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鋒 趙旭偉 王敏珣 王桂梅 馬淑賢 尹麗杰
胃腸減壓術是臨床常用的護理技術操作之一,插胃管是臨床的重要治療手段。在臨床中經常會遇到吞咽困難、咽喉黏膜對刺激性敏感、危重患者和插胃管不合作的患者,在實際操作中一次性插管有很大難度,成功率低,增加患者的痛苦。有學者[1]提出了采取側臥位置管法、托下頜置管法等操作技巧,效果都不滿意,經過反復研究發現,選長度150~200 cm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用導絲一根,這種導絲尖端帶有柔軟的導引溝,不會穿破胃管壁、彈性好、依從性強,可任意盤曲很大角度,可以熏蒸和浸泡消毒。導絲進行插胃管,置管的成功率比普通的插胃管要高得多。減少了反復置管對鼻黏膜的損傷和出血,操作簡單,損傷小,減輕患者痛苦,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能夠保證胃管的成功插入。現對導絲引導下胃管置入法在臨床應用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室需要留置胃管的患者66例為試驗組,其中男48例,女18例,年齡42~91歲,其中吞咽困難9例,意識障礙8例,咽喉黏膜對刺激敏感的不配合操作的7例,氣管切開6例,腸梗阻19例;膽囊炎6例,胰腺炎9例。脾破裂1例,肝破裂1例。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46例使用內置導絲的一次性普通F14硅膠胃管。對照組20例使用一次性普通F14硅膠胃管,兩組在性別、年齡、病情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長度150~200 cm,直徑0.5 mm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用導絲及一次性普通F14硅膠胃管、牙墊、聽診器、注射器、膠布、手套等。
1.2 方法
1.2.1 評估及護理 插管前做好評估及心理護理。評估患者合作能力,及口腔情況、吞咽困難、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咽喉黏膜對刺激敏感的不配合操作的患者,并觀察其有無上消化道狹窄或食道靜脈曲張,煩躁的患者可按醫囑使用鎮靜劑。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置管的重要性及方法和有關知識,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取得其配合。
1.2.2 操作方法 試驗組常規準備用物,首先患者取 平臥位,選長度150~200 cm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用的導絲,測量好擬用的胃管全長后,將管腔內注入適量石蠟油,以便將導絲插入胃管和插管完成后容易退出導絲,導絲尾端應用血管鉗固定,以免在置入過程中導絲移位損傷食管或誤入氣管。將導絲胃管自一側鼻孔插入15 cm達咽喉部位時,將患者頭部抬起,使下頜部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使胃管順利通過咽喉部,插入45~55 cm深度時,確定胃管在胃內后,立即抽出導絲,其余操作同一般胃管。證實胃管在胃內的方法有3種[2]:①有胃液被抽出。②用注射器快速經胃管向胃內注入空氣,聽診有氣過水聲。③將胃管末端放入水中,無氣泡溢出。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同基礎護理技術操作常規[3]。比較兩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不良反應率。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達95.6%(44/46),對照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達85.0%(17/20)。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0.0(0/46),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5.0%(3/20),兩項比較試驗組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通過胃管置入對于吞咽困難、意識障礙、氣管插管、氣管切開、咽喉黏膜對刺激敏感的不配合操作的患者,以往按傳統方法用硅膠胃管置管,因其質地較軟,插胃管時易在鼻咽、口腔內卷曲、盤旋,造成插管困難。筆者采用150~200 cm的血管內介入治療用的導絲,此種導絲尖端帶有柔軟的導引溝,不會穿破胃管壁,彈性好,依從性強,可任意盤曲很大角度,可以熏蒸和浸泡消毒重復使用。通過導絲引導下胃管,可早期對危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或行胃腸減壓緩解患者腹脹,為治療提供依據。置入一次性普通F14硅膠胃管時,用血管內介入治療用的導絲導引,能增加胃管的硬度,起到良好的支撐作用[4],有利于克服插管時遇到的阻力,順利通過食管的3個狹窄,易于到達胃內,減少胃管盤踞在口腔內的概率,提高一次性置管率[5]。本研究試驗組一次性置管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證明導絲引導下胃管是一種微創技術操作,插管成功率高,減少了反復置管對鼻黏膜的損傷和出血,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操作簡單、省時、易行、安全、不良反應少,而且不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1]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5-65.
[2] 范海萍,劉宏,申英華.昏迷患者鼻飼方法的改進[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5)8782-8782.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10-210.
[4] 陸寒群.導絲引導插胃管應用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3, 12(21):2338-2336.
[5] 熊祥林.導絲插胃管法在ICU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09,9(38):23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