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做大做強傳統媒體的“獨家新聞”
□張 燕
(南陽晚報,河南 南陽 473000)
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導致傳統媒體空間被擠壓。如何在眾聲喧嘩中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是傳統媒體亟待破解的重大課題。
近些年來,傳統媒體遭遇前所未有的強烈沖擊:互聯網、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使人人可以輕松便捷、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傳統媒體的市場份額被一分再分。面對“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一方面應對嚴峻現實保持清醒認識,不能死守“老大”心態,放任“領土”被瓜分、被蠶食;另一方面,切不可妄自菲薄、自亂陣腳,要找準優勢,做大做強“獨家新聞”。
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飛速發展,我國網民數量急劇增長,據最新統計,至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近6億之眾,互聯網普及率更是高達40%。按照“媒體受眾規模占人口總數20%即可稱為大眾媒體”的國際通行說法,中國網絡媒體已進入“大眾傳媒時代”。
在這種背景下,比傳統媒體發聲更快的網絡等新興媒體,以沒有門檻、不用領導審批;沒有時間差、不必擔心時效性;沒有距離感,未見面就已是“老相識”等優勢,迅速成為“傳媒紅人”。而且在網絡上,“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有麥克風”,普通人和傳統媒體站在了同一平臺上,一時間,各種聲音充塞其間。同時,新興媒體也催生了大批所謂的“網絡明星”和“意見領袖”,他們在網上異常活躍,發出的動作、鬧出的動靜不可小覷。
表面上看,傳統媒體似乎走到了“窮途末路”。其實不然,透過紛紛擾擾的喧鬧,我們看到,“網絡新聞”由于自身的缺陷,決定了其真假莫辨,魚龍混雜,大多或是“生活的照搬”,或是“捕風捉影”,或是“臆想猜測”,甚至不乏“惡意誹謗”。而傳統媒體的優勢不言自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用新聞事實來說話,經得起推敲和評判,而這些,恰恰是新興媒體的先天不足。
誠然,僅僅憑借傳統的優勢,并不能與來勢洶洶的新興媒體相抗衡。傳統媒體須不時亮出王牌——“獨家新聞”,才能揚長避短,乘勢而上。在差異化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作為傳統媒體的亮點,獨家新聞無疑是新聞媒體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因為,獲得大量獨家新聞是獲得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是建立媒體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保持媒體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
不可否認,在信息共享的當下,我國新聞同質化現象俯拾皆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息批發”、“信息復制”等現象,不但傳遞給受眾太多的雷同信息,也嚴重破壞了傳播生態。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同一件事、同一個敘述者、同樣的素材提供,導致雷同的新聞出現在不同的報紙上,甚至連版面安排都相似。此即“千人一面”、“千人一聲”,極大地削弱了新聞的鮮活性、靈動性和戰斗力。
在這種情況下,做大做強“獨家新聞”不僅勢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我們知道,新聞有著與生俱來的時效性,狹義的“獨家新聞”,指率先刊發的、人無我有的,或眾人皆有我獨“秀”的新聞,往往以時間差制勝,并普遍具有轟動一時、社會反響強烈、影響深刻等特點,一經面市,立刻引起百姓熱議、部門重視、上級批示、事件跟蹤。
首先,要搶占“獨家”,必須切實提倡“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讓記者遍布方方面面,伸入各個角落,身子撲向廠礦、農村、社區、學校等基層,讓媒體觸角無孔不入,隨時、隨地捕捉新聞苗頭,既要善于發現,更要善于做大、做深、做強。要力克新聞視角雷同的通病,獨具匠心篩選“獨家新聞”。
其次,由于新興媒體迅猛發展,報紙等傳統媒體在報道時效性方面的絕對優勢日漸式微,因此,傳統媒體對“獨家新聞”的關注點,應從最初的時效性、獨占性轉向新聞報道內容的深刻性和獨特性。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獲得“獨家新聞”,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領主導地位,就需要精心策劃,挖掘比其他媒體更深入的“新聞背后的新聞”,以其他媒體沒有發現的獨特視角進行報道,或者在報道的寫作、編發上采取新穎的方式,突出個性,努力實現差異化,讓受眾更深切地感受和領悟事實。這樣,媒體也就具備了引領輿論、獨占鰲頭的優勢。
這就是近幾年來方興未艾的策劃性獨家報道。策劃性獨家報道要求我們一要提前介入。只有精心策劃,先人一步,才能一招先、招招先;二要精彩點評。對媒體來講,精準、深刻、老辣、獨到的評論,是媒體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最有力體現;三要巧妙包裝。文章再好,也要處理得好才能引起轟動,要在新聞延伸、標題制作、欄目設置、版面設計、插圖美化等方面下足功夫,以“巧”取勝;四要深度挖掘。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多問幾個為什么,“搜”出新聞背后的新聞,以人文情懷關注新聞;五要勤跑腿多思考。須知,好新聞、好線索等是等不來的,靠碰運氣也不一定靠得住,我們要帶著求異思維去挖掘、去策劃。
2012年9月16日至22日,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南陽隆重召開。圍繞農運會的召開,南陽各家媒體“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來報道這一建國以來全省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但是,擺在各家媒體面前的嚴峻現實是,如何才能獨辟蹊徑,出奇制勝?怎樣才能打造令人過目難忘的“獨家新聞”?
南陽晚報為此苦思良策,集思廣益,最終確定了“策劃性獨家報道”這一方案。并及早著手,精心策劃,在農運會開幕當天,推出《第七屆全國農民運動會金色特刊珍藏版》,以《盛世盛典》等專版,主推《奇麗南陽,為您完美綻放!》等獨家新聞、重頭稿件,并推出12個整版的“品牌展示”廣告。
這組獨具匠心的“金色特刊珍藏版”,不僅得到了社會各界及同仁的廣泛好評,傳為經典佳話,而且為南陽晚報一舉攬金數十萬元,完美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做強“獨家新聞”,媒體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媒體從業人員特別是記者,要勤勉敬業,快速反應,應對能力強,文字功底深,政治素養高,具備敏銳的新聞眼光。“獨家新聞”要捕捉,更要策劃,如果沒有高超的活動能力、獨到的眼光、深邃的思想、勤奮的精神,“獨家”無從談起。
現在,不少優秀記者都把策劃和采訪獨家報道當作新聞生涯的最高追求。為此,記者要能吃苦,肯下基層,敢啃硬骨頭,更要練就一雙“新聞眼”,善于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發現了沒有引起高度重視,或重視了采訪不到位、挖掘不深刻的線索。我們的記者不僅要發現,更要深挖、提煉、升華,正確引導輿論導向。
但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是,策劃性獨家報道應切記不要因搶時間、搶新聞、搶“眼球”,而造成新聞失實,弄虛作假,傷害他人。一定要遵循真實、準確的原則,注重客觀、公正、平衡、理性。
做大做強“獨家新聞”,單靠一個記者、幾個編輯肯定不行,需要領導重視,政策傾斜,提供方便,全體動員,密切配合。
如果一家媒體擁有獨特的資源,包括媒體的公信力資源、人脈資源等,多給記者創造施展才華的機會和舞臺,培養記者、編輯的深度報道能力,包括突破能力、社交能力、利用網絡的能力等,“獨家新聞”會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
2011年八一建軍節前,《南陽晚報》刊出一篇題為《一位老兵的無悔選擇》的文章,講述了89歲的退伍老兵王金山,幾十年隱功埋名、無私奉獻的事跡。文章見報后第3天,時任河南省省委書記盧展工作出向李文祥式的老英雄王金山學習的批示,南陽市市委書記李文慧也號召全市黨員干部開展向王金山學習的活動。南陽日報牽頭,組織成立了采訪、報道王金山小組,《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兩報聯動,開辦“本色金山,感動中原”欄目,南陽晚報總編輯親自帶隊,深入采訪,刊發一組有分量、有影響的系列報道——“深度李文祥式老英雄王金山”。
這組獨家系列報道,堪稱當年當地新聞界的一枚“深水炸彈”,其傳播之廣,影響之大,意義之深遠,可謂空前。
這組“獨家新聞”的采訪源于一次偶然,但其成功卻絕非偶然。當記者偶然從線索提供人口中得知,回鄉務農53年的退伍軍人王金山“血染軍功、無悔選擇、革命本色、崇高境界、無私情懷”的英雄事跡后,立刻想到,這位王金山,不正是南陽的李文祥嗎?于是在炎炎仲夏,驅車數十公里,來到臥龍區龍興鄉楊河村位于大山深處的王金山的家中采訪。省委書記、市委書記作出批示后,南陽日報、南陽晚報兩報聯動,迅速在古宛大地掀起了一場宣傳、學習英雄王金山的熱潮。接著,南陽本地、全省各地的新聞媒體紛紛跟進采訪,一系列具有強烈新聞沖擊力的“獨家新聞”,就這樣誕生了。
從上而下、部門聯動、齊心協作、形成合力……可持續性地不斷推出“獨家新聞”,正是傳統媒體突出重圍,突破被擠壓、圍搶、邊緣化的危險,堅守和鞏固主流優勢地位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