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國
認證變認錢 趕緊管一管
●毛建國
認證是由國家認可的認證機構證明一個組織的產品、服務、管理符合相關標準,然而,調查發現,在企業質量管理認證、玩具業產品認證、農產品有機認證三大領域,認證變“認錢”的“潛規則”盛行,弄虛作假走過場司空見慣,一些認證已淪為部分企業自我美化的“假面具”。
部分“認證”竟然成“認錢”,這一新聞刺激人神經的地方,主要有兩點:一是如此重要的認證,竟然也會弄虛作假。倘若人們據此選擇,豈不是深受其害?二是政府簡政放權的一個方向就是讓市場干市場的事,這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培育第三方組織,以確保市場的健康運行??稍谶@則新聞里,出事的“認證機構”恰恰就是第三方組織。從不少相關評論看,許多論者因此對認證機構乃至所有第三方組織的必要性、公信力都產生了懷疑。
上述一些認證機構的所作所為,證據確鑿,讓人憤怒。但從新聞中也可以看到,出這種事的機構只是一部分。我們在批判、譴責的同時,不能以偏概全,認為所有認證都有問題,更不能因為認證機構出了問題,就否定所有第三方組織,甚至希望以所謂糾編的名義,向第三方組織收權,再回到政府包辦一切的老路上去。
認證機構雖是第三方組織,行使的卻是部分政府乃至社會讓渡的權力。只要有權力,就可能存在尋租的沖動和空間。一旦失去有效的監管和制約,第三方組織同樣有可能濫權、腐敗。有業內人士透露,不少企業周邊水質根本不適合生產有機作物,有些農場甚至只準備兩個過濾桶,就算是水處理過了。只要“接待好”,認證機構就會“讓你過”。有關機構之所以這么大膽,是因為認證沒有受到強有力的外部監督,只靠自己監督自己、自己認證自己。這也再次提醒我們,政府放權不是放任不管,如何加強對認證機構以及更多第三方組織的監督,是深化改革對政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