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波
長期增長的危機和轉機
董波
今后十年,極可能是中國經濟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若能以歷史性的宏觀視角來思考,并提前布局早作準備,就能在未來區域發展競爭中奪得先機。就浙江經濟而言,能否贏得又一波長期穩定增長,關鍵就看在今后的發展戰略中能否趨利避害,有效應對危機、把握轉機
在宏觀經濟形勢研究中,一般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短期看需求,即對中短期經濟形勢分析,往往重點考慮投資、消費、出口這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長期看供給,即長期經濟走勢主要由潛在增長率所決定,而一個區域的潛在增長率,關鍵在于該區域的供給能力。經濟學中的索洛增長模型、新古典增長模型等,認為地區生產總值是由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技術水平(后擴展為包含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的全要素生產率)三大供給因素所決定的。那么,未來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走勢會如何?就要看今后的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如何。
從供給因素來看,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形勢并不樂觀。
——從資本投入看,投資的低效及資本外流,將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增長。我國每一輪經濟下行及隨后的刺激政策,往往導致資金更多地通過地方融資平臺或影子銀行,流向政府基建項目和央企國企。雖然這為我國基礎設施等硬件的改善作出了很大貢獻,但投資回報率太低,長期以往會導致嚴重的債務償付問題。如在我國上市公司中2000年國有企業債務杠桿為43%,如今已上升到62%,這在全世界來看都是非常危險的水平。因基建項目或國企央企有政府信用為保障,銀行偏愛為其“錦上添花”。而投資回報率更高、風險更高,但對長期增長起更大作用的民營企業,常因無人“雪中送炭”面臨資金困境。當前一些民企陷入資金鏈斷裂和互保聯保陷阱,即有此因。此外,資金錯配或投資的無效性,還體現在我國巨大的產能過剩以及房地產泡沫上。我國高耗能的電解鋁、鋼鐵制造,還是新興產業的光伏太陽能和風電,以及造船和鋼鐵業中高端產品的硅鋼,均被業界公認為“產能過剩”。而畸形的房地產逐漸成為國民產業“命脈”,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后更會導致巨大的資本浪費。投資如此低效和粗放,今后勢必難以為繼。
此外,資本外流的風險也不容小覷。我國改革開放后能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原因之一是得益于在資本投入上采取大規模吸引外資及高儲蓄率。但隨著中國未來成本優勢的逐步弱化,以及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帶來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結束,很可能將不再是國際資本的主要流入國,內資外流的速度也會加速。如此,資本能否延續一貫的高投入高增長將十分堪憂。
——從勞動力投入看,老齡化和人口總量,將對長期增長帶來深遠影響。近年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降至0.5%以下,預計10年后將進入負增長。從趨勢看,一是少子化趨勢逐漸明顯。長期以來官方認定我國總和生育率在1.8,但根據六普推算僅1.18,即使考慮到漏報因素,總和生育率也不到1.4。二是人口紅利的消失比預計的要快。2006年公布的《國家人口發展戰略報告》指出總勞動力將在2016年達到高峰,但六普數據分析在2012年達到頂峰后就開始下降。三是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已經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10年的8.9%,絕對數接近1.2億。世界銀行預測,2030年中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占16.2%,2050年將上升到24.7%。《中國的人力資源狀況》白皮書稱,2035年中國將2名納稅人供養1名養老金領取者。
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要素之一,人口格局的重大轉折必然對經濟增長乃至發展模式帶來深遠影響。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人口老齡化就被歸結為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年來日本電子制造產業裹足不前,被認為是人口中富于創造力的年輕人減少,創新型產業競爭力落入下風所致。加拿大學者拉斐爾·戈麥斯研究人口年齡等因素對2008年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影響,認為老齡化和撫養人口負擔加重成為經濟滑坡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哈瑞·丹特和羅德尼·約翰遜根據美國經濟形勢寫了《經濟嚴冬就在眼前》的書,認為“人口趨勢決定經濟的未來”。雖然近期我國對人口政策作出了積極的調整,如放開單獨二胎等。但很多專家認為,相對當前中國人口難以扭轉的主要趨勢而言,我國人口政策調整的力度和反應速度遠遠不足,未來危機將是巨大的。
就資本和勞動力這兩大供應要素來看,未來危機重重。但長期增長也存在著轉機,就在于供給因素的第三項,全要素生產率中。具體分析,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的改革;二是互聯網等新技術的運用。
對于深化改革為經濟增長帶來的推動力,全國上下寄予厚望。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要靠“改革紅利”。自2012年以來,新一屆領導人著手加快深化改革,在市場化的推動、簡政放權、收入分配、打擊腐敗等改革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雖然從上海自貿區、互聯網金融等推行中可看出,當前改革遭遇既得利益群體的阻力依然很大,但高層深化改革的決心及頂層設計的戰略思維,讓人倍增信心。未來若能在財稅體制改革、國企改革、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等領域有更大動作和更大成果,必能給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持久的推動力。
對于技術創新,之前喊了多年但并無多大起色。這和我國整個創新生產體系弊端已積重難返有關,如基礎教育應試,高校科研指標化、功利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建設嚴重滯后;大型央企因壟斷地位沒動力創新,小型民企因資金實力沒能力創新,等等。但是伴隨著互聯網運用帶來的大數據和網絡經濟時代的來臨,給中國經濟的創新運用帶來了轉機。在這一浪潮中,我國有兩大優勢:一是網民數量巨大,互聯網普及率高。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占全球網民20%以上,互聯網普及率為45.8%。二是互聯網經濟不必一定要技術原創,主要在于和傳統商業的嫁接,創造出新的市場和新的組織方式,引發了競爭格局的大調整、大變革。這對于有巨大國內消費市場和傳統制造業能力的我國,提供了發揮后發優勢的可能。如滴滴打車、手機地圖等一出現就帶動了巨大的市場需求,智能終端與物聯網的聯接更將帶來一場革命。網絡教育和醫療等新市場的開拓,都會形成全新的市場空間。就是簡單的體育競彩,一旦和互聯網對接也創造出巨大的需求。如本次世界杯期間,我國首次開通手機網上購彩,輕松實現競彩足球銷售123.19億元,比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間23億元的銷售總額高出了100多億元,其中通過網絡和移動終端渠道購買的比例高達七成。由此可見,在這一場以互聯網和大數據革命為主的創新浪潮中,如能充分把握,將為長期增長開辟出廣闊的空間。
今后十年,極可能是中國經濟社會變革最為劇烈的一個時期,若能以歷史性的宏觀視角來思考,并提前布局早作準備,就能在未來區域發展競爭中奪得先機。就浙江經濟而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是轉型發展的重要轉折關口,能否贏得又一波長期穩定增長,關鍵就看在今后的發展戰略中能否趨利避害,有效應對危機、把握轉機。
一是在資本投入上,應主動適應投資放緩,優化投資效率。浙江在今后投資拉動中,應有意識地控制政府投資規模和方向,做到量力而行、有的放矢。將環境治理、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真正百姓迫切需要的民生工程作為政府性投資的重點方向,在一些必不得不須推進的政府性項目上,積極探索PPP等新模式。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地向產業投資、民營企業傾斜。并牽線搭橋,幫助陷入債務危機的企業在市場尋找并購重組資源并給予信用支持,將錯配到產能過剩領域的資源盡快解放出來。推動金融創新,建立分層次、多渠道的金融資源配置的區域性市場,鼓勵企業上市及利用債券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
二是在勞動力投入上,要加大人才引進,加快“機器換人”。著眼未來的人力資源競爭,制定新的人才發展戰略。把握當前經濟下行導致用工需求緩解之機,將外來流入的低端勞動力有序轉移出去的同時,也在全國范圍內及早爭取優質人力資源。對未來經濟轉型升級所需的人才,在住房保障、教育醫療、創業扶持等方面出臺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加快市民化進程。同時加大“機器換人”力度,加快自動化生產線更新改造,提高勞動者生產率。加快相應專業技術工人的引進和培養,推動“機器人”等自動化產業的培育壯大,搶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先機。
三是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上,要大膽制度創新,把握新經濟熱潮。在制度創新上要敢闖敢試,在國家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改革中,應提前布局、積極對接,爭取更多的“改革紅利”。圍繞“三張清單一張網”,堅定不移地推進簡政放權的改革實踐。在技術創新上,要大力推進“電商換市”。積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來拓展新空間,助推跨界經營。并借助互聯網經濟,發揮浙江制造業的“長尾效應”,滿足市場中零散的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破解以往過多依賴傳統市場、傳統商業模式及產業同構惡性競爭的問題。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