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朗,王少楠,曹 璐
(1.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2.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河南省焦作市農民對新農合制度滿意度調查
許 朗1,王少楠2,曹 璐2
(1.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2.南京農業大學金融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村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卻嚴重滯后。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著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廣大農民。自新農合制度實行以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一定緩解,但同時也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本研究以河南焦作市為例,對該地區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知曉程度、參與程度以及滿意度進行了調查,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尋找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制度滿意度的因素,并據此認為新農合制度可以從更加具體的宣傳、更加合理的報銷方式,以及提高醫療水平等方面進行完善,以提高農民滿意度水平。
新農合;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和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舊的農民合作醫療制度的瓦解,廣大農村地區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越發嚴重。河南省的農村人口居全國首位,在這一典型區研究如何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對于破解“三農”難題,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1]。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自2003年先行試點到現在全面推廣已走過10個年頭,期間學術界對于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滿意程度進行過一些研究,并已取得一定成果。王紅漫等[2]認為年齡、對政策的知曉情況、看病貴、對報銷情況的滿意程度及主觀期望程度都會顯著影響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總體滿意度;許朗等[3]認為農民的年齡、教育程度、收入情況會顯著影響農民對新農合的知曉程度和認可程度;俞彤等[4]認為醫院工作態度、管理水平、醫療費用以及期望的技術水平具有很高影響力;王蘭芳等[5]從一般均衡分析和實證分析的角度上指出醫療衛生資源結構急需優化,并指出新農合制度中也存在著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6];張林秀等[7]認為新農合現今的主要挑戰有政策認知水平低、補償水平低、財務保護能力弱及激勵制度不恰當等。總體來看,上述研究多集中于對新農合中某些政策方面的滿意度調查,多利用描述性統計分析、logistic回歸分析對參合農民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評價,而沒有排除其他干擾因素,缺乏系統層面的研究,對滿意度指標的界定也較為模糊。顧客滿意度指數是一種基于顧客的評估來改善組織績效的測評體系,不僅考慮顧客對產品或服務本身的評價,而且更加關注產品或服務滿足顧客需求程度的評價。因此,本研究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借鑒美國顧客滿意度指數(ACSI)模型,并對其進行適當修改,用于調查當地參合農民對新農合的滿意度水平并將其量化,通過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并針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以提高當地新農合管理水平及參合農民的滿意度。
2012年焦作市有250.7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95%;共籌集新農合基金72 701.46萬元,其中用于大病統籌基金為52 804.30萬元。截至12月底,新農合累計補償醫療費用76 288.33萬元,其中,大病住院補償59 512.09萬元,門診統籌補償6 833.33萬元;享受補償的參合農民達1 680.10萬人次,其中,大病住院補償26.14萬人次,門診補償1653.96萬人次。補償金額達到1萬元的參合農民8 249人,達到3萬元的參合農民1 235人,達到6萬元的參合農民183人,達到10萬元的參合農民48人,達到15萬元的參合農民6人。從數據(表1)上看,焦作市新農合運行狀況良好,參合率高,補償比率較高。

表1 焦作市各區縣農民參合基本情況
2.1 數據來源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焦作市的實地調查,選擇參合率最高的解放區、修武、博愛以及參合率相對較低的中站區,溫縣和武陟中村鎮的農民為樣本,采用隨機抽樣,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問卷采用自填式,對填寫問卷困難的被調查者采用代填方式。共發放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77份,有效回收率為95.4%。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健康狀況、是否參合等;以及農戶對新農合的知曉程度、參與程度與滿意度。
2.2 變量
本調查中共設置7個潛變量,包含4個前因變量、1個核心變量、2個結果變量。4個前因變量包括知曉程度(KNOW)、期望程度(EXPE)、感知質量(QUAL)、感知價值(VALU)[4]。知曉程度代表了農民對新農合的了解程度,也代表了相關機構的宣傳力度、政府及相關機構的信息公開程度;期望程度是農民心中新農合服務的理想化水平,分別通過對醫療服務、管理水平以及對技術水平的期望程度來表示;感知質量是農民對參合前后、有無參合進行對比得出的質量感知,主要通過農民對就醫方便程度、服務態度、醫療費用、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實際感知情況做出評價;感知價值是農民對新農合服務所獲得的收益及付出成本的對比情況,包括報銷比例、報銷范圍、繳費情況及補償程度。核心變量是滿意程度(SATI),通過農民對新農合的感知質量、感知價值及預期等綜合評價得到。結果變量主要由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信任(CONF)與抱怨(COMP)組成,用來表現新農合未來實施的前景。每個變量被賦值1~5分,分別代表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滿意。
2.3 研究方法
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以ACSI模型為先驗參照,構建參合農民滿意度指數結構方程模型(SEM),并利用AMOS 17.0對模型進行分析。
選擇SEM模型是因為滿意度是人們認為服務是否達到其預期的一種感受,而為探究這一種心理層面的影響因素并不能直接獲取數據,需要通過可以直接觀測的數據加以描述,同時還需考慮各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SEM模型結合了路徑分析與因素分析,其優勢就是可以分析變量間的交互影響,建立SEM模型的目的就在于探究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用路徑圖等方式表示出來?;谝陨锨疤?,本文建立起新農合的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的路徑關系圖如圖1所示。
被訪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見表2,參合農民滿意度指數可測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3。
3.1 變量信度檢驗
運用SPSS 19.0檢驗問卷信度,結合相關文獻設計了涵蓋7個潛在變量的20個可測變量,采用利克特量表,結果表明,Cronbach'sα度量值均在0.9左右(表4),通過信度檢驗。問卷效度上,KMO指數為0.932,通過了結構性效度檢驗。
3.2 結構模型檢驗
結構方程模型的檢驗包括路徑系數的檢驗和相互之間的影響程度。載荷系數(路徑影響系數)表示了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影響程度,符號的正負代表了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是正的影響還是負的影響,數值表示影響程度,如知曉程度對期望程度的載荷系數為0.927,表示知曉程度每提高一個單位,對新農合的期望程度就提高0.927個單位;抱怨程度對信任程度的載荷系數是-1.265,即抱怨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信任程度就減少1.265個單位。同時模型中存在間接影響的系數,如期望程度對滿意度的影響,可以通過其所經過路徑的載荷系數的乘積得到[8]。對本研究中構建的該模型進行擬合度檢驗,運用amos 17.0進行分析,GFI=0.84,AGFI=0.89,NFI=0.92,RMR =0.046,CM IN/DF=2.43,基本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初步結果(表5)通過檢驗。
3.3 綜合滿意度測算與分析
計算參合農民對新農合的總體滿意程度、潛變量滿意度及觀測指標滿意度。具體的計算方法為,首先計算參合農民對20個可觀測變量的平均分,于最高標度得到各自的滿意度指數,然后將標準化的路徑系數作為權數,將潛在變量對應的可觀測變量指標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總體和各潛在變量的滿意度。

圖1 參合農民滿意度因果關系路徑

表2 被訪者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

表3 參合農民滿意度指數可測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4 問卷內部信度檢驗結果

表5 新農合滿意度結構方程模型中各潛在變量間載荷系數估計結果
滿意度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xi為可測變量值,wi為載荷系數,y為潛在變量,k為潛在變量下可測變量的個數,E[]y為潛在變量的期望值,m in[]y為潛在變量最小值,max[]y為潛在變量最大值。
對于新農合滿意度,我們依照得分將其分級,其中,80~100分為滿意,60~80分為比較滿意,40~60分為一般,20~40分為比較不滿意,20分以下為不滿意。在本研究中,信任程度(CONF)為88.04分,表明樣本地區參合農民對新農合制度表現出較高的信任感,而較高的信任感正是新農合長久有效實施下去的基礎;抱怨程度(COMP)得分為61.3分,表明在新農合制度實施過程中,農民也對新農合產生了一定意見,抱怨中的變量通常反映了農民在參合過程中的困難,解決這些困難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滿意度水平;參合農民的期望(EXPE)為81分,表明農民渴望從新農合制度中得到切實的保障,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理想化程度有很高的預期;知曉程度(KNOW)可以間接表示農民對新農合的了解程度,知曉程度為67.85分,表明農民對新農合有一定了解;感知價值(VALU)表示農戶通過新農合補償后所感受到的收益與成本的對比,得分為49.51分,表明新農合并未給農民帶來額外收益,農民通過新農合得到的補償程度與其付出的成本基本持平,這表示新農合只能基本滿足農民的需求,而不能提供給農民更好的補償;感知質量(QUAL)是農民感受到的新農合服務實際水平的好壞程度,感知價值程度為56.74分,說明農民在就診過程中并未體會到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醫療技術等給其帶來的額外好處;從綜合的滿意度水平(SATI)來看,農民對新農合的實施水平滿意度為66.33分,滿意度水平并不是很高,說明焦作市的農民對新農合的實施效果反映平平,并不盡如人意。
從載荷系數來看,感知質量、感知價值、知曉程度對新農合的綜合滿意度均有正影響,其中感知價值對滿意度影響最大(1.249);知曉程度對期望水平有正影響(0.927),而期望水平會通過影響感知價值間接影響滿意度水平;從結果變量看,滿意度對農民忠誠程度有正的影響(0.416),對抱怨有負的影響(-0.946),而抱怨程度對忠誠度有負的影響(-1.265)。滿意度水平的提高對忠誠水平的影響較小,卻能極大地減小農民的抱怨程度,相反,如果滿意度水平稍有降低則會引起農民的較大抱怨,而抱怨程度又會很大程度地影響忠誠程度,這些結果均符合預期。
4.1 從眾現象明顯,農民期望程度虛高
本次調查發現,有65.44%的調查對象對新農合的具體內容并不十分了解,只是將其當成一般的保險來對待,政府的宣傳是農民獲取對新農合制度相應了解的主要途徑。有57.21%的農民表示之所以參加新農合,除了可以在就診時得到相應補償外,主要是因為身邊的人均有參合,“隨大流”的現象十分明顯。由此可知,農民對新農合雖有一定了解,但了解內容并不深入,僅僅是通過政府宣傳以及親朋好友的轉述。由于其認知水平大多停留于表面,因此可能會在農民實際的報銷與補償中引發一些爭議。
此外,從分析中還可以看出農民的期望程度存在虛高問題。農民的期望程度對感知價值具一定的反向關系,即期望度越高,農民感知的價值程度越低。從調查中發現,有89.72%的農民認為新農合對其具有一定補償作用,但是仍與理想水平具有較大差距。農民對新農合的理想化水平存在過度期待,主要是由于農民并未真正了解新農合制度,加之相關部門在宣傳時對新農合的益處有一定的夸大成分。由于存在虛高的期望程度,當農民實際進行新農合報銷時,理想與現實的較大差距會降低農民的感知價值水平,并進而影響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滿意度。
4.2 地方醫療機構設備、技術、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大部分農民就診時,首選距離其較近的衛生所,而非城市大醫院,受規模、醫療技術、人員素質等條件的限制,這些醫療機構有時無法滿足農民的看病需求,這些都會導致農民實際感知質量的下降。
4.3 農民對待新農合的收益與損失態度有較大差異
在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很小的疏忽或者農民受到很小的利益損失都會引起農民較大的抱怨,但是當農民從新農合中獲益后并不會顯著提升其對新農合的信任水平。這說明在損失和獲益同時存在時,農民更加關心其受損程度,而非受到的補償程度。從調查結果中也可以看出,92.3%的調查對象認為在就診后新農合確實對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補償,但在這些人中有73.9%的人在獲得補償后仍然有抱怨,抱怨多集中于報銷比例、報銷手續等問題上。
5.1 逐步增進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了解程度
在宣傳上,相關機構應該做好對新農合制度具體內容上的說明,而非表面上的制度宣傳。同時應建立起一定的反饋機制,在農民參合后應該及時調查農民對于新農合的了解程度,有針對性地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尤其要針對關乎農民切身利益、農民關心的問題,如新農合試點醫院、報銷比例、報銷范圍、報銷方式等,讓農民真正了解新農合。
5.2 切實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作為醫療保險,除了能獲得多少補償以外,農民最關注的還是所能享受到的醫療服務水平。因此,醫院的服務水平與管理質量才是農民對新農合制度的最基本要求。針對當前農村地區醫療服務水平低的現實情況,相關部門應該加大對這類醫療衛生機構的扶持,提高醫療技術人員素質及服務質量,以切實滿足農民的醫療衛生需求。
5.3 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報銷模式
通過簡化報銷過程可以有效減少農民報銷的時間成本,提高報銷比例可以增加農民受補償的水平。本次調查中發現,與提高補償水平相比,簡化報銷手續更能鞏固農民對新農合的信任?,F有的新農合報銷制度較為復雜,加之農民對具體的報銷流程及詳細制度缺乏深入了解,常會由此導致農民抱怨。因此,在今后的制度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具體需求和認識水平,進一步簡化業務流程,便于農民及時取得應得的補償。在傳統的新農合籌資過程中,農民的參合費率、報銷比例、報銷費用是固定的,而由于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農民或多或少會認為其繳納的參合費用未被充分地利用。為保障資金配置的有效性,建議采取“分級制度”,進行“分級補償”,農民可根據自身情況繳納不同的參合費率,如5元、10元、20元等,根據其參合費率確定相應的報銷比例和報銷范圍,這樣更有助于籌集資金的有效配置。
總體來看,作為一種服務農民的福利性政策,新農合的建設目標應該包括“量”和“質”的雙重目標,“量”的目標是“廣度”,“質”的目標是“深度”[9]。新農合在10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基本實現了完全覆蓋,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應只是注重“量”的目標,而更應該注重“質”的保證,只有這樣,才能讓參合農民切實體會到參合的價值。
[1] 楊海霞.河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問題與對策[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下,2011(4):164-165.
[2] 王紅漫,顧大男,杜遠舉,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與,滿意度及持續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6(5):42-49.
[3] 許朗,呂兵.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運行狀況及參合農民對其的滿意程度與影響因素分析:以南京郊縣地區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0(4):63-73.
[4] 俞彤,張曙光.參合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滿意度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軟科學,2010,24(2):92-98.
[5] 王蘭芳,陳萬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引致的醫療需求與供給變化結果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5):56-63.
[6] 王蘭芳,孟令杰,徐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對農民影響的實證研究:以江蘇的調查為例[J].農業經濟問題,2007(7):53-60.
[7] 張林秀,易紅梅,羅仁福,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挑戰和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08,1(1):39-44.
[8] 王在翔,李望晨,劉繼鵬,等.基于SEM的新農合居民滿意度測評方法研究[J].中國衛生統計,2012,29(5):728-729.
[9] 于長永.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福利認同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農村經濟,2012(4):76-86.
(責任編輯:高 峻)
F 328
:A
:0528-9017(2014)10-1643-06
文獻著錄格式:許朗,王少楠,曹璐.河南省焦作市農民對新農合制度滿意度調查[J].浙江農業科學,2014(10):1643-1648.
2014-05-29
南京農業大學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計劃)項目(1327A22)
許 朗(1961-),男,江蘇揚州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技術經濟管理方面的教學研究工作。E-mail:xulang@ 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