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華
抗大教育方針在華中的應用和實踐
□周振華

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創(chuàng)辦的培養(yǎng)干部的軍事學校,也是延安時期我們黨創(chuàng)辦的最有影響的學校。毛澤東把抗大的教育方針概括為: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抗大先后培養(yǎng)了10多萬名德才兼?zhèn)涞能娬刹浚瑸閵Z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新四軍依照抗大總校的辦學模式,在華中創(chuàng)辦的6所抗大分校,始終貫徹執(zhí)行抗大的辦學教育方針,并結合華中的具體實際,為新四軍的發(fā)展和華中根據(jù)地的建設,乃至新中國成立后各行各業(yè)的建設,輸送了大量的干部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注意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開設中國革命運動史、政治經濟學等馬列主義基礎理論課,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著力培養(yǎng)學員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信念,使他們成為軍政兼優(yōu)的抗日骨干。
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在華中抗大工作會議上所作的《對抗大工作的建議》的講話中指出:“抗大性質從政治上說是黨領導的學校,鍛煉黨性整頓黨風為其基本任務;在華中抗大分校,政治教育包括鍛煉黨性、整頓三風的思想教育;國內外形勢和任務的時事教育;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根據(jù)地建設的政策教育;馬列主義基礎知識和政治常識的理論教育以及黨的建設、政治工作、群眾工作等黨的工作教育幾個方面。政治課的教材,一部分是中央領導同志的著作和抗大總分校的講義,有《社會發(fā)展史》、《中國革命問題》、《黨的建設》、《政治工作》、《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國際問題》、《民運工作》、《敵軍工作》等,還有的是自編的教材。薛暮橋編寫的《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基本問題》不僅被新四軍抗大分校采用,而且還在香港等地出版,其中《政治經濟學》在新中國成立前,一度成為高中的教科書,影響很大。這些課程幫助學員們了解了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進而樹立或鞏固了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幫助學員們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現(xiàn)狀,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任務、動力、對象和特點,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和歷史經驗,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任務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等,幫助學員們樹立中國抗日戰(zhàn)爭必勝的信心。
在華中抗大各個分校中,隊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基本單位,每個隊都建立了黨支部,隊里除了隊長、指導員,有些隊里還配備了專門負責黨的工作和思想工作的副指導員或專職支部書記。排里將能力較強的黨員指定為政治戰(zhàn)士,職責是通過自身的模范作用帶動群眾,了解群眾思想,隨時進行日常的思想教育和鼓動工作。正是由于面向廣大學員進行扎實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學員們的思想素質得到明顯的提高,尤其是剛參軍的知識青年,更是經歷了一次終身難忘的革命啟蒙教育,確立了共產主義理想,加強了組織紀律性,在革命熔爐中百煉成鋼。
二、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我黨我軍的傳統(tǒng)作風,也是華中抗大得以“越抗越大”的主要法寶。在復雜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在艱苦的物質條件下,華中各所抗大分校的廣大教職學員在困難面前沒有退縮,自力更生,艱苦樸素,以苦為樂,艱苦的環(huán)境成為磨礪鋼鐵意志的課堂。
華中地區(qū)的環(huán)境極其復雜,在戰(zhàn)爭條件下辦學環(huán)境極為艱苦。以蘇北為例,校舍除借住一部分民房外,主要是住在寺廟、停課的學校和其他公共房舍,鋪上稻草、麥秸、玉米秸,打成通鋪。冬天,門上掛個草簾,稻草鋪厚些,大家擠一擠;夏天,一個班、一個排睡在大通鋪,既悶熱,又有蚊蟲咬。飲食,以雜糧為主,吃山芋干,用高粱、黑豆摻些大米做飯。每年冬季,補充棉衣幾乎全靠自力更生。學習生活艱苦緊張,為了適應戰(zhàn)爭需要,除了政治文化學習,還有軍事訓練,隊列操練、射擊、刺殺、擒拿、翻越障礙等基礎課都要學。五分校在鹽城時,每周還有半天的大會操,第一個課目是跑步。每個學員全副武裝,背步槍,子彈帶、手榴彈和背包,有時還加上3斤重的米袋,負重超過20斤,要在操場上跑步20至30分鐘,對于參軍不久的知識青年來說,是一場意志和體力的考驗。日偽“掃蕩”期間,學校時常隨軍轉移,沒有校舍,掛上黑板,就是課堂,背包當板凳,膝頭當課桌。盡管物質生活艱苦,軍事訓練緊張,學員們的政治熱情卻很高昂。歌詠活動相當普及,每每有活動機會,各隊彼此拉歌,氣氛特別活躍,《抗大校歌》、《八路軍軍歌》、《新四軍軍歌》、《我們是戰(zhàn)無不勝的鐵軍》、《我們站在父子嶺上》、《黃橋燒餅歌》等歌曲經常被抗大師生們高唱。這也成為學員們了解我軍光榮歷史和重溫優(yōu)良傳統(tǒng)的一種形式,不僅激勵了士氣,也培育了革命情操。
毛澤東說:“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fā)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沒有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也就不能執(zhí)行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抗大的革命熔爐里,學員們發(fā)揚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以苦為樂,艱苦的環(huán)境成為磨礪鋼鐵意志的課堂。
三、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在華中抗大各個分校的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運用和發(fā)展,結合華中實際,“理論與實際一致,所學與所用一致、教育與作戰(zhàn)聯(lián)系”成為華中新四軍抗大各分校的教學原則。新四軍抗大各分校為新四軍部隊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的抗日軍政干部。
正確貫徹抗大的教育方針的關鍵,在于真正做到理論與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l942年,陳毅在華中抗大工作會議上的《對抗大工作的建議》報告中指出:“理論與實際一致,所學與所用一致(做什么學什么)、教育與作戰(zhàn)聯(lián)系,這是我們軍隊教育上學習上應該采用的三大原則。”華中戰(zhàn)事頻繁,決定了華中抗大各所分校學制很短。學員面廣而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內容需要軍政并舉,注重應用;教育方法上采取多種形式,強調因材施教等等。在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上,總的要求是有重點,少而精,根據(jù)不同的對象分別確定不同的具體要求。比如新四軍教導總隊和5分校以及后來的總分校,都是以軍事隊和政治隊居多,其他各隊大致可以歸入這兩種性質的隊。軍事隊以軍事教育課程為主,軍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比重為7∶3;政治隊以政治教育課程為主,軍事教育和政治教育為3∶7。上干隊(即上級干部隊)的情況不同一些,除了總分校的上干隊分別編成軍事隊和政治隊外,教導總隊和抗大5分校的上干隊大體是軍政并重。教育比重分配按每周5天半計算,周一到周五上課。部分學員文化水平低,需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補習文化。學習的教材除了領導講話、抗大總校的講義,許多都是自編的,極具針對性和可實踐性。比如軍事教育,以學習毛澤東同志的軍事著作和戰(zhàn)術課為重點。而在戰(zhàn)術課中,又以進攻戰(zhàn)、游擊戰(zhàn)、近戰(zhàn)、夜戰(zhàn)為重點,各門課程是講授、演習和日常的操練結合進行的。對于在教學當中的好方法,及時地總結并推廣,提倡啟發(fā)的、研究的、實驗的教育方法,反對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教育方法。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每開一門課,要實行教員備課制,講課時實行課堂討論和問答制度,課后實行輔導制度,還有一些學員們自己組織的形式多樣的、生動活潑的學習方法相補充。
毛澤東曾說過:一個軍事學校,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guī)定教育方針。新四軍各抗大分校及教導總隊的師資力量極為雄厚。教員不少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還有一些文化界的著名的知識分子,他們當中有馮定、薛暮橋、夏征農、陶白、羅瓊、錢俊瑞等等。新四軍軍首長和軍政治部的領導也親自給學員們授課。
從1940年3月到1945年4月,新四軍抗大第4分校、第5分校(及1942年以抗大5分校主要部分為基礎在蘇北成立的抗大華中總分校和歸新四軍第三師建制的5分校)、第8分校、第10分校(1942年2月,新四軍第5師在豫鄂邊區(qū)成立)、第9分校、第10分校(1945年4月,新四軍第7師在皖中地區(qū)成立),共6所分校先后成立,再加之皖南時期的新四軍教導總隊,它們對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抗大教育方針進行了成功的應用和實踐,為新四軍和華中各抗日民主根據(jù)地培養(yǎng)訓練2.8萬革命干部,增強了部隊的戰(zhàn)斗能力,保障了根據(jù)地的建設與發(fā)展。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