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詩立
浙江是傳統輕工產業大省,面對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和個性化消費興起,省政府高度重視時尚產業發展,明確要把時尚產業發展作為升級、改造傳統輕工產業的戰略方向與路徑,培育成為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目前,省經信委正抓緊制定《浙江省時尚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年》。但什么是時尚產業?如何評價浙江時尚產業發展現狀?如何響應時尚產業發展趨勢?如何優選發展重點與路徑?尚需有科學、時尚的回答。
什么是時尚產業?一般認為,時尚產業指通過工業和商業化方式所進行的時尚產品和時尚服務的設計、采購、制造、推廣、銷售、使用、消費、收藏等一系列經營活動的總稱,是跨越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產業界限的多產業、多業態組合。層次上,時尚產業可分為三層:一是核心層,主要指對人體進行裝飾和美化的個人時尚用品,包括時裝、鞋帽、皮具、服飾配品、美容美發、珠寶首飾等;二是擴展層,主要指對人所處的小環境進行裝飾和美化的家具時尚用品,包括家居用具、家居裝潢、家具寢具等;三是延伸層,主要指對人生存和發展中相關的事物、情狀進行裝飾和美化的環境時尚化工程,包括時尚社區、時尚街區,乃至時尚城市的包裝。
從定義上看,時尚產業的對象主體為輕工品,精工制造是其中重要一環,但相對傳統輕工產業的突出價值在于實用性、耐用性,時尚產業的突出價值更在于可為消費者提供體現流行審美情趣和消費理念的消費品或服務,價值大小取決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消費欲望,或者說獨特價值體驗。時尚產業的基本價值與活力在于,需把其視為體驗經濟的重要內容和形態,來加強完善時尚環境、健全時尚文化。唯如此,時尚產業才能在普羅大眾中流行起來,成為永不過時的新經濟增長點。
可見,在理念上,浙江發展時尚產業與其說是對傳統輕工制造業的改造升級,到不如說是對輕工業服務化的轉型跨越。其基本內核與其說是制造經濟,到不如說是引領時尚消費,包容多元文化價值觀,并會隨社會生活潮流變化而不斷創新的服務經濟。
浙江時尚產業發展基礎較好。一方面,輕工產業較發達,已在服裝、飾品、鞋帽、家紡、家具等諸多領域形成較多知名品牌,市場占有率較高;另一方面,專業市場與展會發達,義烏小商品市場及系列博覽會、西湖博覽會、海寧皮革城及中國皮革博覽會、溫州國際輕工產品博覽會等,已使浙江成為全國知名的時尚潮流發布中心。同時,浙江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工業設計業、動漫文化業、影視業等較發達,為時尚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創意、技術、人才支撐。此外,浙江互聯網經濟較發達,特別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業全國領先,網上商城、網上展示、網上技術市場等發展,為時尚產業發展提供了展示、體驗、傳播的新環境。
目前,省內部分城市正積極推進時尚產業發展。例如,溫州市提出“發展時尚產業、建設時尚之都”,聚力推進靈昆島“東方時尚島”規劃;海寧市圍繞皮革、輕紡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投入開創時尚藍海;紹興市圍繞輕紡產業升級,聚力打造亞太時尚產業中心;義烏通過系列國際博覽會、國際模特大賽舉辦,力爭打造世界時尚之都。此前,杭州、寧波分別通過女裝之都、男裝之都打造,海寧通過舉辦系列時尚皮衣發布會,已在時尚產業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
也應看到,浙江時尚產業發展尚處于未成熟階段。一是系統概念缺乏。調研中發現,部分地方政府仍覺得可像抓工業那樣,通過抓具體項目的招商引資、落地生產,就可形成大的時尚產業規模和好的時尚產業生態。二是人力資本重視不夠。相對制造業的資本重點是設備、土地、專利等,時尚產業的資本重點是人力,故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亟需建立以人力資本為核心的績效評價體制和激勵政策。三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高。時尚產業本質上是創意產業,若繼續向輕工產業時代那樣對創意侵權、專利侵權、品牌侵權睜只眼閉只眼,時尚產業就難以真正發展、壯大起來。四是消費者教育不重視。時尚產業發展需政府、媒體積極引導消費者對時尚有正確的認識,對品牌內涵、品牌價值、品牌忠誠等有科學的認知,不能“杭兒風”,也不能“半年工資買個包”。五是培育耐心不夠。時尚產業從培育到成熟需較長過程,地方政府不能寄希望類似制造業的“短平快”,半年就可投產,就可產生GDP和稅收。
時尚產業是項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產業,沒有規定的模式與業態,也就永不會過時。對應,浙江時尚產業發展需順應個性化消費需求增加、獨特消費體驗價值增強等基本特征,響應互聯網經濟廣泛發展、大數據產業蓬勃興起等基本態勢,順勢有為。
時尚制造上,浙江需轉換優勢,積極促進“三個轉變”。一是由規模批量向個性化定制化生產轉變。互聯網廣泛應用催生了眾包設計、個性化定制等新模式。對應,浙江目前以量取勝的集聚區模式需加快轉型為個性化、定制化模式。二是由集中生產向網絡化異地協同生產轉變。信息網絡技術使時尚產業不同環節的企業間實現信息共享,能在研發、制造、物流等各環節實現全球分散化生產。對應,浙江需支持時尚產業非時尚部分外遷,而更注重創意、研發、設計等時尚部分發展。三是由傳統制造企業向跨界融合企業轉變。時尚產品制造企業多正從傳統的產品制造為核心轉向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乃至為顧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對應,浙江在規劃發展時尚產業時,需把文化創意、研發設計、影視廣告、電子商務等行業有機納入,力促產業生態完善。
時尚消費上,浙江需發揮優勢,推進“三化”發展。一是銷售體系趨于線上線下一體化。網絡成為時尚產業的新興分銷渠道,物流支付平臺和信息集成交易平臺的作用顯現,大數據已成為推動時尚產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力量。對應,浙江需進一步把電子商務與時尚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助推時尚產品與服務營銷的時尚化。二是市場需求趨于多元化。日益多的消費者將時尚產品與服務作為表達生活思想、信念、態度的載體。浙江應進一步發揮社會開放、包容的優勢,鼓勵文化創意、潮流設計多元化彰顯。三是消費市場新興化。新興經濟體市場需求在全球時尚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浙江時尚產業發展需立足全國、面向全球,積極結合境外營銷網絡健全與品牌宣傳、跨境電子商務與體驗文化推廣,不斷提高在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南歐東歐等新興經濟體的市場占有率與美譽度。
時尚產業不是具體的服裝、珠寶等行業門類,更多是產業發展在價值與功能訴求上的一種新導向,在組織與集聚上的一種新形態。對應,其發展的重點選擇、目標描繪也需時尚化。
時尚制造上,要充分發揮相關專業設計服務、文化創意服務、廣告服務對消費品工業發展的提升作用,引導服裝鞋帽、珠寶飾品、皮具皮鞋、家紡家居等浙江優勢行業向設計、營銷等高價值端環節延伸;鼓勵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售后服務等環節應用新材料、新信息技術和軟件服務,研發生產新材質服裝服飾、智能家電家居、智能穿戴設備,推動傳統制造向時尚“智造”轉變;支持利用數字技術、互聯網等高新技術升級時尚制造相關裝備、材料、工藝、系統,實現時尚制造信息化。
時尚服務上,要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把握個性化消費潮流,支持電子虛擬技術在時尚產業中的應用,打造浙江時尚產品推廣與時尚文化傳播的數字化平臺;支持引進或利用好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面向市場提供優質研發設計服務;支持國內外專業辦展企業舉辦高影響力的時尚展會及主題營銷活動;推進電子商務與交易平臺建設,培育推廣“驗客文化”,打造時尚化的網上會展與體驗平臺。
時尚城市上,要切實堅持“產城融合”導向,以杭州、寧波、溫州、紹興、義烏、海寧等時尚文化較濃厚的城市為主體,在周邊改造提升一批時尚制造集聚區,在中心區域保留部分高端定制時尚企業,或手工制造大師工作室;有序改造舊廠房、老街區,建設文化創意園區,作為時尚創意人才創業創新與生活休閑場所;合理建設一批地標式的時尚商圈,如杭州濱湖商圈、寧波天一廣場,作為時尚品牌、高級定制及各類時尚機構的集中地、大展廳。
總之,時尚產業培育發展是項系統工程,不宜照搬傳統的產業培育理論理念和政策舉措,需從戰略層面加強統籌謀劃、系統建設,積極推動時尚制造與時尚服務的有機融合,加強時尚產業與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的有機融合,時尚產業與時尚城市培育、時尚文化教育的有機融合,來持續加大時尚產業新經濟模式、新經濟業態、新產業文化的創造、發展,保障時尚產業真正能建成新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富有持續活力與魅力的新經濟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