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趙華英,鄭賀鳴
(1、九江市中心血站,江西九江332000;2、漳浦康寧醫院,福建漳浦363200;3、德安仁愛精神病醫院,江西德安330400)
·檢驗與臨床·
捐獻血小板后獻血者血細胞計數的變化
徐春1,趙華英2,鄭賀鳴3
(1、九江市中心血站,江西九江332000;2、漳浦康寧醫院,福建漳浦363200;3、德安仁愛精神病醫院,江西德安330400)
目的對比分析捐獻單劑量及雙劑量單采血小板對獻血者血液指標的影響,探索其安全可行的間隔期。方法將捐獻單劑量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50例定為第1組,捐獻雙劑量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50例定為第2組,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獻血者不同階段的血液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二組獻血者在采集后30min,血小板計數較采集前明顯下降(P<0.05);在采集后14d,第1組獻血者血小板的計數已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第2組獻血者血小板計數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P<0.05);在采集后28d,血小板的計數已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P>0.05)。二組獻血者RBC、HGB、HCT、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時段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捐獻單劑量血小板的間隔期至少應為14d,而捐獻雙劑量血小板間隔期至少應為28d。
捐獻;雙劑量;單采血小板;血細胞計數
DOI∶10.3969/j.issn.1674-1129.2014.06.051
隨著血液需求的不斷遞增,血站的供血壓力與日劇增,保留現有獻血者與發展壯大獻血隊伍同等重要[1]。單采血小板[2]是獻血者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先進的微電腦控制,采集一個治療量(≥2.5× 1011,一個單采單位)的血小板,懸浮在0.2L血漿中,而紅細胞等其他成分在循環采集的過程中還輸給獻血者的方法,不會對獻血者造成任何損害。單采血小板是一種重要的血液成分制品,常用于血小板減少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隨著人們對單采血小板制品的認識,其臨床應用越來越大,成為現代成分輸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捐獻血小板機采環境和采集方式的限制,目前捐獻單采血小板的獻血者多為相對固定的獻血者。故分析捐獻單劑量及雙劑量單采血小板對獻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時段的血細胞計數,探索捐獻單劑量和雙劑量單采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間隔期十分重要。
1.1 一般資料本文收集自2012年以來的共100名較為固定的單采血小板獻血者,其中男性68人(年齡18~52歲),女性32人(21~48歲);累積捐獻血小板5次以上的42人(捐獻單劑量20人,雙劑量22人),10次以上的30人(捐獻單劑量15人,雙劑量15人),15次以上的21人(捐獻單劑量10人,雙劑量11人),20次以上的7人(捐獻單劑量5人,雙劑量2人)。獻血者采集前均符合國家規定的獻血健康檢查標準[3,4]。
1.2 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計數為150×109/L~200× 109/L捐獻單劑量血小板(2.5×1011個)的獻血者50例定為第1組,把血小板計數為200×109/L~300× 109/L捐獻雙劑量血小板(5.0×1011個)的獻血者50例定為第2組,使用Trima血細胞分離機在2.5版本操作軟件的支持下進行采集。
1.3 統計分析采用SPSS統計軟件系統[5]對獻血者采集前、后不同階段的血液指標用t檢驗進行統計學分析[6-8],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組獻血者在采集后30min血小板計數較采集前明顯下降,外周血小板計數為100×109/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采集后14d:第1組獻血者血小板的計數已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與采集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第2組獻血者血小板計數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與采集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采集后28d,血小板的計數已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與采集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二組獻血者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積(HCT)、白細胞計數(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時段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人體血小板正常值在100~300×109/L,為了保證獻血者的健康和單采血小板制品的質量,要求獻血者采前外周血小板計數≥150×109/L。二組獻血者在采集后30min外周血小板計數為100×109/L屬正常范圍,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比積(HCT)、白細胞計數(WBC)在采集前后的不同時段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其捐獻是安全的。獻血者單采前血小板計數170×109/L,捐獻單劑量血小板14d后血小板的計數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9],故其間隔期應為14d;捐獻雙劑量血小板的獻血者需28d后血小板的計數才能恢復到采集前的水平[10],故其間隔期應為28d,且雙劑量血小板捐獻者采前血小板計數必須≥230×109/L。
表1 第1組獻血者單采前、后、14d、28d外周血象變化(±s)

表1 第1組獻血者單采前、后、14d、28d外周血象變化(±s)
注:與采血前比較,*P<0.05。
時間R B C × 1 012/ L H b ( g / L ) H C T ( % ) W B C ( × 1 09/ L ) P L T ( × 1 09/ L )采血前采血后3 0 m i n采血后1 4 d采血后2 8 d 4 . 6 5 ± 0 . 3 5 4 . 4 5 ± 0 . 3 0 4 . 5 7 ± 0 . 3 8 4 . 7 0 ± 0 . 2 9 1 3 5 ± 1 3 1 3 0 ± 1 2 1 3 5 ± 1 4 1 3 6 ± 1 5 3 8 . 5 ± 2 . 0 3 7 . 6 ± 2 . 1 3 8 . 9 ± 1 . 6 3 9 . 8 ± 1 . 9 6 . 0 ± 0 . 5 5 . 9 ± 0 . 4 6 . 0 ± 0 . 3 6 . 1 ± 0 . 6 1 9 8 ± 3 5 1 3 6 ± 3 0*1 9 5 ± 3 1 2 0 2 ± 3 3
表2 第2組獻血者單采前、后、14d、28d外周血象變化±s)

表2 第2組獻血者單采前、后、14d、28d外周血象變化±s)
注:與采血前比較,*P<0.05。
時間R B C × ( 1 012/ L ) H b ( g / L ) H C T ( % ) W B C ( × 1 09/ L ) P L T ( × 1 09/ L )采血前采血后3 0 m i n采血后1 4 d采血后2 8 d 4 . 6 3 ± 0 . 4 5 4 . 6 0 ± 0 . 4 6 4 . 6 3 ± 0 . 4 2 4 . 6 8 ± 0 . 4 7 1 3 6 ± 1 3 1 3 4 ± 1 2 1 3 7 ± 1 1 1 3 6 ± 1 3 3 9 . 5 ± 1 . 9 3 8 . 6 ± 2 . 1 3 9 . 9 ± 1 . 6 4 0 . 3 ± 2 . 0 7 . 5 ± 1 . 5 7 . 0 ± 1 . 4 7 . 8 ± 1 . 8 7 . 9 ± 1 . 9 2 9 7 ± 3 5 1 2 5 ± 3 3*2 1 2 ± 3 1*3 0 1 ± 4 0
[1]曾婀娜,李錫蘭.對血液篩查單試劑陽性獻血者保留獻血資格的探討[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86-387.
[2]仇銘華,劉言訓,馬衍輝,等.機采血小板獻血者綜合篩選指標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05,18(4)∶305-307.
[3]楊天楹,楊成民,田兆嵩.臨床輸血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3,164-172.
[4]高東英,劉江,戴蘇娜,等.GB18467-2011.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S]. 2006.
[5]王彤.醫學統計學與SPSS軟件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8.
[6]仇銘華,楊一軍,李雪晶.獻血者外周血小板體積指標對機采血小板質量的影響[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3,26(1)∶102-104.
[7]金宗驤,劉軍,楊振江,等.反復單采血小板對獻血者健康的影響[J].天津醫藥,1998,26(7)∶403-405.
[8]徐祥蓮,王麗,徐晶,等.2008年至2011年南昌市地區捐獻機采血小板情況分析[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2,30(6)∶615-616.
[9]龐明華.100例機采血小板采集前后計數[J].臨床輸血與檢驗, 2004,4(2)∶123-123.
[10]劉軍,陸寬正,劉靜,等.機采血小板后獻血者血小板恢復情況探討[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4,6(3)∶169-171.
R446.11+1,R193.3
A
1674-1129(2014)06-0773-02
2014-11-09;
2014-11-18)
趙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