傷、昏迷、心臟停搏等。
受人口老齡化影響,傳統家庭養老方式已不再適應當前的社會格局,只有通過社會化養老方式才能滿足老年群體的養老需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由此應運而生。如果說我國基本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給予老年人最基本的經濟供養,那么,在現有體制內老年人養老所需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則是由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來承擔的。
本書立足21世紀中國“跑步式”邁入老齡化社會的國情,以發展養老產業為切入點,力求破解中國式的養老困局,為我國養老產業發展道路的選擇和“老有所養”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借鑒和參考。本書突出養老產業未來發展與保險行業之間的關系,主要研究論述了養老產業的發展背景、養老產業的發展歷程、養老產業的發展前景和養老產業的發展布局這四個方面的問題。
在未來幾十年里,中國面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之一是養老保險制度需要由現收現付制向完全積累制過渡。
本書把養老保險系統看作經濟系統中一個具有“封閉”與“開放”雙重意義的“獨立子系統”,指出把封閉系統和開放系統聯系在一起的橋梁是繳費率。本書的研究思路為:首先,對養老保險問題進行經濟學透視,把養老保險問題歸結為收入轉移的問題;其次,把收入轉移分解為兩個方面:繳費率的決定及繳費率對經濟的影響;再次,引入系統論觀點,把繳費率的決定置于封閉系統之中,研究繳費率的決定因素;最后,對中國養老保險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愈發突出,該如何設計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精算指標及如何保值增值?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下,以制定福利指標作為研究基金缺口的突破口,利用隨機控制理論,得到不同效用函數下的最優投資策略解析。本書可供科研人員及相關研究機構工作者參考。
本書立足于現行養老金制度的實際背景,利用精算理論,并綜合隨機控制、時間序列、投資學、社會保障等理論知識,系統研究了如何設計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精算指標體系,構建了隱性養老金債務精算模型,提出了縮減隱性養老金債務的對策。針對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問題,本書分別從離散和連續框架角度研究了養老保險基金的動態投資策略,通過仿真模擬分別歸納了其投資規律。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與支撐點,也是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的重要價值觀。中國古人重視養老,國家也把養老制度建設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古代政府對養老的關注與投入,有一種近乎于天然的職責與自覺。這種職責與自覺,無疑是與中國的孝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本書從孝與家國倫理、孝與社會風俗、孝與古代法律、孝與古代養老、孝與古代教育、孝與古代旌表制度、孝與古代選官制度和孝與古代丁憂制度八個方面論述了孝在中國傳統社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作者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從中發現孝文化的現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