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駿陽
(上海大學,上海市 200444)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絕對量增長很快,但消費增速仍然明顯低于投資和GDP的增速,消費率呈下降態勢。1978~2011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在國內支出結構中的比重由48.8%下降到35.4%,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期投資率比重由38.2%上升到48.6%。[1]
消費比重的下降嚴重影響了內需的擴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流通業作為消費的平臺和窗口,直接影響著消費的規模和速度,對于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探討流通業如何按照“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要求進行再造和創新。
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概念提出后,理論界對其進行了解釋。唐未兵、劉巍[2]認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指能長期保證消費需求正常擴大并發揮其拉動經濟增長功能的制度體系。方振輝[3]認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是長期擴大消費需求的機理以及維持和改善這種作用機理的各種經濟關系、組織制度等所構成的綜合系統的總和,具體講就是長期擴大消費需求的機理和路徑。姜鑫[4]認為,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是指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影響的重視程度,通過直接或間接手段刺激消費需求來制約和影響經濟運行,使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有機結合起來,并在兩者不協調的情況下,國家能夠采取適當手段促使機制內部自發調節并解決問題,這種機制對經濟活動的制約和影響長期持續有效。刁永作[5]認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特點是內生性、系統性、長期性、制度性和功能性,建立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就是要做到使消費者“有錢可消費、有錢敢消費、有錢方便消費”。陳少強、劉玲[6]認為,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是保證消費需求長期正常增長并發揮預期功能的制度體系,其基本特征是長期性、有效性、規范性、兼容性。龔曉菊[7]認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是指保證消費需求長期、持續增長的路徑選擇及其運行機理。陳德銘[8]認為,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擴大安全消費,二是引導綠色消費,三是提高服務消費,四是提倡品牌消費,五是規范發展網絡消費,六是提倡信用消費。楊圣明[9]在論述如何建立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時提出,要微觀消費適度和宏觀消費適度,消費增長速度要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為最高界限。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可以理解為能夠長期保證消費需求可持續增長的機理、制度與實現途徑。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作為與消費具有密切關系的流通業承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關于流通業對促進居民消費的作用和影響,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均認為流通業對促進居民消費具有積極作用。[10-14]
學者們對此還進行了定量研究。王新利、呂火花[15]根據我國31個省2003年的截面數據及時間序列數據(1989~2003年),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得出了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的邊際影響。
張連剛、李興蓉[16]利用1990~2008年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各省份居民消費增長水平和流通業發展相關數據,采用面板數據(Panel Data)的格蘭杰(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和以該檢驗結果為基礎的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流通業發展是居民消費增長的原因。
郝愛民[17]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對河南省521戶有效問卷進行分析,認為流通方式、業態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對農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
羅永華[18]分別采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和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廣東流通業對城鄉消費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流通業與農村居民消費的關聯度為0.714,且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邊際傾向為0.271。
李駿陽等[19]采用計量方法,運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模型進行數理統計,將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進行相應的數量分析。結果顯示,流通業發展對農村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為正向促進作用且長期保持增長趨勢。
文啟湘、梁爽[20]運用DEA模型和相關資料對我國流通業發展與消費增長的協調促進關系進行了分析和論述,發現我國流通業發展對消費的促進作用要強于消費對流通業的支撐作用。
吳學品、李駿陽[21]依據我國1978~2010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變參數的狀態空間模型實證分析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動態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流通總量規模、農村集貿市場和流通環境對農村居民消費彈性系數進行研究發現,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具有影響,但在不同時期存在顯著差異;農村流通總量規模對農村消費的彈性系數為正向且逐年上升,農村居民消費對流通總量規模的變動較為敏感。
丁寧[22]利用我國31個省份1999~2010年的數據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實證研究了流通創新對居民消費率的影響。運用2SLS和GMM方法克服模型內生性,并選擇不同的解釋變量考察估計結果的穩健性。結果表明,流通技術進步與組織創新對居民消費率提升產生了較為明顯的促進作用。
楊龍志[23]采用1953~2010年經濟增長率數據,運用時差相關、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脈沖響應、方差分解等方法對流通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先導性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批發零售業增長對第三產業具有顯著影響。
由上述研究可見,流通業對消費增長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流通業承擔著重任,流通行業發展的規模決定著消費的水平,流通環境的好壞對整個社會消費具有直接影響,流通企業經營行為對居民消費具有導向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通業在促進消費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流通行業內短期行為一直較為嚴重,流通環境不甚理想,全國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流通業作為食品的流通渠道負有責任;部分流通企業只追求眼前利益,商品質量保證與售后服務差,缺乏誠信,市場上存在大量假冒偽劣商品,流通行業也缺乏強有力的行規予以自律;流通企業在經營中對企業品牌打造、經營管理強化、技術創新等缺乏足夠耐心,熱衷于短效促銷行為,過分依賴價格競爭,動輒大打價格戰,而平時則虛標高價;流通企業和社會流通費用較高,對此流通企業只是簡單地將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頭上,并沒有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以至于國內消費者不僅會到國外去購買奢侈品,甚至連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到國外買更便宜;在許多農村地區,商業設施落后,商品質量低劣,農民的一些日常消費無法就近實現,消費出行成本高;近年來在國內炒家熱炒某些農產品的過程中,有些流通企業跟隨炒作,囤積居奇,以謀取暴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流通環境差和流通行業短期行為導致的結果是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成本,降低了居民的福利水平,弱化了居民對流通企業的信任,抑制了一些居民的正常消費,減少了即興消費,部分消費流向海外。顯然,我國流通業現狀是不符合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要求的。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對流通業而言需要進行再造。所謂的再造就是要以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為目標,對流通業發展的理念、機制、方式、重點等進行重新定位或調整,去除與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不相適應的行為與觀念,創新流通模式,塑造一個高效、親民、現代化的流通體系。這就要求流通業不僅要滿足消費,而且要促進消費、刺激消費、擴大消費。流通業不僅要釋放現實消費,而且要挖掘潛在消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機制,并在制度上予以保障。具體而言,流通業再造的實現既需要一個良好的流通環境,使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安全消費、輕松消費,又需要健全的流通設施,使消費者能夠便捷消費、就近消費,降低消費的出行成本,滿足各種消費需求;既需要一個高效的流通網絡,以降低流通成本,使消費者能夠享受價廉物美的商品,又需要誠信的經營理念,以為消費者提供合格的商品與優良的服務。此外,還需要一系列規范流通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以促進流通業健康發展,使流通業促進消費需求擴大具有制度保障。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實現流通業再造和創新,一方面,要去除與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不相適應的行為與機制;另一方面,要不斷創新,重新打造流通業。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善流通環境、建立商業誠信體系、提供放心商品和優質服務是流通業促進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重中之重
居民消費離不開一定的市場環境,流通環境是市場環境重要的組成部分,商品的安全、質量的保證,流通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流通主管部門要繼續大力推進肉菜、中藥材、酒類等的追溯體系建設。誠信體系是當前市場環境的重要內容,流通企業的誠信將為消費者放心消費起到安全保障作用。誠信體系建設需要政府監管與行業自律雙管齊下,需要健全誠信體系制度,加快信用記錄征集制度與信用評估體系建設,完善信用信息數據庫,推動行業及政府部門間信息共享。對問題企業要進行警示和公開曝光,基層執法部門要主動公開信息,推動建立黑名單制度。要提高流通企業進入門檻,堅決清除違法企業。
第二,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基礎
我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多,農村商品流通體系關系著近7億人口的消費,由于長期以來城鄉分割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村的流通業至今仍然非常落后,農民消費環境較差,一些基本的消費需求還無法在當地得到滿足。目前。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大大低于城市居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消費潛力將不斷釋放。很顯然,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對于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完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由于普遍存在商業設施不足、居民購物條件較差等問題,因此政府應當在這些地區繼續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網工程”等項目,加大補貼力度,引導小型連鎖商店進入這些地區,解決當地村民購物難等問題;對于農村集鎮,由于其在農村商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農村消費者對它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農村集鎮發展對于提高農民消費質量、擴大農村消費等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政府應當加大對集鎮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統一規劃并建設新一代集貿市場和商業中心,加強道路、供水、供電、有線電視、電話、網絡等公共設施建設,為營造農村居民良好購物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加強流通規劃工作是促進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戰略措施
加強規劃引導與法規標準建設,有助于形成流通規范發展的促進體系。流通業主管部門要健全以國家規劃為指導、發展規劃為統領、專項規劃為重點、網點規劃為基礎的國內貿易流通規劃體系,推動發布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農產品市場發展規劃,將鄉鎮商業網點建設納入小城鎮建設規劃,在科學規劃基礎上形成完善的現代化流通體系。
第四,加快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建立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物質保證
必須大力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流通設施布局,進行流通戰略通道和骨干網絡建設,支持建設并改造一批公益性流通設施;創建安全高效的農產品供貨渠道,進一步降低稅費,推動農產品冷鏈示范工程建設;加強城鎮社區商業網點配置,提升綜合服務功能;完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和物流服務體系。
第五,創新商業業態是流通業促進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了許多國外的新興業態,如超級市場、大型綜合超市、便利店等,這些業態在促進消費方面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然而近年來超市、大賣場等業態銷售額下降,利潤銳減,引起了行業與主管部門的擔心。事實上,業態創新是零售業永恒的主題,在一些業態走下坡路的同時,又會有一些業態成為明星。流通業要把握業態發展的生命周期,大力發展消費者喜愛的新興業態。要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業態變化,不必固守昔日輝煌的陳舊業態,要迎合消費者需要來創新業態。業態創新沒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標新立異,近年來一些之前聞所未聞的新業態正在被零售企業創造出來,它們或兼具幾種業態的特點,或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同時,像奧特萊斯、藥妝店、國際快時尚品牌店、社區商業中心等業態發展得很快,在引領消費方面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要有計劃地促進新型業態發展,鼓勵創新。
第六,建立綠色商業、循環消費的流通體系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內在要求
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本質是可持續消費,綠色商業、循環消費的流通體系是可持續的,將為消費長期擴大提供有效保證,并能引導和促進綠色消費。當前我國流通領域短期行為導致的行業整體非理性價值取向與局部利益分割現象,致使各環節流通主體經營行為都以自身狹隘的經濟利益為中心,造成了行業高投入、高浪費、高能耗、低效率、污染環境的后果。
為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將綠色和循環經濟概念導入商品流通機制建設,科學培育和建立綠色商品流通體系,建立低耗高效、良性循環的現代商品流通體系。為此,在商品采購環節,堅持選擇綠色、健康、低碳、環保的商品,引導生產者進行綠色生產;在商品流通環節,在商品運輸、倉儲、配送、加工、包裝以及商品逆向回收、處理流程中,要實現綠色和循環理念;在商品營銷環節,商品在推廣宣傳、促銷手段、營銷模式、售后服務及商品附屬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等流程中要體現綠色商業和循環消費,積極引導消費者建立綠色消費的觀念、習慣和方式,以促進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建立。政府主管部門要健全綠色商業制度建設,制定標準,強化政策約束與激勵機制,探索流通企業自覺實現綠色商業的利益驅動機制,推動綠色商業、循環消費流通體系的形成,同時要加強監管,防止魚目混珠,讓真正的綠色商業發揚光大。
第七,推動電子商務發展、創新網上購物是流通業促進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建立的亮點
近年來,網上購物高速發展,2013年“雙十一”銷售額達到350億元,對擴大消費起到了井噴效應。據權威咨詢機構調查,我國網購中有61%屬于取代傳統零售渠道的銷售,39%是網購創造的新增消費。2013年,全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額達到1.8萬億元,占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7%。網絡購物創新日新月異,新的購物模式層出不窮,成為推動消費增長的巨大動力。電子商務的發展不僅使各種網站的發展如火如荼,而且使傳統零售也紛紛觸網,網上和網下企業在發展電子商務上形成了互動,如蘇寧電器將電子商務網站與網下實體店相結合形成線上線下(O2O)模式,銀泰商業集團與天貓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流通業要緊緊抓住電子商務發展的大趨勢,在推動電子商務網站發展的同時促進“全渠道零售”理念,嘗試多種渠道組合,推動網店與實體店融合,加快移動網上零售。流通業在發展網上購物的同時,還要注意完善電子商務購物環境,為網購創新鋪平道路,使各種新興的銷售理念和購物模式能夠健康成長。流通主管部門要加快出臺網絡零售監管辦法,規范網絡經營行為,促進公平競爭,保障網絡消費安全;要把網購深入到農村地區,重點推動農村物流快遞業送貨點落腳到鎮,讓農村居民享受到網購的便利。近年來電子商務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不斷創新的網購是創造消費需求的強大動力。
第八,完善高端品牌流通渠道、滿足高端品牌消費需求是促進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不可或缺的方面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國際高端品牌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赴境外旅游人數的激增則加速了到國外的采購,大量購買力流失海外影響了內需的擴大,對我國零售業而言也是極大的損失。為改變這種狀況,對流通業而言,就需要加強渠道網絡建設,加快奧特萊斯、品牌折扣店、品牌連鎖店以及網上品牌店等新型業態的發展,擴大高端品牌進口,增加供給,促進市場充分競爭。探索建立品牌購物集聚區、旅游免稅區,鼓勵發展自營銷售平臺。加強與境外高端品牌廠商的合作交流,引導國際高端品牌合理定價,完善分銷體系,降低中間環節費用,豐富品種規格,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吸引消費回流。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開發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流通視角”(項目編號:11BJY112)的部分研究成果。
[1]苗樹彬,張飛.走向消費主導是個大趨勢[N].光明日報,2013-04-09(15).
[2]唐未兵,劉巍.論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J].消費經濟,2010(6):15-19.
[3]方振輝.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運行機理與構建路徑[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學報,2011(3):16-20.
[4]姜鑫.構建我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2:13.
[5]刁永作.構建擴大消費的長效機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1-15.
[6]陳少強,劉玲.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重在建立長效機制[J].經濟研究參考,2011(22):24-32.
[7]龔曉菊.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分析[J].財貿經濟,2012(8):122-128.
[8]陳德銘.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N].青年報,2012-11-11(A03).
[9]楊圣明.加快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問題[J].財貿經濟,2013(3):5-12.
[10]柳思維,唐紅濤.關于加強農村商貿市場創新與拉動農村消費的思考[J].消費經濟,2005(12):27-30、33.
[11]文啟湘.加快構建農村現代流通體系:推進農村消費和諧發展的重要條件 [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66-68.
[12]宋則,王雪峰.商貿流通業增進消費的政策研究[J].財貿經濟,2010(11):77-81.
[13]文曉巍.擴大農村消費需求與農村流通體系的完善[J].學術研究,2011(8):85-89.
[14]張先軫.流通促進消費最新研究進展:微觀基礎綜論[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3(1):14-21.
[15]王新利,呂火花.農村流通體系對農村消費的影響[J].農業經濟問題,2006(3):69-71.
[16]張連剛,李興蓉.中國流通業發展與居民消費增長的實證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10(4):53-60.
[17]郝愛民.農村流通體系建設對農民消費的影響: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22-26.
[18]羅永華.廣東省流通業發展對居民消費支出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時代,2011(18):22-24.
[19]李駿陽,包鋆偉,夏禹鋮.流通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1):17-23.
[20]文啟湘,梁爽.基于DEA模型的流通業與消費增長協調發展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0(10):5-11.
[21]吳學品,李駿陽.流通業發展對農村消費影響的動態演化[J].財貿經濟,2012(12):102-107.
[22]丁寧.流通創新與中國居民消費率提升[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7-13.
[23]楊龍志.流通產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先導性作用了嗎——基于VAR格蘭杰因果的實證研究[J].財貿經濟,2013(5):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