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連 張新蓮
精神科臨床大部分是由長期住院患者組成,其滯留醫院大多數原因是由于精神疾病病程遷延再加上家屬的遺棄和社會的偏見,既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又不利于患者的康復,還會引起患者消極、負面的想法或行為。為探討長期住院對患者的影響,減少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幫助患者及早回歸社會,筆者在護理工作中所收集的158例長期住院的精神患者者進行回顧性的分析、調查,探討其護理措施。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為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科住1年以上的患者,均符合ICD-10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精神分裂癥148例(93.67%);已婚43例(27.21%),未婚62例(39.24%),離異53例(33.55%);反復多次住院149例(94.30%);在院外有過傷人、毀物行為的98例(62.02%);家庭經濟困難51例(32.2%)在院期間發生四防行為43例(27.21%);發生過軀體疾患的43例(27.21%)。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資料收集方法,對臨床資料進行收集,用統計學百分比、構成比對資料進行歸納和分析。
2.1 長期住院的原因家庭經濟困難51例(32.2%);在院外有過傷人、毀物行為家庭社會不能接受45例(28.48%);無直系親屬37例(23.41%);直系親屬患有類似精神疾病且同時在治療25例(15.82%);有軀體疾病伴生活不能自理12例(7.59%)。
2.2 在院期間的表現發生過傷人毀物行為31例(19.62%);發生自殺自傷行為18例(11.39%);發生過外走行為15例(9.49%);發生過藏藥行為23例(14.55%);不安心住院123例(77.84%)。
2.3 家庭支持系統1年探視5次或以上的34例(21.52%);1年探視5~2次42例(26.58%);1年探視1次52例(32.92%);住院后未曾來探視30例18.98%)。
3.1 心理護理 在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幫助患者排解或轉移焦慮、憤怒、敵視情緒。應能迅速而及時地解決患者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同時,護理人員應給其真誠的關懷和深切的同情,盡可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并同討論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和表達憤怒的處理方式。觀察患者抑郁、焦慮、憤怒和言行的嚴重程度,及時預測患者心理和生理需求,主動滿足患者的需求。及時解決人民的問題,滿足需求的合理化,患者滿意為標準,以達到提高護理質量,減少投訴,改進護理工作和衛生保健的有效方法,護士和患者之間的關系。護理人員應調查臨床和患者溝通和日常時間發放調查問卷,及時解決患者問題,并及時改進。
3.2 調動社會支持系統 社會支持系統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因為精神患者發生沖動行為不單純受疾病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是由于各種社會因素所致,如社會、家庭、婚姻、工作等因素。因此,我們重視發動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共同參與,給患者心身支持。特別是同患者者間的交流常可為患者提供多種信息及精神鼓勵。社會支持是對應激反應強有力的應對劑,可使患者心理、精神處于良好狀態,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精神患者者沖動行為也是一個社會問題,患者有沖動行為也是對社會的一種不滿,一種宣泄,護理人員要充分調動其社會支持系統,給患者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舒適的住院環境,允許患者宣泄不滿情緒,如讓患者大聲哭泣、傾訴,以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
3.3 鼓勵患者參加康復訓練 精神障礙患者經過治療后癥狀趨于穩定階段,此時為康復期[2]此時,因多鼓勵患者參加工娛療活動,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療護理。恢復期患者要經常接觸,了解其心理活動。因勢利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對今后的生活充滿希望,正確認識自身存在價值。患者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制訂康復訓練計劃。評 估該計劃是否適合患者,以便調整。
3.4 確保安全設施 精神病房設施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以確保患者在醫院的安全環境。地墊、浴室和走廊扶手,床套床欄,沒有水在地上,鞋深溝槽平底鞋,保護性約束在必要的時候,每周設備檢修,病房每班檢查在任何時候沒有死角。發現隱患及時消除,避免事故,消除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3.5 健康教育 教育和醫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導在整個服務。將所有的患者分配到每一名護士,反過來,病房責任到人,要求護士做患者責任“知道”十名護士不負責定期患者健康教育的宣傳和教育,從生理、心理、社會、等。
3.6 預防院內感染 慢性精神患者者,由于長期住院,低電阻和自我保護能力差,容易感染疾病。這要求員工加強保護和自我保護意識,應仔細觀察患者定期消毒設施,隨時清潔,避免交叉感染,觀察隔離系統。工作應該及時溝通,嚴格繼承,日常護理業將會報告及時,控制和預防感染著重總結和評估。
綜合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反復發病、住院,預后差,社會能力受損經濟壓力過大,使其不能得到異性的好感,因此未婚率離婚率也明顯高于正常人,而即便是已婚者大部分精神患者家庭夫妻關系極差。據調查,我國有近1/5的疾病負擔源自精神疾病及其相關情況[1]患者家庭的經濟能力較差,在院外有過傷人毀物的行為,家屬不愿去承擔患者在院外的風險,而社會對精神患者的偏見,個別家庭不愿接納也使得患者出院受阻。患者因長期缺少家庭關愛,住院時間又過長,極易發生傷人、毀物、自殺、自傷等行為,一旦發生不僅威脅患者生命,給患者家屬帶來痛苦,也會給醫院醫療行為帶來影響,因此做好長期住院患者的護理是醫護人員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必須加以研究。
[1] 張明園.精神疾病和疾病負擔[J].中華醫學雜志,2001,18(2):67-67.
[2] 曹新妹.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