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傳媒時評
農業要搶奪“農民人才”
□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當代中國農業面臨著一個兩難的選擇——只有減少,農民才能致富農民;但屢屢上演的“農民荒”,普遍存在的農民“兼業現象”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人才制約因素。因為新型農業終究離不開一大批年富力強的專業型、知識性農民。農業作為弱勢產業要想發展,就必須與第二三產業搶奪“農民人才”!農業究竟要靠什么來打贏這場人才搶奪戰呢?
9月初,借著到龍江縣采訪的機會,我與龍江縣超越現代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服務的四位“忠實”農民深入聊了聊。他們最年輕的32歲,最年長的48歲,目前經營著170畝到240畝不等的土地。龍江的農業主要是一季玉米,雖說品種單一,但從四家的情況看,每年種玉米的純收入也在8萬元到10萬元。除了最年輕的有6口人之外,其余三個家庭子女都已成家,兩三口人每年十萬元,日子過得比較滋潤。因此這幾個農民一心務農,并一門心思擴大生產規模,將生活的希望都寄托在農業與農業變革上。
據了解,他們所在的屯子,人居耕地在20畝左右,由于農業人口流失,有的屯子60多戶人家中只有30多戶在種地,最厲害的100多戶只剩下4戶種地,很多戶全家進城了。因此,大片的土地空置出來,為規?;洜I創造了條件。從他們身上我看到,這些還留在農村的30歲到50歲的男性壯勞力是土地規?;氖芤嬲?,也是農業集約化的操盤手。
這個群體之所以被農業吸引,年齡是最大的因素。他們的父輩們年輕力盛時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板結化的城鄉二元結構還沒有松動,根本沒有規?;目臻g;現在有了機遇,但體力和學習能力下降,注定不是農業的主力了。而現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從小生活在人口流動、城鄉互動的互聯網時代,城市文明的浸染使他們向往城市生活。即使經營農業能賺到錢,他們也不愿再過父輩的生活。因此,這些青壯年就歷史地成為了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但這個年齡段的農民也正是工業、服務業瞄準的人力富礦,農業用工荒側面反映的正是城市和二三產業的巨大吸附力。因此,要想穩定未來農業的基本隊伍,并為農業集約化、現代化準備有潛力的人才,還需我們對他們進行長遠的投資、持續的扶植。龍江的這四位農民加入了專業合作社,獲得了專業知識培養、技術輔導應用、農化統防統治、農機全程服務的支持,堅定了農業經營的信心。他們介紹,專業社將服務的種植大戶都送到吉林農大進行了四天專業系統的學習;在政府和專業社的多方幫扶下,他們總結推廣了適合當地的玉米高產栽培技術,像大壟雙行技術、地膜全覆蓋增溫抗旱技術、玉米螟防治技術等,使他們100畝的收益能趕上別人150畝的。
看著他們興高采烈的分享,聽著他們來年擴大規模的計劃,你會感到,他們中必將走出一大批未來的中國農場主,而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也就孕育在其中了。他們不正是農業部門、農資行業要重點關注、主動搶奪、牢牢抓住的“農民人才”隊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