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明
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搶救體會
夜 明
目的分析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措施,為臨床急救提供參考。方法 隨機選擇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總結,分析患者的搶救措施。結果 60例患者經搶救治療,搶救有效率為63.3%。結論 在心源性患者的搶救過程中,應快速進行對癥治療,及時糾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以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心源性休克;搶救;措施;效果
心源性休克時臨床常見的急危病癥之一,主要由于心肌梗死所致,易引起肺栓塞、嚴重心律失常及器質性心臟病等,嚴重者甚至可導致死亡。對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應及時進行搶救,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總結,探討心源性休克的搶救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其中男34例,女26例,最小年齡42歲,最大年齡80歲,平均年齡(54.6±5.8)歲。3例張力性氣胸,2例心包積液,5例肺栓塞,1例乳頭肌斷裂,6例擴張型心肌病,18例病毒性心肌炎、其余25例均為冠心病,包括14例陳舊性心肌梗死,11例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表現包括肢端濕冷、紫紺、臉色蒼白等,60例患者的血壓及腎血流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數患者心前區出現疼痛現象,痛感強烈,部分患者雙肺出現大量水泡音,痰液呈粉紅色或白色泡沫。經心電圖檢查發現,2例患者發生ARVI(急性右室梗死),23例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包括5例廣泛前壁,4例下壁,3例后壁,10例陳舊性下壁,48例ST-T段發生改變。
1.2 搶救方法
1.2.1 緊急處理 所有患者均取平臥體位,部分出現呼吸困難、心力衰竭等癥狀,且采取平臥位時出現癥狀加重情況的患者,可取半臥位。對于煩躁癥狀較明顯的患者,可給予鎮靜藥物,對于肺栓塞及心肌梗死患者,由于胸痛癥狀較嚴重,可給予杜冷丁或嗎啡進行止痛,并做好保暖工作。
1.2.2 給氧治療 可采用面罩或鼻導管等方式給氧,每分鐘 3~6L,直至患者的PaO2(動脈血氧分壓)為13.3kPa左右,或SpO2(血氧飽和度)為96%左右,使患者的PaCO2處于4.7~5.3kPa范圍內,若張力性氣胸患者出現呼吸暫停現象,或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出現急性呼吸衰竭現象,應立即進行氣管插管,給予呼吸機輔助治療。
1.2.3 監護 60例患者均進行SpO2、BP、EKG等監護,嚴密觀察患者的SpO2、BP、心律、心率等變化,觀察患者留置導尿管的尿量變化,使患者的尿量維持在每小時30mL以上。
1.2.4 靜脈輸液 60例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建立靜脈輸液通道,對于特殊患者,如存在穿刺困難情況,可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分別由血管活性藥物及治療應用。
1.2.5 對癥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所導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可給予灌注治療,如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及溶栓治療等;對于由肺栓塞所導致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可給予溶栓治療;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及肺栓塞所導致的心源性休克且出現胸痛癥狀的患者,可采用皮下注射方式,注射5~10mg嗎啡,或采用靜脈注射方式,注射3~5mg嗎啡,也可以采用肌肉注射方式,注射 50~100mg杜冷丁[1]。2例ARVI患者發生竇性停搏,三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Ⅲ度,立即對胸外心臟進行按壓,心跳逐漸恢復,心率每分鐘小于40次,采用靜脈滴注方式,滴注 1mg異丙腎上腺素+250mL葡萄糖(5%),心率逐漸恢復至每分鐘60次以上。3例急性后壁及4例急性下壁梗死患者,出現陣發性室撲現象,心律轉為室性,采用靜脈注射方式,注射50mg稀釋利多卡因,療效不明顯,立即進行直流電除顫治療,心率小于每分鐘40次,并進行靜脈滴注異丙腎上腺素,心室率恢復至每分鐘60次以上[2]。對于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可采用靜脈注射方式,注射0.2~0.4mg稀釋西地蘭,保持緩慢速度,若效果不明顯,可靜脈注射70mg心律平,或靜脈注射5mg異搏定,使患者的心律轉為竇性。
1.2.6 硝酸甘油治療 若患者存在心臟類基礎疾病,可在72h內,靜脈滴注10~20mg硝酸甘油+250mL氯化鈉溶液(0.9%),滴注完畢后,給予硝心痛口服治療,注意間隔口服時間。
1.2.7 血容量補充 所有患者均進行血流動力檢測,并進行輸液治療,適當調節輸液速度,以免出現肺水腫。2例ARVI患者的中心靜脈壓較低,采用靜脈滴注方式,滴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適當調節輸液速度。
60例患者經搶救治療,共有38例搶救成功,22例因病情嚴重搶救無效死亡,其中心律失常4例,泵衰竭18例。本組患者的搶救有效率為63.3%(38/60)。
心源性休克主要因心臟泵發生功能性障礙引起,導致心輸出量大幅度降低,無法滿足器官代謝供給,從而出現循環障礙及循環衰竭等癥狀。乳頭肌斷裂、心律失常、代謝異常及心肌類疾病均是導致心源性休克的重要因素,肺栓塞及主動脈狹窄等也會引起心源性休克[3]。急性心肌梗死是導致心源性休克的主要因素,曾患有高血壓疾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源性休克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器質性心臟病及高血壓合并心肌梗死患者應警惕心源性休克發生。對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應及時采取治療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在本研究中,6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經一系列搶救措施,38例搶救成功,其余22例死亡,搶救有效率為 63.3%,由此可見,對心源性休克患者實施搶救措施,可有效糾正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紊亂狀態,提高患者的存活率。綜上所述,對于心源性休克患者,應及時給予緊急處理,并進行吸氧治療、輸液治療,補充血容量等,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1] 田崢.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搶救處理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1,12(06):124-125.
[2] 白數培.急性心肌梗死性心源性休克16例搶救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20(19):216-217.
[3] 朱雪峰.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8(06):162-163.
R541.6+4
A
1673-5846(2014)01-0301-02
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醫院急診科,內蒙古包頭 0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