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圣章
云和縣率先探索扶貧改革試驗
肖圣章
近年來尤其是2013年7月以來,云和縣圍繞“搬遷扶貧體制創新”這一主題,按照“人口集聚、戶資分離、戶隨人走、城鄉一體”工作思路,啟動了異地搬遷安置方式創新、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等五個方面的扶貧改革。通過實踐與探索,進一步健全了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體制機制,有效地破除了城鄉二元“隔離墻”,讓更多的山區農民實現了“帶權進城、安心落戶”,過上了與城里居民無差別的生活。
探索多種異地搬遷安置方式,讓更多農民“進城來”。立足“小縣大城”發展戰略內生需要,以農村人口向縣城集中為重點,采用自建房、公寓和資金補助下山等方式,推進農民異地搬遷。2001年以來,累計投入12億元,先后建成了農民異地搬遷安置小區(點)48個,其中縣城農民安置小區5個;累計實現農民異地搬遷9473戶、33171人,其中搬遷至縣城的農戶達5778戶、20474人,近1/4的農民實現了進城居住生活。2013年,又結合縣城飲用水源保護,斥資一億元在全省率先啟動了霧溪鄉整鄉人口轉移工程。同時,利用搬遷后騰出的空間,實施農村建設用地復墾工程151個,新增耕地面積3642畝,為農民異地搬遷工程建設用地和資金配套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讓農村資源“活起來”。圍繞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和城鄉統籌的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啟動了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改造。同時,將原有的村土地流轉交易中心改造提升為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組建農村產權擔保機構,并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數字化,將農村各類產權信息全部納入數字化管理系統和產權流轉交易平臺,推動農村土地經營權、林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資產股權交易流轉和抵押融資,促進資產合理流動、優化組合和保值增值。截至目前,10個鄉鎮(街道)已基本完成股份經濟合作社改造,全縣已累計發放各類產權抵押貸款9380萬元,其中安溪鄉下武村根據村集體資產股權預期收益,獲得了村鎮銀行股權質押資金擔保授信500萬元,成為麗水率先以集體資產股權擔保獲得貸款授信的村。
啟動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試點,讓進城農民“安下來”。按照城鄉統一戶籍管理制度要求,取消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劃分,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出臺《云和縣異地搬遷進城人員落戶政策》,明確異地搬遷進城落戶人員在農村所享受的各項權益和待遇不因戶口轉換而改變。保留進城落戶農民經濟身份,仍為原戶籍所在村經濟合作社成員,并發放社員證,確保原有涉農權益得到保障;社會身份隨戶籍遷入所在社區,納入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賦予同等權利,分享同等利益,獲得同等待遇。同時,采取“可進可出”過渡性政策,消除進城落戶農民顧慮。截至目前,普光農民公寓和大坪農民安置小區已完成首批進城農民落戶,全縣4419名進城農民已實現縣城落戶,其中大坪異地搬遷安置小區698名進城農民首次實現了“戶隨人走、人戶一致、同步進城”。
開展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試點,讓農房價值“高起來”。圍繞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跨社(村)流轉試點,激發農村土地潛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為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在嚴守宅基地使用權流轉“一戶一宅”要求和流轉對象必須為農村村民前提下,放開縣城規劃區102平方公里之外的農村宅基地使用權跨社流轉限制。同時,簡化宅基地使用權跨社流轉審批程序,將農村宅基地分為地上有建筑物的有房宅基地和地上無建筑物的空閑宅基地兩類,分別采取村民自主和村集體統一有償收回后公開掛牌競標兩種方式,向農村村民跨社(村)流轉。截至目前,全縣68戶農村村民已通過跨社(村)流轉獲得宅基地使用權,其中11戶為空閑宅基地跨社(村)流轉。
推進社區管理服務方式創新,讓進城農民“融進來”。圍繞進城農民無差別地融入社區和城市,分別在普光、大坪兩個異地搬遷進城人員集聚小區成立社區,增強異地搬遷安置小區社區服務功能,助推異地搬遷進城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同時,根據異地搬遷進城人員就業服務需求,開展勞務訂單式培訓,提高搬遷農戶綜合素質和轉移就業能力。近幾年來,通過開展系列培訓,建立十大農村實用人才示范實訓基地,重點幫帶了148位科技示范戶、突出培訓了3226名各類種養大戶、成功引進了30余個農業新品種、推廣應用了6項高新技術、合作實施了4個省級農技推廣項目,成為全省農民培訓的典型。2013年,異地搬遷農民人均純收入達9704元,同比增長13.1%,比未轉移農民高出3.5個百分點。
作者單位:中共浙江省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