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旗
加快推進“就地城鎮化”
張樹旗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宏觀布局,把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并要求“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這就意味著,今后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工作重點將由發展特大城市、大城市轉移到中小城市、小城鎮上來。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一些經濟社會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如大量人口向重點城市遷移集聚,導致部分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嚴重、環境污染加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等外來人口聚集區人居環境較差等;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跨區域流動,還帶來留守人群、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等問題。在這種背景下,江蘇蘇南地區、河南鄭州以及浙江海鹽縣等多地開始探索“就地城鎮化”新路子,即農村人口不再一味向大中城市遷移,而是以本地中小城鎮為依托,通過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發展社會事業,讓農民在就業、社會保障、醫療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與市民同權,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
以“海鹽模式”為例,該縣通過“確權、賦能”,并在公共服務上實現城鄉“同待遇”,有力地保障了農民權益,使得農民可以毫無顧慮地自主選擇就業、就近轉移入城。實踐證明,“就地城鎮化”不僅可以分散大城市資源環境壓力,還有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對未來新型城鎮化的路徑選擇,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啟示。
從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歷程和現狀來看,推進“就地城鎮化”有著先天優勢。一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農村工業化如火如荼,鄉鎮企業、民營企業迅速發展,塊狀經濟加速形成,為小城鎮實現人口集聚奠定了堅實的產業根基;二是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培育發展小城鎮特別是中心鎮,近年來開展的小城市培育試點工作為加快推進“就地城鎮化”積累了先行經驗;三是隨著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的社會事業得到快速發展,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村生活方式逐漸向城市靠近,為“就地城鎮化”掃清了障礙。
下一階段,浙江應在總結海鹽“就地城鎮化”經驗的基礎上,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化潛在優勢為現實成效,推個別試點及全省范圍,加快推進“就地城鎮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
一是啟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慎重穩妥開展土地確權,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除已有的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外,增加農村房屋所有權和集體資產股份收益權。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培育中介服務組織,完善農村資產評估體系,推動農村產權規范流轉,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拓寬農民財產性收入渠道。
二是建立持續收入保障機制。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出臺優惠政策措施,加大小城鎮原有產業轉型升級,引導大中城市大型企業向小城鎮梯度轉移,進一步增強小城鎮集聚生產要素能力和產業發展可持續性,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長久就業機會。加強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優化就業指導服務,提升進城農民融入城鎮的素質和就業能力。
三是推進城鎮建設管理創新。完善多元可持續資金保障機制,研究建立小城鎮建設債券發行管理制度,鼓勵民間資本更多參與小城鎮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投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城鎮建設信貸支持力度。深化小城鎮管理體制改革,對吸納人口多、經濟實力強的鎮,賦予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管理權限。
四是推動公共服務均衡配置。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小城鎮落戶限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參加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規范接入城鎮社保體系。建立健全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城鄉共享機制,推動大中城市優質公共資源向小城鎮延伸,全面提高小城鎮居民生活質量。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