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敏
(同濟大學 極地與海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上海 200092)
目前北極地區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環境變化,這些變化為航運、旅游等許多行業提供了千年不遇的商機和無法估量的利潤,更為重要的是,這里豐富的油氣資源有可能解決人類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問題。但是,如果不能應對該地區巨大且獨特的風險,這些機遇就淪為空談。已有的研究往往過于強調機遇,而忽視風險的存在。其實未來北極的發展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一不確定性不僅反映在生態環境方面,而且還體現在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方面。本文以能源安全為例,探討北極環境變化對中國能源供給和運輸所帶來的機遇和風險。
早在兩個世紀以前,人類就發現北極地區存在著石油和天然氣資源。1923年美國開始在阿拉斯加北坡開展地質調查工作,其海軍在那里建立了石油儲備基地。在之后的幾十年里,隨著勘探開發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發現了阿拉斯加北坡、西西伯利亞盆地北部、巴倫支海盆地等地區都儲有豐富的油氣資源。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鉆油活動。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對北極地區油氣資源感興趣,甚至遠離北極地區的印度也在尋求合作者,共同開發這里的資源。北極地區正在進入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持續協調發展的時代[1]。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恐慌,美國一些石油公司擔心可能會在世界其它石油儲地遭受排斥,紛紛將目光轉向美國與加拿大的北極地區,給這一地區帶來了長達10年的石油開采繁榮期。1977年橫貫阿拉斯加的管道投入使用,10年后阿拉斯加北坡的產量達到了高峰。這一開采熱潮于1976—1977年間延伸到格陵蘭島。在這段時間內,美洲北極地區新鉆了5個海上油井,但現在都已接近枯竭[3]。1980年代早期,挪威與俄羅斯的極地考察發現了豐富的油氣資源儲量,包括斯諾赫維特(Snohvit)、什托克曼(Shtokman)和普里拉茲羅姆諾(Prirazlomnoye)。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新能源的開拓使原油價格跌至10美元一桶。北極地區大規模的石油勘探開發停滯,但阿拉斯加幸免于難,因為橫貫其中的油氣管道使油氣開采還有利可圖,從而幸存下來。
近幾年來,環北極國家已在北極投資大規模的油氣開發項目。北極是俄羅斯最具戰略發展前景的地區之一,俄以油氣開采等項目為突破口,掀開了新一輪北極開發的序幕。2008年9月18日,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簽署法令,部署北極地區資源開發工作,下令俄羅斯國有企業開采北極石油[4];2011年1月,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與英國石油公司(BP)聯手準備開發俄羅斯北極大陸油氣資源,這一消息引發了各界的關注[5];2012年2月,俄羅斯第三大石油公司TNK-BP公司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今后的三年里投資大約40億美元來開發北極地區的油氣[6];什托科曼凝析氣田開采工程是俄羅斯優先發展的項目。該氣田位于摩爾曼斯克東北巴倫支海俄羅斯所屬大陸架的中央部分,長達600公里。這里的海水深度在320—340米之間,天然氣勘探儲量排在世界前10名,約有4萬億噸天然氣和約5600萬噸天然氣凝析油。什托克曼項目在2007年就已啟動,并于2008年創建俄法挪三國合資企業——什托科曼開發股份公司(Shtokman Development AG)。如果北方航道通航,什托科曼的天然氣會被運到亞洲市場。
在俄羅斯政府部署北極地區資源開發工作的同時,荷蘭皇家殼牌、英荷能源集團、埃克森美孚石油等國際能源巨頭,也紛紛游說各自政府,爭取為北極開發提供資金、技術和政策支持;挪威海德魯公司同俄羅斯油氣集團和美國主要公司在內的幾大公司,競爭參與開發Shtockman氣田;格陵蘭島邀請世界各大石油公司開發其海域的油氣資源。2010年,由比爾·蓋梅爾掌控的蘇格蘭石油公司賣掉了其在印度拉賈斯坦邦德油田股份,將獲得的數十億英鎊投資格陵蘭的石油開采。同年8月,該公司宣布在格陵蘭海域發現了天然氣。同月,英國凱恩能源公司宣布,該公司在格陵蘭島西部海岸打下的兩眼勘探井,已找到天然氣資源[7]。
目前北極油氣的投資規模還不大,國際能源機構預計,在2011年至2035年間,石油天然氣領域的投資總額將達到20萬億美元[8]。氣候變化給北極地區油氣資源開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氣候變暖下的油氣資源可獲得性增強還體現在能源運輸方面。氣候變暖、海冰融化一個重大的看點是北極航道的開通。從探險時代開始,在北冰洋逐漸開辟了“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統稱為北極航道,但冰山阻礙了這些航道的實際利用。近年來,隨著北極氣溫的快速上升,海冰的加速融化,專家預計北極航道有望完全開通。許多科學家認為,北冰洋第一個無冰的夏季將會在5—50年內出現,這已是一個何時發生的問題,而非一個是否會發生的問題[9]。無論如何,在未來幾十年內,北極地區無冰覆蓋區域可能會繼續擴大,無冰期也會延長。這樣就可以從水路到達北冰洋沿岸各地,且不需要破冰船,這將大大降低航運費用,并延長離岸油氣勘探鉆井期。目前這些變化在大部分永凍冰海域已經非常明顯,如格陵蘭島海岸、加拿大、阿拉斯加、特別是俄羅斯北部沿海。
2007年4月17—19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召開的來自俄羅斯、英國、美國、加拿大和挪威等國家代表參加的北極航運大會,詳細討論有關北冰洋貿易航線國際協議和管理規劃。大會指出,一旦天氣變暖,北冰洋航道到2030年夏季暢通,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北極其它地區港口可以通過水路,用大噸位油氣運輸船源源不斷向歐洲和北美輸出油氣,或者通過陸路管道向中國等亞洲國家出油氣[10]。
北極航道一旦通航,便可成為北美洲、北歐地區和東北亞國家之間最快捷的黃金通道,三大洲之間的航線距離將大大縮短。當前的航運地理格局將會被打破,北極將會成為第一個真正地理意義上的北半球航運樞紐中心。
北極地區不同于地球上其他地區,即使氣候變暖,仍然存在著獨特的風險。首先是地理位置偏遠。北極許多地區在地理上是孤立的,給這一地帶的經濟活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成本,而且還會放大風險事故的潛在后果;基礎設施與處理事故的能力可能不能到位。2010年,皮尤環境信托基金(the Pew Environmental Trust)發布了一份報告,質疑目前的基礎設施與處理北極漏油事故的技術能力,并認為在對海洋生態系統與漏油后果進行更充分的研究之前,這些地區應該禁止任何形式的資源開發活動[11]。
其次是氣候方面。北極的天氣千變萬化,氣象站相對分散,加上衛星系統的局限,天氣預報準確率較差;在一些地方,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之內溫差都非常之大,這意味著基建需要特殊的材料,如不那么脆的鋼鐵;北極漫長而寒冷的極夜也提出了挑戰,低溫能使機器停止工作,寒風對工作人員極其危險。橫貫阿拉斯加的管道系統自1977年以來,幾乎一直在連續使用,但由于“異常天氣”于2012年1月被暫時關閉[12]。
再次,北極的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相對簡單的生態系統結構與短暫的生長季節限制了北極自然環境的修復能力。一旦環境遭到破壞,將非常難以恢復,從而產生長期的影響。更為不幸的是,北極地區長期受到北極以外地區帶來的污染,例如黑炭,它能夠吸收額外的太陽輻射,是造成北極快速變暖的原因之一;電子通信挑戰也非常嚴重。北極磁場、太陽輻射、干擾以及地球同步衛星的幾何角都意味著高頻率廣播和GPS在北緯70至72度上空難以使用,這給通訊、導航、搜索、救援帶來了很大的難題[13]。
北極地區環境復雜、危險,距離遙遠、嚴寒、極夜,這些因素相互放大,在石油天然氣開發和航運業尤為突出。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意味著不管氣候有沒有變化,北極地區仍然是一個環境惡劣、風險巨大的邊緣地帶。
氣候變化是北極地區交通的雙刃劍,一方面氣候變化可能使北極海面上更加通暢,但另一方面,也使不少內陸地區更難以進入?,F存的基礎設施如橋梁、鐵路、管道等,是建在永久凍土層上,氣候變暖使其維護費用大大增加,如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羅斯的北部凍土層變薄,已經面臨著維護費用大幅度上漲的問題;氣候變暖使冬季在冰雪上開鑿的臨時道路存在期大大縮短,這已經對加拿大北部和阿拉斯加等地區的冬季交通提出了挑戰,例如通過冬季道路穿越北阿拉斯加苔原的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的200天下降到了21世紀的100天,目前盡管費用高昂,人和貨物尚且能夠通過空運進入該地區,但重型機械就望而卻步了[14]。鑒于自然環境的急速變化,北極的基礎設施在使用期限內必須適應潛在多變的環境條件,這意味著,在北極不同的地區,未來的基礎設施將不得不采用不同的技術規范,造價也有可能上漲,而且新的基礎設施在設計上可能要求更高。
“北極海橋”(從加拿大北部延伸到俄羅斯北部摩爾曼斯克)的一個端口丘吉爾港,能很好地說明氣候變化對北極地區交通的雙刃劍效應。通往丘吉爾的海上運輸近年來有所發展,擴大了糧食海運出口。但是通往丘吉爾的單軌鐵路因為永久凍土的周期性融化而扭曲變形,這增大了火車出軌幾率,減慢了交通,甚至會使交通中斷。每年投入的維修資金多達數百萬美元,若要將交通線路永久性地升級換代,所需費用將會更多;北冰洋沿海地區也將面臨挑戰,阿拉斯加北部與加拿大北部的波弗特海的適航天數與海岸侵蝕的加劇息息相關。海冰的消融擴大了兩地距離,進而加大了海浪的力度,使更廣闊的海岸暴露在海水面前。在北極以及其它地區的低洼地帶,海平面的任何上升都使沿岸基礎設施遭受威脅[15]。
最后,在陸地上,氣候變化可能會增加極端天氣的發生幾率,如降水量劇增或北極夏季氣溫過高,從而加大洪水或森林火災的風險[16]。在海洋上,許多人認為溫度升高會使極地風速加快,風暴次數增加,使北極航海更加困難,也對沿岸基礎設施產生不利影響*參考:Arctic Report Card 2011,NOAA;Sirpa Hakkinen,Andrey Proshutinsky and Igor Ashik,“Sea drift in the Arctic since the 1950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Vol.35,2008;Erik W.Kolstad,Thomas J.Bracegirdle.Marine cold-air outbreaks in the future:an assessment of IPCC AR4 Model Results fo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Climate Dynamics,2008(30):871-885.。
北極不僅被氣候變化所影響,同時它自身也影響著全球環境變化。歐洲、北美、東亞冬季的異常大雪都歸因于北極冰層變化[17];導致“極地放大效應”的反饋循環往往加快了全球變暖,而陸地與海底永久凍土融化排放出的甲烷會增加空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全球氣候模式中的多種不確定因素都產生于北極的氣候變化過程中。國際科研組織對兩極科研給予了高度重視。
大體而言,北極地區政治較為穩定。北極理事會,包括八個北極國家、永久觀察員,在北極治理和政治對話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然而在這八個北極國家內部以及北極國家與非北極國家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分歧。在北極地緣政治中,一系列潛在變化隱隱可見,從北極原住民與各國政府之間的矛盾到非北極國家要求參與北極事務,再到北極軍事活動可能引起的誤解,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個都有可能影響到北極未來的政局,能否妥善處理這些分歧是問題的關鍵。
分歧首先表現在領土主權方面,北極環境變化導致環北極圈國家的北極主權紛爭更加激烈。主要爭端是北冰洋極點地區的歸屬問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國際法明確規定北冰洋極點地區的歸屬問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沒有證據表明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所以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于任何國家,它屬于國際海域,由國際海底管理局監督管理。北冰洋周邊國家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只擁有領海外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但《聯合國海洋法》又規定,如果一個國家的大陸架超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可適當延伸。為解決這方面的爭端,2008年5月,加拿大、俄羅斯、美國、丹麥和挪威召開了北方五國高峰會,商定在現有國際公約基礎上開始談判北極分割事宜,同意通過科學研究提供證據來決定北極的主權問題,同時決定不再為此通過任何類似于《南極條約》的新文件[18]。俄羅斯、加拿大、丹麥等國在2013年12月向聯合國有關機構提交了大陸架劃界申請。
美國與俄羅斯在劃分白令海經濟區問題上存在分歧。美國與加拿大在波弗特海邊界劃分上有較大分歧。美國認為,其阿拉斯加與加拿大育空地區的領土分界線向北冰洋的延伸線,并不能成其為兩國之間直達北極點的領海分界線。同時,加拿大與丹麥就格陵蘭與加東北的邊界劃分也有爭議,曾因一個名叫漢斯的北極小島發生激烈爭執。加拿大與俄羅斯在誰擁有從北冰洋沿岸到北極點部分地區的主權上存在紛爭[19]。
此外,領土主權分歧還表現在其它領域。例如挪威聲稱,《斯瓦爾巴特條約》不適用于斯瓦爾巴特礦產資源豐富的大陸架,可其它國家卻不這么認為,挪威請求國際法庭作出判決[20]。俄羅斯與挪威長期以來對斯瓦爾巴特的捕魚權力存在爭議;加拿大對于西北航道(它包括加拿大境內水域)的法律地位受到美國和其它國家的質疑;英國認為,西北航道和俄羅斯北海航道是國際水域。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沿岸國家有權監管冰川覆蓋水域的航運,這一規定可能會受到氣候變化的挑戰,因為針對海冰覆蓋水域的UNCLOS特定條款可能不再適用。
其次,北極環境變化促使環北極圈國家大力增加該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早在冷戰時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沿北冰洋沿岸,雙方都建立了強大的包括高靈敏雷達網、截擊導彈、戰斗機群及偵察衛星的早期預警系統。前蘇聯將摩爾曼斯克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海、空軍基地,美國也與之針鋒相對,在阿拉斯加和格陵蘭島建立了龐大的軍事基地,并與加拿大共同組建北美防空司令部。而目前北極環境的變化和冷戰的結束,使得環北極國家在新北極安全政策引導下,開展了積極的軍備擴張。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強化北極地區的軍事觀測系統,設立北極地區軍事基地,發展艦船的破冰能力和戰斗力,開展北極地區軍事演習[21]。隨著北極環境的變化,各國針對北極未來因資源、航道和領土的爭奪而蘊藏的沖突風險,積極展開軍事備戰。雖然北極國家呼吁合作,反對軍事沖突,但是也為未來可能發生的沖突做了充分準備。
第三,政治風險還表現在北極國家之間與北極國家內部,對于北極開發政治態度差異很大,特別是采礦與石油天然氣部門。格陵蘭島的政治支持度較高;在阿拉斯加與加拿大地區,由于礦產資源開發帶來就業率和收入的增加,政治支持度普遍較高,但總體而言要比格陵蘭島低多了;在俄羅斯,為了創造稅收,擴大石油天然氣出口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目標;同世界其它地方一樣,北極項目最終取決于它們運營地的國家與社區群體的支持。沒有這些,任何開發都不能進行。2006年,荷蘭皇家殼牌集團順利獲得薩哈林二期工程的運作權,開采俄屬薩哈林島鉆井開采碳氫化合物。然而,俄羅斯監管機構隨后聲稱,發現開采對自然環境不利,要求暫停該項目。這使得殼牌公司不得不向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出售該項目的大部分股權,“解決”環境問題,以維持在該區開采權[14]。
盡管北極地區能源開采、北極航道開通前景看似遠大,盡管環北極國家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動,但該地區未來經濟的發展軌道與速度卻依然不定。上述的自然環境,嚴重影響了北極地區油氣資源的開采成本。研究表明,在北極地區每生產一桶石油的預算成本為35至100美元,而中東的生產成本能低至5美元每桶。
北極油氣資源開采依賴于全球供需狀況和油氣價格。有人預測,石油價格維持在80—120美元每桶的話,開采北極地區的石油將具有較大的誘惑力。然而目前全球石油需求已經達到頂峰,且產量還有增長余地,這將導致隨之而來的石油市場衰落與油價下調。近期持續的油價上漲可能會加快石油降價[22]。
對于大多數處于利益邊緣的北極油氣開發項目來說,稅收制度就成了其生存與否的決定因素。政府從各個北極工程中吸收的利潤有很大差異,這取決于政府機制、油價與生產成本。最近一份研究表明,當每桶原油售價80美元、生產成本25美元時,俄羅斯政府收取百分之百的利潤(這一比例可能隨時變化),格陵蘭與加拿大政府收取百分之40至45的利潤[23]。國家采取刺激開發政策,政府收取的份額可能發生變化。俄羅斯政府對亞馬爾半島天然氣開發所實行的條例號稱“世界最優惠”[24]。
正是由于上述的風險存在,使北極地區一些已經計劃的油氣開采項目遲遲不能付諸實踐,而已經開工的項目又裹足不前。例如在美國,殼牌、康菲石油公司、挪威國家石油公司、雷普索爾和埃尼集團2008年以26.6億美元的價格贏得了勘探波弗特和楚科奇海合約。由于隨后的法律質疑與墨西哥灣馬康多油井泄漏事件后加拿大、美國海上鉆井的暫停,勘探項目基本還處于審查階段。
北極環境變化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能源供給,二是能源運輸。
首先能源供給方面,一方面北極環境變化有利于改善中國能源供給,實現產地多元化。北極地區油氣能源資源的可獲得性增強,有利于穩定國際油氣資源的供給量和價格,促進產地多元化;且環北極國家均為發達國家,政治經濟局勢穩定,技術條件好,與中東、非洲等政治經濟局勢不穩定的國家相比而言有著明顯的優勢;北極油氣資源的開采能夠緩解中東和非洲產地發生動蕩時給國際能源市場帶來的沖擊;北極地區環境變化使得北極航道開通,因此使得運輸成為可能,北極航道相對于波斯灣、馬六甲海峽等常年受海盜影響的國際能源運輸要道而言更具有安全性。如果中國能進一步參與北極國家的合作,參與北極油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無疑有利于改善中國油氣能源的海外供給,有利于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
目前中國與北極國家的合作也正在逐步深入和擴展,甚至是直接的能源領域內的合作。2012年4月20日,中國國家總理溫家寶在雷克雅未克與冰島總理西于爾扎多蒂舉行會談,會談內容包括對北極事務中的磋商,參與北極地區的和平開發利用,冰方愿與中方在現有基礎上加強合作。雙方在會后還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冰島共和國政府關于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25]。據2012年4月18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美聯社16日引述中國外交部官員的話稱,“中國在北極有經濟和科學利益,將進一步加強與北極國家的合作,以促進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27]”。
此外,中國與俄羅斯和加拿大有著能源合作的基礎。俄羅斯和加拿大都是重要的北極國家,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開發和利用北極能源資源的突破口。中國與俄羅斯近十多年來政治上的友好推動了兩國在能源合作上的進展,兩國在能源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合作[28]。2006年6月20日,中石化公司宣布,該公司已成功收購英合資企業秋明—英國石油公司(TNK-BP)旗下的Udmurtneft子公司[29]。之后開展了眾多的合作項目,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中俄天然氣運輸管道和石油運輸管道,目前中國每年向俄羅斯大量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中國與加拿大的能源合作也由來已久。中國曾投資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地區,成立合營企業(Sino-Canadian Petroleum),當時獲得加拿大北極之光油砂項目40%的股份;中方資本還致力于投資加拿大其他油氣項目和石油運輸管道項目[29]。
但另一方面,北極環境變化所引起的中國氣候變化影響了中國國內電力的生產。大量的研究認為,北極的氣候系統影響著中國大部分經濟區域的旱澇風霜和季節交替。近年來中國冬季的異常低溫,北方的連續干旱,冬春季節頻生的沙塵暴,均被認為與北極的環境變化有很大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還會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等[30]。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前學術委員會委員、極地氣象研究室主任陸龍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稱,北極區域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源地,2008年發生在中國南方的雪災,與北極地區環境變化異常有密切的關系[31]。此次雪災,帶來了巨大的蝴蝶效應,對中國國內二次能源的生產帶來了重大的不利影響,嚴重威脅中國能源安全。雪災首先大面積破壞了電力輸電網,并進一步癱瘓了公路和鐵路交通,使得電煤運輸中斷和漲價,進而導致電煤供應緊張和破壞電力生產。電力不僅僅是經濟產業,更是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事業,為其他行業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提供基本的生產和生活資料,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參與北極能源資源開發存在難度與風險。北極環境變化,使得各方對北極能源資源開發的預期大大加強,這種情況也大大加劇了各個利益相關方對北極地區的爭奪,特別是環北極八國和其他一些能源消費國之間,這導致北極局勢的不穩定,中國開發和利用北極能源資源存在難度和巨大的風險。一方面環北極八國增加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舉行軍事演習,加大了軍事沖突的風險;另一方面北極八國可能形成對外排斥的“門羅主義”策略,形成對北極的內部瓜分;即使中國有機會參與北極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也面臨著極大的經濟和環境風險(如前文所述)。此外,對北極地區的開發還涉及環境保護和氣候問題的治理問題,如果中國處置失當,極有可能陷入環境政治陷阱,而遭到國際社會的詬病,甚至會拋出“中國石油威脅論”,影響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地位。
其次,能源運輸方面。北極航道的開通,使中國從北極獲得能源具有運輸經濟性和安全性。近年來北極環境變化可能使得北極航道短期就能全面貫通,這對于中國國際貿易的商業價值十分明顯。據專家研究,利用北極航道,中國沿海諸港到北美東岸的航程,比走巴拿馬運河傳統航線大約節省2000到3500海里;到歐洲各港口的航程更是大大縮短,上海以北港口到歐洲西部、北海、波羅的海等港口比傳統航線航程短25%到55%。例如,從上海到德國漢堡間的航行距離將比途經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縮短約6400公里[32]。如果北極航道開通,將使中國現有東、西向兩條主干遠洋航線上增加兩條更為便捷的到達歐洲和北美洲的航線,大大減少海上運輸成本,比途經馬六甲海峽、巴拿馬運河、索馬里海域和蘇伊士運河等安全高危險區或政治高敏感區所帶來的風險低。
此外,中國還可以更多地通過中俄石油運輸管道進口北極地區的石油。該管道是俄羅斯向太平洋沿岸的輸油干線,以伊爾庫茲克州的泰舍特為起點,終點是濱海邊疆區納霍德卡港附近的佩列沃茲納亞港,并有通往中國東北的支線[33]。盡管目前,該管道的供油并非來自俄羅斯的北極地區,但有可能作為分段運輸通道。并且,如果未來俄羅斯大規模開采北極地區油氣資源,該管道具有與中國合作擴建的空間。
但是,如前文所述,北極航道運輸存在著巨大的政治、技術和環境風險;而且環境變化還影響中俄石油運輸管線,影響中國國內能源運輸。2008年10月中俄兩國簽署了有關建設“斯科沃羅季諾至中國邊境管道”(ESPO中國支線)的協議,中俄輸油管道工程規劃全長1035公里,其中中國境內管段965公里;北極地區氣溫變暖,海冰融化對中國東北地區的凍土層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這些影響可能威脅管道運行的安全和穩定。
極地區被認為是北半球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的策動力,對中國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北極地區氣候異??赡苤苯訉е轮袊l生極端氣象,從而引發災害,破壞能源安全。2008年初,南方冰雪天氣大面積破壞了電網運行,同時,由于鐵路運力緊張,導致電煤運輸不及時,從而影響了中國電力的供應[34]。京廣、滬昆鐵路因斷電運輸受阻,京珠高速公路等“五縱七橫”干線近2萬公里癱瘓,大約22萬公里普通公路交通受阻[35]。2008年除雪災期間,主要運煤通道受阻,導致發電總容量7795萬千瓦的89座電廠電煤庫存告急,其中半數以上的發電機組一度缺煤停機,被迫關停的發電機組占全國火電裝機總容量的7%,19省市出現大面積拉閘限電,全國尖峰負荷最大電力缺口在4000萬千瓦左右,影響了電力供應[34]。
與此同時,中國雖然可以稱得上海運大國,但算不上強國。中國自身的船舶制造技術有待提高,針對北極環境對航運的影響的研究有待跟進,航運危機處理機制有待建立和完善。另外,“中國參與北極航道權益爭取的最大外部環境威脅是‘與北極航道的地緣關系’和‘北極航道國際協調機制的利益傾向’”[36]。就這兩方面來講,即使北極航道如期而至,那中國的參與也難以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一方面,環北極圈國家已經占有北極的陸上土地,中國難有立錐之地;另一方面,北極圈國家歷史上倡導的“扇形原則”和現行的國際法中的“大陸架制度”又可能使得北極航道完全處于環北極圈國家的掌控之內;再者中國在國際機制的建立和理論研究方面也處于弱勢,在參與北極航道的國際管理的機制中處于不利地位,不利于保障自身利益;近來中國國力的上升也可能使得環北極圈國家對于中國的權益訴求感到耿耿于懷,極有可能利用“中國威脅論”來打壓中國。如今北極國家紛紛增加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中國在北極地區能源運輸的戰略安全極易受到威脅。
目前種種跡象表明,在能源安全領域內,中國還未能從北極環境變化中獲益,但是其在自然災害上的作為已經給中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實際上,面對北極環境變化,中國處于戰略被動,即被迫采取措施應對的地位,這無疑是因為全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帶來的廣泛競爭以及地理位置上的差異。當然,無論是從環境角度,還是從國際政治經濟競爭角度講,中國采取措施應對北極環境變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具體建議如下:
第一,加強國內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與可持續發展。中國整體的能源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特別是煤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對國內能源資源的合理開發,有利于中國獲得更多的空間,去應對來自外部的影響自身的能源安全的因素。在目前各國加大對北極地區的競爭,不穩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這一措施能使中國的能源安全更加不易受到外界的威脅,更具有彈性。
第二,加強政府保障能源安全的各項職能,建立更好的應對環境災難的機制。中國長期以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能源領域內也同樣如此,這使得政府保障能源安全的各項職能的發揮程度對中國國內的能源安全保障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年來,多次能源安全事故與能源產業發展問題均不盡如人意。從2008年的雪災到更近的康菲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再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均不能使民眾感到滿意。所以,政府在加強保障能源安全的各項職能,特別是建立更好的應對環境災難的機制上,應大大增加投入。這對保障中國的能源安全極為重要。
第三,加強北極經濟活動的風險管理和風險評估工作。計劃在北極投資的企業,其風險管理應該包括明確的風險識別、評估、分析、控制步驟和行動規劃報告等;需考慮有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阻止最壞情況的發生,而且一旦發生應如何應對。這些計劃應該包括明確有力的危機管理計劃和應對損失的策略、方法,盡量緩解風險的危害。與此同時,風險管理戰略還應考慮將部分風險通過保險轉移給第三方。許多保險公司為極端條件(包括北極地區)提供保險。保險不應該只被視為一種財政保護。嚴格的保險程序能提高一個公司內部的風險管理水平,在事故發生之前降低風險概率,當事故真正發生時控制處理成本。海洋保險業在降低北極和其它地區航運公司風險中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如果保險公司不能為北極航運的船只承保,或保險費用過高,那么北極航運業在經濟上也許將喪失可行性。這將對其它依賴于海上物流的行業產生廣泛影響——包括自然資源開發。
第四,如果在北極地區開發能源,需要準備充分的資金。因為:(1)需要投資北極地區的基礎設施。北極地區基礎設施(港口、道路、機場等)薄弱,而且建設成本非常高。有學者評估,在加拿大魁北克的努納維克地區修建1公里的道路需要100萬美元;而且修建周期長,一年大約只有4個月的施工期[37]。(2)需要提高北極原住民的生活水平。在北極開發能源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滿足原住民的需求。因紐特環北極理事會于2011年公布了“資源開發原則宣言”:恰當的環境管理;保護因紐特社會與文化;因紐特人需要從開發中獲得經濟上的實惠;以及由因紐特人決定在哪里開發、如何開發[38]。這要求,公司必須利用當地的勞動力資源,要為原住民解決就業問題,但原住民大多不是技術工人,公司需要事先培訓;此外,還需要為因紐特人投資住房等基礎設施。這都需要公司預先支付一定的資金。(3)由于前面兩個原因,加之能源開發周期比較長,這導致了在北極地區投資開發能源時間非常長,這可能會面臨國際能源價格的調整問題。例如努納武特巴芬島地區的跌礦石開發,就因為國際鐵礦石價格的下調,使得投資削減到原計劃的20%;而其它一些投資金礦的小公司由于經濟實力較弱,不得不停止在北極地區的開發計劃[39]。(4)環境成本非常高。如前文所述,北極地區生態系統極其脆弱,在這里開發能源工程,一旦要發生環境事故,其修復成本非常高。以MMG(Minerals and Metals Group,礦業金屬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MMG是一家澳大利亞公司,但中國五礦有色金屬股份有限公司占有72%的股份。投資努納武特伊薩克湖(Izok lake)工程為例。2009年該公司不幸發生了鋅泄漏,被罰款4萬澳元。但為緩解泄漏給環境帶來的影響,也為了使政府滿意,其后期的緩解成本遠遠超過罰款。公司制定了1000萬澳元的預算來應對這次事故和以后的補救措施,包括用干凈的土壤來更換被污染的部分;該公司還將致力于2016年(屆時開采壽命到期)以后30年的環境修復工作,爭取將該地區恢復到開采前的狀態。2012年以來,其環境成本已達900萬澳元(到2013年底),未來將要花費更多的資金來修復環境[37]。
總而言之,在戰略上,中國應該抓住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并規避其風險;在策略上,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能源供給能力,另一方面在充分評估北極投資風險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參與到能源開發中,以增強中國的能源安全。
參考文獻:
[1]Canada’sNorthernStrategy:OurNorth,OurHeritage,OurFuture[OL].Canada’s Northern Strategy,http://www.northernstrategy.gc.ca/cns/cns.pdf,2009-03-11.
[2]C-NLOPB.Western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offshore area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OL].http://www.cnlopb.nl.ca/pdfs/wnsearpt.pdf,2014-06-16.
[3]Stephen J Blank ed.Russia in the Arctic[OL].www.strategicstudiesinstitute.army.mil/pdffiles/PUB1073.pdf,2014-06-16.
[4]Anon.RosneftandBPformglobalandArcticstrategicalliance[OL].BP,http://www.bp.com/genericarticle.do?categoryId=2012968&contentId=7066710,2011-01-14.
[5]TNK-BPtoboostArcticoutputwith$4Binvestmentover3years[OL].E&P News,http://www.rigzone.com/news/article.asp?a_id=114962,2012-02-08.
[6]Anon.Abriefhistoryofsirbillgammell[OL].http://www.guardian.co.uk/business/2010/aug/24/brief-history-bill-gammell,2010-08-20.
[7]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World energy outlook 2011[R].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1.
[8]A Grupta.Geo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Arctic meltdown[J].Strategic Analysis,2009(22):174.
[9]Anon.Transas takes part in Arctic Shipping 2007 Conference[OL].http://www.transas.com/company/news/2007/?id=384,2007-04-24.
[10]Nuka Research and Planning Group,LLC Pearson Consulting,LLC.Oil spill prevention and response in the U.S.Arctic Ocean:unexamined risks,unacceptable consequences[R].Commissioned by:U.S.Arctic Program,Pew Environment Group.November 2010.
[11]Anon.Oil pipeline shutdown among longest ever[OL].Anchorage Daily News,http://www.adn.com/2011/01/10/1641685/alyeska-plans-bypass-to-restart.html,2011-01-10.
[12]Dufour,Bastien.Polar communications & weather(PWC)mission overview[OL].Canadian Space Agency,www.envirosecurity.org/arctic/ Presentations/EAC_Dufour.pdf.2010-12-08.
[13]L D,Hinzman,et al.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mate change in northern Alaska and other Arctic regions[J].Climate Change,2005(72):251-298.
[14]Charles Emmerson,Glada Lahn.Arctic opening:opportunity and risk in the high north[OL].Chatham House-Lloyd’s Risk Insight Report,http://www.lloyds.com/news-and-insight/risk-insight/reports/arctic-report-2012,2012:15-16,47.
[15]M C Mack,et al.Carbon loss from an unprecedented arctic tundra wildfire[J].Nature,2011(475):489-492.
[16]Anon.NASAstudyfindsrisingArcticstormactivitySwaysSeaIce,Climate,http://www.nasa.gov/topics/earth/features/arctic_storm.html,2008-10-06.
[17]Anon.Arctic ownership claims[OL].http://www.geopoliticalmonitor.com/arctic-ownership-claims,2012-03-20.
[18]何奇松.氣候變化與歐盟北極戰略[J].歐洲研究,2010(6):70.
[19]Wikipedia.Terra nullius[OL].http://en.wikipedia.org/wiki/Terra_nullius,2014-06-16.
[20]Siemon T Wezeman.Military capabilities in the arctic[OL].http://books.sipri.org/files/misc/SIPRIBP1203.pdf,2012-03-07.
[21]Ricardo Strategic Consulting.Ricardo study suggests global oil demand may peak before 2020[R].November 2011.
[22]Pedro van Meurs,et al.World rating of oil and gas terms:volume 3- rating of arctic oil and gas terms[R].Van Meurs Corporation Rodgers Oil and Gas Consulting & PFC Energy,2011(as reported in Petroleum Economist January 2012).
[23]Anon.Arctic investment competition heats up[OL].Petroleum Economist,www.petroleum-economist.com/Article/2959654/Arctic-investment-competitionheats-up.html,2014-06-16.
[24]佚名.中國與冰島簽署北極合作框架協議中國與冰.島簽署北極合作框架協議[OL].新浪網,
http://news.sina.com.cn/c/2012-04-21/025124306037.shtml,2012-04-21。
[25]陸振華.瑞典支持中國成為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OL].21世紀網,http://www.21cbh.com/HTML/2012-4-27/yMMDY5XzQyNTIyMQ.html,2012-04-27.
[26]李果仁,劉亦紅,等.中國能源安全報告[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177.
[27]張秋明.中國能源安全戰略挑戰與政策分析:世界看中國[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227,234.
[28]解小寒,楊修群.冬季北極海冰面積異常與中國氣溫變化之間的年際關系[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6 (6):549-561.
[29]陸龍驊.雨雪冰凍災情與北極“不安”有關[N].第一財經,2008-02-01(A04).
[30]Linda Jakobson.China prepares for an Ice-free Arctic[J].SIPRI Insights on Peace and Security,2010(2):5.
[31]王勇.中國對外石油戰略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108.
[32]催民選.中國能源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5,141.
[33]張海濱.氣候變化與中國國家安全[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0:119.
[34]郭培清等.北極航道的國際問題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41.
[35]Adam Lajeunesse.Chinese mining interests and the Arctic[R].http://www4.fsa.ulaval.ca/files/content/sites/fsa/files/sections/La_recherche/chaires_recherche/Stephen-A.-JARISLOWSKY/ActesHEI/papers/Chinese%20mining%20interests%20and%20the%20artic%20(A.%20Lajeunesse,%20P.%20Whitney%20Lackenbauer).pdf,2014-06-16.
[36]ICC.A circumpolar inuit declaration on resource development principals in inuit nunaat[OL].http://inuitcircumpolar.com/files/uploads/icc-files/Declaration_on_Resource_Development_A3_FINAL.pdf,2014-06-16.
[37]Nunavut Economic Forum.Nunavut’s next challenge:turning growth into prosperity[R].Dec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