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濟》年度報告研究課題組
培育萬億級大產業 構筑浙江發展新優勢
《浙江經濟》年度報告研究課題組
產業結構轉換和升級是浙江經濟向新常態轉型的重要根基。只有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突出重點、加大力度培育萬億級大產業,構筑產業發展新優勢,才能在未來經濟格局中具有競爭力
浙江經濟已從過去年均近13%的高速增長轉入如今8%左右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增長階段的轉換不僅表現為經濟增速的放緩,更內在地表現為增長動力的轉換、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經濟從中高速增長向中高端水平邁進。而經濟升級發展、構筑新優勢,重要的是培育產業競爭新優勢,這是新常態下浙江經濟能否確立新的增長動力和增長模式的關鍵所在。面對經濟發展階段的轉換和發展形勢的深刻變化,省政府準確把握產業發展大勢,并基于浙江產業基礎、產業集聚與產業特色,明確提出要培育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產業支撐未來發展。
(一)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之所以能夠一直保持兩位數高增長,很大程度得益于短時間內形成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一批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的塊狀經濟(產業集群)。然而,隨著發展階段的變化,市場競爭加劇、資源環境約束增強以及綜合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逐步喪失,低成本、大規模、簡單模仿的舊發展結構已不可持續。進入“十一五”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展相對緩慢、缺少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拉動密切關聯,發展中存在的路徑依賴(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資源要素消耗、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傳統商業模式、過多依賴低小散企業)和低端鎖定,阻礙了技術創新、結構轉型與升級進程,成為浙江經濟健康發展的制約瓶頸。經驗表明,經濟增長總是伴隨著結構變動、產業間優勢地位的更迭,或者說是通過高增長主導產業的更替實現的。
在高速增長背景下的規模快速擴張結束后,浙江產業長期穩定競爭力的培育將比此前更為重要、更為緊迫。事實上,過去十多年浙江各級政府一直積極呼吁和倡導產業轉型升級,出臺很多政策來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如先后制定三大產業帶規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規劃,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14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以及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為了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重構產業發展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十二五”規劃首提“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以及“產業升級實現新突破”目標。黨的十八大之后,又提出了“四換三名”的轉型升級新思路,推進“騰籠換鳥”、“空間換地”、“電商換市”、“機器換人”,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發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縱觀全球,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競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技術創新日趨活躍,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層出不窮,新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拉開序幕。美國的“再工業化”風潮、德國的“工業4.0”和“互聯工廠”戰略,以及日韓等國制造業轉型都不是簡單的傳統制造業回歸,而是生產模式的創新、生產效率的提升與新興產業的發展。而國內經濟發展正進入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為主要特征的“新常態”,重化工業化以及房地產大潮開始消退,增長結構呈現從工業經濟主導向服務經濟主導轉變,同時區域分工、市場需求、產業關聯、制度環境等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已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產業轉移、產業轉型升級浪潮。這都在倒逼舊的產業體系轉型,為我們突破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技術鎖定、低端市場鎖定、低端價值鎖定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因此,能否認清結構轉型過程的客觀趨勢、經濟技術規律和產業變革方向,能否發現培育和加快發展若干個新的支柱產業,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將決定浙江未來產業層次、在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全國的戰略地位,進而影響經濟新常態的確立。
(二)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與技術變革即將到來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所有產業中都具有競爭優勢,而只能在部分產業甚至只是在少數幾個產業上具有競爭優勢。一個省的現代產業體系,也不在于體系完整性而在于其的特色優勢。浙江已基本完成工業化,正在向后工業化階段邁進,基于現有的產業基礎、產業集聚與產業特色,進一步發揮現實優勢、轉化潛在優勢、培育新的優勢,我們需要將有限資源集中投向重點發展產業,高起點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而未來支撐浙江經濟在中高端水平上持續增長,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新增長領域的積極拓展,特別是要加快培育“四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加快培育能夠支撐未來發展的大產業,研究制定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產業發展規劃”;李強省長今年在多個場合明確提出,要把信息經濟、旅游業等培育成能夠支撐浙江未來發展的萬億級大產業。推動“七大產業”重點突破、率先發展,這是洞悉全球科技和產業發展大勢、立足浙江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變化的謀勢之舉,是支撐產業結構升級和引領發展潮流的關鍵之舉,是順勢而為確立新增長模式和發展新優勢的戰略之舉。
“七大產業”是以重大創新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創新鏈長、附加值高、帶動性強,資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代表經濟發展的未來(最具增長潛力),更是未來財富增長的聚集寶庫,具有高成長的發展特征。這些產業領域既有處于價值鏈高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研發設計、信息服務、金融,又有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的信息技術產業,生產效率高、技術先進的高端裝備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友好型的節能環保產業,也有由高品質消費需求被挖掘而催生且附加值較高的消費性服務業,如時尚產業、健康服務業、旅游休閑業等。“七大產業”不僅具有帶動關聯產業群的能力,而且具有帶動整個產業體系的能力,浙江也有堅實的產業基礎。比如作為第一主導產業來抓的信息經濟,僅信息技術產業“十一五”以來就以年均27%的增速在發展,2013年實現營業收入已達1.1萬億元,而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3D打印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正步入加速成長期,ICT(信息、通信和技術)技術與各領域技術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一批新的產業形態和新的增長點。而以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為標志,蓬勃興起的互聯網經濟(全國大約有85%的網絡零售、70%的跨境電子商務、60%的企業之間的電商交易都是依托浙江的電商平臺完成的)已成為浙江產業升級的新動力源、結構轉型的新起點。
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產能過剩,而新產業體系構建不僅是創新引領增長,而且需求引領和推動特征也十分突出。隨著國內進入消費主導和人口城鎮化新時代,加上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新一輪消費需求升級浪潮已經出現,以醫療、衛生、養老為代表的服務消費明顯提速,健康服務、休閑服務等品質需求快速增長,而順應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等創新需求不斷涌現,結構升級的拉動力量正在集聚,推動著新產業群進入一個新的增長景氣階段。同時,多重政策利好疊加釋放,將加速新主導產業崛起,并塑造未來浙江的產業結構。從國家層面看,已出臺了涉及信息產業、消費性服務業(養老服務業、健康服務業、旅游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等產業的相關政策,正在抓緊制定云計算、物聯網、電子商務等關鍵領域重大產業政策。從省內看,今年省政府相繼出臺《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對新產業的布局正在加速,各項扶持政策密集出臺。國家政策突出環境約束、民生改善和創新驅動的轉型導向日益鮮明,而支持結構優化、實體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改革、資源價格改革以及在金融、養老、醫療、文化等領域鼓勵競爭、推動市場開放的改革陸續配套推進,都將充分釋放巨大的需求潛力,新的支柱產業成長空間十分巨大。
(三)
2014年是浙江產業變革的重要一年。這不僅是我們明確了浙江產業發展“要什么”,而且在新技術的驅動和新市場的引導下,特別是各級政府適應新常態主動有為(抓大項目、抓浙商回歸、抓有效投資、抓優質服務),新產業群體突破態勢初顯,并帶來了增長模式、盈利模式、商業模式、組織形式的深刻變革,產業結構開始出現趨勢性新變化。在生產領域,代表先進產能的新產業、新業態、新產品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在消費領域,網絡零售、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等增勢顯著。浙江經濟內生新動力開始集聚,新經濟成長速度加快,經濟結構在持續改善,向中高端邁進的態勢非常明顯。
同時應當看到的是,雖然一些新產業、新業態增長較快、生機勃勃,但其規模和比重仍然較小。推動“七大產業”快速成長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從根本上來講要靠創新驅動發展。我們要善于觀大勢、抓機遇,突破原有路徑依賴,構建更有活力的“產業生態系統”,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主體作用,推進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而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更公開的市場信息、更規范的市場秩序、更良好的社會信用、更完善的政府服務等遠比給某些行業特定扶持更為重要。政府需要精準發力,以“四張清單一張網”建設為突破口,簡政放權,打造更有效率的“政務生態系統”,引導社會資本加快流向有前景的新興行業,促進生產要素尤其是高端要素由低效率企業向高效率企業流動,在全省形成產業創新的鋪天蓋地之勢,打造浙江經濟新的“發動機”。
執筆:楊祖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