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雨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510006)
分階段改建的城中村自建相鄰住宅舒適性設計研究
王祥雨
(廣州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廣州510006)
作者認為城中村改造不能一次性拆建,而是應該分階段進行,設法使城中村自建相鄰住宅建筑在不同建設階段都達到舒適性要求。文章結合現狀分析,提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
城市化;城中村;分階段;舒適性;自建住宅
1.1 城中村成因及其需要分階段改造并應保證改造過程性舒適的原因
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時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鑒于各種原因,大多數外來人口只能靠租賃廉價的城中村解決住宿問題。而需求的旺盛又導致了城中村建筑密度過大(有的高達70%~90%),布局混亂,出現一系列問題,如建筑間距不夠,火災事故頻發;“貼面樓”、“握手樓”層出不窮;通風采光系數不達標,居住者感到沉悶壓抑;建筑設計粗糙,不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建筑設計漠視建筑的保溫隔熱防風防雨等物理特性,增加了居住者的不舒適感。擁擠、混亂嘈雜的物質空間環境,雜亂的居住社會屬性,進一步增加了住戶的身心不舒適感。
由于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城中村建筑進行一次性拆建很困難,更重要的是城中村新建住宅沒有設計標準和導引,導致新建住宅依舊是不舒適的住宅。所以在自建住宅分階段建設的過程中應使每一個建筑和其周圍建筑都能達到舒適性的要求,從而使城中村在改造過程中達到自適應、自組織,使其成為一個過程性改造。這樣不僅可以緩解城村矛盾,還能節約能源,并且保證原有村莊肌理和歷史文化的延續。
1.2 研究現狀
在眾多文獻中,大部分注重于從社會學角度改造或“終結”城中村,如李培林[1]的《巨變——村落的終結》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建立了具有普遍解釋力的村落終結類型,解釋了村落的終結要伴隨產權的重新界定和社會關系網絡的重組。閻小培等[2]認為應構建“政府-村民-開發商”的利益均衡機制以改造其物質環境尋求城鄉溝通信息化和補償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城中村空間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樣化模式改造城中村。藍宇蘊[3-4]從城鄉二元體制、村莊社會性與利益性的共同體的內聚、非正式經濟的獨特地位以及對村莊歷史的認同角度對城中村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認為“樹立綜合性與漸進式的改造理念,建構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良性互動機制,是成功改造的基本。”郭謙等[5]也提到“在原有區位上由村民或村集體改造自身”的自主性模式,但沒有強調過程性和舒適性的重要性。
也有人從城中村與城市的關系以及城中村區域空間的演化過程的角度入手,如張京祥[6]認為,“要‘消滅’城中村,最關鍵的是將其融入到城市一元化的規制環境中來,逐步實現‘二元規制’環境向‘一元化規制’環境的變遷”。但是沒有提到如何改進目前城中村的居住條件。魏成等[7]從改革開放后珠江三角洲外向型鄉村工業化入手,探討其對區域空間的影響,特別是鄉村工業化與都市擴張對城中村的影響,并探討其與城中村建設的關系,從而搭建一個對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區高密集城中村形成的大致分析框架。但沒有從城中村自身的改造策略角度,使城中村積極主動融入城市,改善城市面貌,促進城鎮化發展這一方面展開談論。
綜上所述,根據目前城中村現狀,大多數學者著重于社會學角度對城中村進行研究,而沒有從時間的演化推進和社會變革的角度,分析城中村與城市的關系,沒能提出一些保障居住舒適性的措施。而事實上城中村住宅在分階段改造的過程中,自建相鄰住宅能不能夠達到彼此融合共生、居住舒適,對目前生活在其中的人群來說,非常重要。
2.1 需要分階段改建的城中村類型
城中村自身有很多不同類型,本文主要研究位于城鄉結合部,擁有極少量耕地或空地,居住環境亟需改善的城中村。
2.2 空間特征、人文情態現狀
由于不在城市統一規劃建設管理的范疇之內,這類城中村中自建相鄰住宅很大程度上是不舒適的,部分村民亂搭亂建形成大量違章、違法建筑,導致空間布局雜亂,建筑超高、超面積,建筑高度集中;村內道路狹窄,道路等級低,主要交通為寬2~3m的車道,許多地方沒有專門的道路,多以房屋間距作為步道,無法達到消防要求,火災隱患極大。綠化分布不均衡,缺乏管理;公共活動空間缺乏。這些特點不僅制約了建筑環境的改善,破壞了村莊整體景觀效果,而且嚴重影響了居住者的舒適感。
同時,利益的驅動使村民對自留宅基地寸土必爭,以爭得更多建筑面積來獲取經濟利益。從而造成了建筑密度無限加大,村莊環境臟亂嘈雜,食品環境衛生難以保證,更加劇了居住的不舒適感。
基于以上介紹,作者提出城中村自建相鄰住宅的分階段改造,營建舒適性居住的目標理念和策略,使城中村在多年之后,建筑群達到與村莊、甚至與城市的相互依存,和諧共生。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改造過程中,基于政府的制度保障和約束,使城中村建筑逐步達到自適應的舒適性標準。假如這個過程需要10~20年,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保證其舒適性。
3.1 規劃先行,分階段按步驟隨時間逐步推進城中村改造
首先將現狀的建筑進行評估,根據建筑質量及對環境交通的綜合影響,政府需要做出村莊層級的規劃設計,隨著時間的推移,房主有能力對自己的房屋進行改造的時候,根據所指定的一系列建筑規范,在政策規定權限內,建造房產權屬的自建房,同時也為社區進一步的環境改善提供條件。如此的循環改造重建,便延續了原有歷史街巷肌理和當地建筑文化特征,使新舊建筑巧妙地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且避免了徹底改造帶來的千篇一律和對場所空間的破壞,也不會對改造村民、政府和村委會單位造成很大的經濟壓力。
3.2 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建設生態舒適的居住空間
建筑應合理利用地貌,利用現場地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地采用靈活的群體布置形式。對本地的生態環境進行充分的保護性利用,減少環境中個人的生態印跡。同時,更需要尊重自然的人文社會屬性,保護提升原有的人文生態系統。把新技術、新觀念與傳統居住生活需要相結合,經歷一個自適應、自組織過程,漸進式地建設生態型居住空間環境,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3.3 吸取傳統建筑文化精髓,采用被動式節能設計
傳統建筑的居住舒適性不言而喻。對它的利用與傳承,不會僅僅是傳統建筑符號在新建筑的應用,更是傳統建筑文化精髓在新建筑形式和功能上的應用;也不僅僅是舊瓶裝新酒,更是用舊瓶的優勢功能和形式美在新建筑上的應用。用簡單成熟的技術和較低的造價,而不是高新科技、高造價來實現節能以提高建筑的舒適性。如傳統建筑中的底層架空、通風中庭、通風廊等組織通風的巧妙設計,建筑互相遮陽的群體布置,傳統建筑工藝的利用,以及傳統建筑材料的制作和選擇等,這些手段和方法都能達到被動式節能的目的,從而弘揚低碳設計的時代理念,跳出節能建筑不節能的怪圈,以改善居住的舒適度。
3.4 應用與推廣新型節能材料和施工工藝,延長舒適性居住周期
由于村民的節能環保意識較差,不知道節能是需要假以時日才能回收成本并能節約開支的一種方法,加之這些材料工藝相對傳統材料市場價格稍貴,目前很多城中村建筑基本上沒有應用節能材料,所以,需要利用已在大規模建筑中廣泛應用并卓有成效的節能環保材料和工藝,以推動城中村分階段改造的建筑的設計、施工一次性成型,提高建筑的壽命周期的同時,提高建筑舒適性,而不必重新拆建。
所以,目前的城中村改造要盡早制定因村制宜的村莊發展規劃、方向,制定出因地制宜的村莊規劃建筑土地權屬,以及交通網絡,盡早將這些條件準備好,做到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要求配套、高效能管理,使城中村在分階段改造過程中,永久性地保證居民舒適的生活環境。從而在如今城中村大拆大建潮流下,使改造不會因散漫無序造成更多能源浪費和居住的不適感。
4.1 明確政府與村莊的權限與義務
政府有義務使規劃編制在先,從城市建設角度進行規劃管理的技術規范制定和相應的政策指引,使改造工作有章法有秩序地進行,使其在改造過程中作為強制性條文出現,從而使改造后的城中村具有歷史價值和現代都市建筑的意義。政府有義務對城中村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維護和修繕,保證整體的可運行性,以及安全保障。
村民有在產權土地上要不要重建、什么時候建、內部空間怎么建設的自由權利:即一方面保證分階段建設,一方面政府通過控制建筑立面、建筑密度,城市街道風格,提供內部空間組織方案的借鑒,使新建住宅因家庭結構、宅基地面積與形態、個人愛好等而定,從而形成“一家一策”的建筑內部空間結構形式,回歸村莊——多元和諧的人文社會自然生態。
4.2 建設標準的制定
對于新建住宅,需要限定其建設高度和層高,只有空間合理,才是建筑宜居的基本要求。同時,對建筑出挑、建筑屋檐、陽臺對城市空間的利用方面都應做出限定,而不是簡單套用城市住宅建筑標準。同時,政府應該保障節能型材料及施工工藝應用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建設節能型舒適性住宅,并提供相應的經濟支撐。也可以提供舒適性住宅設計的戶型建筑設計參考,而不是隨意私搭亂建。
對于建筑群來說,建筑密度的控制刻不容緩,這就首先要求重新劃分界定土地權限,針對每一個村莊,制定出不同的經濟技術標準,同時嚴格控制土地類型,嚴禁挪用占用,并制定相應的階段性檢查監督標準與機制。
4.3 交通網絡的重組與歷史肌理記憶的留存
交通作為村莊規劃的骨架,一方面需要打破現有的地緣、血緣結構和生產、生活方式,讓居民融入社會大生產,一方面需要對村莊的歷史肌理和記憶進行保護和留存。否則,改造了城中村雜亂的建筑,但落后的社會形態、生活方式則依然如故,所以,從城中村物質性改造的角度看,對交通網絡的重組和建筑產權的重新劃分有利于其文化交流和社會結構的重組和與城市的融合。同樣,針對不同的村莊,不同的地域,政府需要制定不同的標準政策,以使城中村在保證獨立個性化的同時,積極主動融入城市化建設的社會群體中。
5.1 分階段改造的措施
基于上述改造策略和標準,城中村的改造需做到漸進式的過程性改造,城中村建筑群體應實現漸進式更新,建筑單體產權人應該被允許與鄰居自由組合形成自身建筑形式,通過自然衰老的方式,群體建筑在上述標準與規劃框架下,在舊建筑中插入新建筑,完成循環更新的過程,實現城中村在自然狀態下分階段改造的目的——新建筑延續舊建筑的體量、形態、肌理,并在新材料新能源的利用上做出改造,體現現代感并適應現代生活,增加居住的舒適性。
從城市改造的角度看,這種改造不僅不浪費材料和資源,而且對城中村的良性發展起到優勢互補作用:從居住者對建筑舒適性要求的角度看,小面積小戶型下也能做到功能齊備,空間寬敞,生活方便。更是一種有機更新的城市策略。在保證城中村改造有機更新的前提下,保證居民的社會性、村莊肌理的獨特性、使用者的舒適性。無論是對于此建筑的業主還是租戶,不再是一種將就的居住狀態,而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
5.2 改造過程中住宅舒適性設計的措施
根據以上所提到的要求和標準,城中村建筑在分階段建設過程中如何達到舒適性要求,是城市規劃師和建筑設計師需要關注的問題。而舒適性是一種人體主觀感受,研究者通過ET、HIS、PMV-PPD等標準和指標來評價,用軟件來模擬建筑設計的方案是否能夠達到舒適性要求,如phonics、Doe-2、eQdest、E-cotect等。本文試圖設計一種模型,并通過Ecotect模擬來驗證這種模型的可行性,用以介紹舒適性改造的思路和方法,供建筑改造者參考。
模型提供的是通過相鄰住宅相同戶型的鏡像拼接(圖1),通過建筑自遮陽和內部空間設計,達到舒適性的綜合改造。

圖1 模型平面示意
通風方面,水平面上一方面通過樓梯和內庭院的通風組織單體建筑的通風,另一方面通過兩個單體建筑組合形成單元體后組織穿堂風:建筑中庭和北側的冷巷,將空氣降溫,房間北側的溫度較低,而兩側的廳、廚衛和臥室作為高溫地帶,夏季的熱壓通風將會起作用,從而讓建筑內部的空氣與街道風產生壓力差,又讓建筑中廳的空氣與廳室的空氣產生壓力差,從而使整個空間的空氣活動起來。垂直界面上,中庭和樓梯間,入口的架空空間——窄巷,都是空氣流動的重要路線,建筑頂層的空氣通過太陽加熱變得稀薄,底層的空氣與頂層熱空氣進行交換,進一步增加了形成風的可能性。
采光方面,通過中庭空間的營造,可以增加天空漫反射光的面積;在空間上,漫反射光恰好形成“灰空間”的空間感,能夠增加交往的機會。
遮陽方面,被動式采光遮陽——導光板的應用值得關注,在建筑采光窗之間裝設水平遮陽設施,其功用除了可直接阻擋太陽的直射光與熱外,更可間接利用光棚將太陽光反射至天花板,再經天花板將自然光導入室內較深處。模型中南側陽臺的陽臺門和衛生間窗處,即采用導光板的設計,增大了臥室的光照度,也降低了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
另外,還可以將新的采光技術與傳統的采光方式相結合,如廣州西關大屋傳統樓板天窗設計等,不但能提高房間內部的照度值和整個房間的照度均勻度,而且可以減少眩光和視覺上的不舒適感,從而人為地創造均勻適度的照明和夏季盡量少的得到太陽熱輻射(圖2)。

圖2 Ecotect軟件對模型建筑舒適度的分析
城中村建筑可以分階段改建。在一系列策略和規范的調控下,經過自調整和自適應,城中村可以實現城市與村莊各自功能與文化的整合,實現一種內部和諧,讓低收入人群在城市中居有其所,并且居住舒適。
注:本文圖片均為作者自繪。
[1]李培林.巨變:村落的終結——都市里的村莊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2(1):168-179、209.
[2]閻小培,魏立華,周銳波.快速城市化地區城鄉關系協調研究——以廣州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城市規劃,2004(3): 30-38.
[3]藍宇蘊.城中村:村落終結的最后一環[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1(6):100-105.
[4]藍宇蘊.城中村生成與屬性、改制與改造邏輯[J].人民論壇,2011(24):23-26.
[5]郭謙,吳昊潼.廣州城中村改造的問題和改造可行性模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6):182-186.
[6]張京祥.二元規制環境中城中村發展及其意義的分析[J].城市規劃,2007(1):63-67.
[7]魏成,賴壽華.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地區高密集城中村的形成—一個分析框架[J].現代都市研究,2007(6):25-32.
[8]龔兆先.利用城中村自然優勢完善城市生態景觀體系[J].城市問題,2004(2):35-38.
責任編輯:孫蘇
Study on Comfortability Design of Adjacent Self-built Residence in Urban Villages Renovated by Stag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renovation of urban village should not be carried out by stages not one-time practice in an attempt to meet the comfortability requirement at each construction stage.Combined with analysis on current status,a detailed solution is presented.
urbanization;urban village;by stages;comfortability;self-built residence
TU98
A
1671-9107(2014)01-0036-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4.01.036
2013-03-23
王祥雨(1987-),女,河南新鄉人,碩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城市建筑和節能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