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英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沿單側周圍神經分布的簇集性小水泡為特征,常伴有明顯的神經痛。帶狀皰疹后遺癥為急性帶狀皰疹皮疹消退后,遺留下頑固神經痛或皰疹發生后局部皮膚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者。本病好發于免疫力低下的中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生后遺痛神經痛的可能性越大。其疼痛可持續數月乃至數年,筆者采用穴位注射加口服加巴噴丁治療40例,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40例均為2005年11月至2013年8月,我院門診患者,男17例,女23例,年齡53~76歲,病程最長2年,最短3個月。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西醫結合皮膚學》擬定。帶狀皰疹后遺痛診斷標準:①急性帶狀皰疹治愈后疼痛持續1個月以上或既往有急性帶狀皰疹病史;②有明顯按神經支配區域分布的痛覺、觸痛異常,局部可有色素沉著;③疼痛的性質為閃電樣發作痛或自發性刀割樣或緊束樣疼痛或持續性燒灼痛等;④患區有明顯的神經受損后其他不適感;如癢、蟻行感、緊束感;⑤患者心理負擔沉重,情緒抑郁,睡眠欠佳。
1.3 納入標準 ①年齡53~76歲符合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診斷的門診患者;②無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無糖尿病、血友病及出血傾向、精神病、結締組織病,病情危重、難以對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確切評價者。
1.4 治療方法 取患者側皮損部位相對應夾脊穴(病變相應神經節段及上下各一節段),即背部后正中線棘旁0.5寸,用7號5 cm長針垂直刺入皮膚,直至針尖抵達椎板,此時患者有明顯酸麻脹感,將配好的鎮痛液:曲安奈德針20 mg,維生素B121 mg,0.75%布比卡因5 ml,加0.9%氯化鈉注射液注射液至40 ml,使布比卡因濃度在0.1%,每7 d治療1次,共治療4周為1個療程。口服加巴噴丁膠囊,加巴噴丁膠囊第1天300 mg/次,每日1次,第2天300 mg/次,每日2次,第3天每次300 mg/次,每日3次,根據病情需增加劑量,最大劑量不超過2400 mg/d。
1.5 療效標準 4周治療后根據疼痛緩解程度(VAS評分)進行評定評價。療效標準為:優VAS 0~2分,疼痛消失;良VAS 3~4分,疼痛緩解,可耐受輕微的殘余痛;差VAS≥5,治療后疼痛緩解不明顯或疼痛雖有一定程度的緩解但仍難忍受,治療后VAS值小于治療前2分,即可認為有效。
本組40例患者經過4周的穴位注射,口服加巴噴丁,VAS評分優11例,占27.5%,VAS評分良27例,占67.5%;VAS評分差2例,占5.0%。
帶狀皰診后遺痛是指帶狀皰疹皮損完全消退后,皮損局部遺或留遷延不愈的神經痛,屬中醫學“蛇丹痛”范疇。疼痛發作時,患者自覺疼痛難忍,寢食不安,生活質量低下,多見老年患者,尤其60歲以上老年患者發生率達50%~75%,有的患者長達數年,以致并發抑郁。臨床治療主要是減輕疼痛,增加睡眠,提高生活質量。華佗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可調節臟腑經絡;夾脊穴附近均有脊神經后支分布,其深層有交感神經干、交感神經椎旁節與脊神經相聯系的灰、白交通支分布,因此穴位注射皰疹相應神經節段分布區域的夾脊穴,可刺激以上結構及周圍組織,一方面可提高機體痛閥,另一方面刺激夾脊穴引起的針感傳導反應,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可影響交感神經末梢釋放化學介質,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筆者采用局麻藥加糖皮質激素,既能緩解患者一時疼痛,又能進一步鞏固療效。穴位注射是針藥一體的治療方法,其能產生脹、麻、酸等針感,并隨著藥物的吸收而延長針感,形成一種持久的穴位刺激。
加巴噴丁是一種新型抗癲 藥物,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加巴噴丁能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其優勢在于加巴噴丁用藥劑量小,起效快、效果好,與其他藥物不沖突,有良好的持續性與全面性,也不會抑制或誘導肝微粒體酶作用,不經由肝代謝,不良反應小,依從性好,隨尿排除,且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患者對加巴噴丁耐受性好,該藥對腎、胰腺功能刺激小,無過敏反應。因此夾脊穴位注射聯合加巴噴丁治療帶狀皰疹具有很好的療效。
[1] 張愛軍,陳中平.老年人帶狀皰疹神經痛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8,5(1):26-27.
[2] 潘濤,林福清,李泉,等.加巴噴丁聯合神經阻滯治療帶狀皰疹神經痛[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11(1):9-10.
[3] 付玲,高岑.夾脊穴治療帶狀皰疹臨床對照研究文獻的Meta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2):112-117.
[4] 謝云.華佗夾脊穴與臨床用[J].針灸臨床雜志,2000,16(5):52-53.
[5] 賴亭吉,施和建.加馬噴丁聯合糖質激素治療帶狀皰疹的療效觀 察[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2,45(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