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課題組
農村道路客運成本監審若干問題探討
——以溫嶺市為例
溫嶺市發展和改革局課題組
農村道路客運票價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它直接關系群眾的出行,而農村道路客運成本是制定或調整票價的基本依據。那么,如何使農村道路客運票價定價成本監審及相應的成本測算模式更加科學,這是我們從事成本監審工作及價格管理工作人員所必須關注的。為此,對農村道路客運票價成本監審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溫嶺市至2013年底戶籍人口120多萬人,流動人口70多萬,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縣市之一。1994年溫嶺市啟動村村通公路工程,至1997年底全市834個行政村中812個村通了公路(除22個海島村外),并及時開通了城鄉客運班車。溫嶺現有農村道路客運班線72條(含臨時線7條),車輛463輛,職工1141人(含司乘人員),總運輸里程1506公里,年客運量1170萬人次,由市交通運管部門統一規劃、市巴士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和大鐘運業集團有限公司統一運營。
農村道路客運主要有兩種經營模式:一是車輛掛靠,風險承包。公司取得線路經營資格,統一購置車輛,與承包人之間以合同方式約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實行全額風險抵押,單車每月上交公司管理費及支付營運成本后,所得利潤歸己。二是區域化責任考核經營。按區域劃分區塊,以股份的形式組成區域聯營體,以考核包干的形式交付經營責任人經營,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統一結算的考核經營模式,其經營盈利方式與單車風險承包類同。
特殊成本項目的列入。目前上級對農村道路客運成本構成沒有明確規定,在集體討論時對一些費用該不該列入成本往往各持己見,難以統一。如行車事故損失費,客運企業發生交通事故后,除由保險公司支付規定費用外,還需企業承擔一部分費用,對于企業承擔的費用,是否列入客運定價成本存在二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企業為營運車輛及其駕駛人員購買的商業保險已計入成本,其所發生的行車事故損失大部分已由保險公司支付,由企業支付的少部分,類同于“支付的滯納金、罰款、違約金、以及企業贊助、捐贈支出”,不應在定價成本中列支。另一種認為客運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企業在營運過程發生的概率比其他行業都高,其損失費在成本中占的比例相對其他行業要高,應視為企業正常的運營費用列入定價成本。
期間費用的分配。目前溫嶺二客運企業均非單一從事農村道路客運經營,而是與省際、市際、城市公交等兼營,企業對各種類型的期間費用也沒有分別核算。因此,就需要將共同的期間費用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到農村道路客運經營的成本中。對于期間費用的分配,目前尚缺乏一個可以遵循的權威標準。各地成本監審通行的做法是,根據不同的費用項目,分別采取按銷售收入分配、按人員占用比分配或按資金占用額分配等不同分配方法。但按收入比進行分配要求很高,必須是在各種類型價格比較合理的前提下,否則這種方法分配的費用是不科學的。相對而言,按財務費用比例分配較合理,但目前大部分企業幾乎沒有明確的資金占用比例,這也給財務費用分配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社會平均成本的界定。目前《成本監審一般技術規范(試行)》對部分成本項目標準要求以社會平均成本來確定,由于農村道路客運基本處于壟斷狀態,且各地經營模式不同,成本監審資料積累有限等原因,行業標準或社會平均成本很難掌握。一是管理人員和駕駛員配備標準。根據《成本監審一般技術規范(試行)》第六條規定:職工人數定員標準有具體規定的,按照規定的定員標準確定;職工人數定員標準沒有具體規定但存在行業公認的定員標準范圍的,應按照定員標準范圍和實際生產能力據實核定。職工人數沒有定員標準或者原行業定員標準不符合目前實際情況的,可以參照一定范圍內或其他地區同類可比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等綜合確定。但在監審中,在企業、網上和部分縣市均難以找到行業定員標準或同類可比企業人均勞動生產率數據。
二是計入定價成本的職工平均工資。根據《成本監審一般技術規范(試行)》第六條規定:計入定價成本的職工平均工資(包括以貨幣形式向職工發放的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各種報酬)原則上據實核定,但最高不超過以下兩個數值中的較低值:(1)統計部門公布的當地該行業職工平均工資;(2)當地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與行業工資系數的乘積。行業工資系數由各地價格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但目前統計部門公布的當地該行業職工平均工資因統計分類范圍、統計口徑不同,無法提供完全吻合的行業平均工資。
主要計算指標的限定。一是實載率最低限的確定。實載率的高低,對客運成本影響很大,實載率稍有變化,就會導致成本較大的變化。目前部分線路因運力安排不當,出現嚴重過剩現象,導致實載率過低、成本過高。個別縣市參照省局通行費中的規定,將實載率定為60%,由于實載率對成本高低影響很大,在確定這個標準時需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依據。
二是營運車輛具體折舊年限的確定。營運車輛折舊費占成本比例較大(目前溫嶺監審中占10.13%),不同折舊年限,成本差異較大。《新會計準則》對固定資產的折舊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和預計凈殘值。”也就是說《新會計準則》對各類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沒有明確的規定。省局《成本監審案例經驗指導集》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表》(根據國家統一會計制度采集)將運輸企業類運輸車輛及輔助車輛折舊年限定6—12年,上下年限相差過大,會直接導致成本出現顯著差異。
三是車輛修理費(包括日常維修、維護和大修理費用)占車價最高比例的確定。在調查維修費用時,發現客運車輛一般由該企業指定的個人修理廠(未建帳)定點維修,導致調查的維修費趨偏高現象。
四是輪胎更換頻率最低公里數的確定。營運過程中更新、補修輪胎等支付的費用原則上按實計算,但由于輪胎質量、實際運輸里程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費用,因此還需設定四只輪胎更換頻率最低公里數。
五是燃料消耗量超出原廠規定消耗量最高限的確定。據了解實際營運過程中耗油量一般都超出該車型原廠規定的平均百公里燃料消耗量,如果按該車型原廠規定的平均百公里燃料消耗量,經營者可能接受不了,但全部按實際支出也不合理,應設定各車型平均百公里燃料消耗量高于該車型原廠規定的平均百公里燃料消耗量的比例。
六是計息車輛購置借款占總額最高比例的確定。因車輛購置款由承包者負擔,實際借款總額很難確定,但企業開業必須有一定的自有資金,因此不能將全部車輛購置款作為借款計息,需確定最高比例。
定價成本監審的實質是通過確定成本內容、構成和計算方法,將企業財務成本轉變為適于定價需要的定價成本,扣除其不合理的財務成本。現行的成本監審辦法、定價成本監審一般技術規范等技術指標和依據基本是以完全成本方法為出發點制定的,而且對一些特殊的成本項目的核定缺乏具體的規定,為此,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問題:
盡快出臺全省性的農村道路客運成本監審辦法。定價成本監審辦法是開展成本監審的技術基礎,由于監審工作起步晚,雖然國家出臺了《成本監審一般技術規范(試行)》,但涉及到專項成本監審,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需具體的專門監審辦法來指導。當務之急是國家或省制定具體的農村道路客運成本監審辦法,統一行業成本監審核算口徑,明確該行業定價成本構成,合理確定各項成本項目的上限和下限標準,使農村道路客運成本監審工作能夠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強化定期成本監審制度。為更好地利用成本資料進行價格預測,建立定價成本約束機制,使價格管理由被動管理向主動管理轉變,對農村道路客運成本實施定期監審。每年要求企業上報上年度經營狀況、人員組成、各種支出情況等,價格主管部門對其成本進行審核認定,剔除不合理成本,積累成本數據。這樣,價格主管部門可以及時掌握企業的經營情況、成本情況、利潤流向、人員配置、更新等方面內容,為合理調整票價提供依據。必要時也可根據市場的變化和企業經營狀況動態調整價格,實現“動態管價方式”。
建立合理的成本補償機制。根據《浙江省道路運輸條例》第三十一條:“公共汽車客運和鄉村班車客運收入低于營運成本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給予補貼”的規定。溫嶺市作出城鄉客運公交優化改造試點決定,堅持實施民營化經營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逐步建立城鄉公共交通三級網絡、四大機制。經營收入低于運營成本的,實施市鎮兩級聯動,分級負擔,加大政府財政對客運公交的扶持補貼力度,建立規范公共財政補貼制度和補償機制。
實行專家會審制。如何分攤各行業相關成本費用、確定影響行業成本的主要指標如實載率等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全面的科學的論證。需要建立專家庫,制定定價成本專家評審制度,對具有爭議性而復雜的定價成本構成,為保證監審結論的公正和準確,在出具其結論之前,可從專家庫抽調專家和具有代表性的經濟、行業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其定價成本監審結論進行論證,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以增強成本監審結論的權威性,提高監審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全省性的農村道路客運成本數據庫,實行資源共享。已經進行過成本監審的縣市,建立統一數據庫,以準確計算出該行業價格成本的社會平均水平等數據,供各縣市監審時參考,實現資源共享。
督促客運企業建立健全財務制度。督促客運企業建立健全完善財務制度,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價格主管部門在實施成本監審時,要求有關經營者應當如實提供相關資料,對拒絕提供定價成本監審所需資料或者提供虛假資料的,根據《浙江省價格條例》予以處罰。
課題組成員:陳宗明 李美英 邵曉敏 陳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