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澍 孫志明
吳永全為49位烈士『安家』
□張澍 孫志明
江蘇省宜興市張渚鎮南門村黨總支書記吳永全,心系國防建設,嘔心瀝血為49位烈士修建了全國首個村級烈士陵園。
南門村地處當年新四軍16旅開辟的太華山區抗日根據地的地域內。吳永全從小就聽到了新四軍當年抗擊日軍的許多故事。他1989年參軍入伍后,對人民軍隊的感情更加深厚。退伍返鄉后,他于2003年2月任南門村黨總支書記。11年來,他不負眾望,帶領村民把一個原先一窮二白的窮山村,變成一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村,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2.5萬元。
吳永全在部隊的時間雖然只有3年,但他在軍中入黨,曾是軍人的那份榮耀讓他時刻關注著與國防建設有關的事情。每當村里有新兵入伍,他都要送上自己親筆寫上贈言的筆記本予以鼓勵;每遇有村上老兵退伍,他更是關懷備至,不僅敲鑼打鼓迎接,而且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安排好退伍軍人的工作,使他們無后顧之憂。無錫軍分區司令員吳建齊在南門村聽取工作匯報后,感慨地說:“吳永全作出這些成績,真不愧是部隊這所大熔爐、大學校里鍛煉出來的人?。 ?/p>

退伍老兵吳永全(左一)向前來祭拜戰友的革命前輩介紹陵園建設情況
2001年春天,吳永全任南門村的村委會副主任。那時南門村里徐文海、余仁傅兩位烈士的墳墓湮沒在馬路邊的荒草叢中,川流不息的來往車輛使烈士的英靈得不到安寧。烈士的親屬早就想找塊土地遷墳,但一直沒能如愿。吳永全了解這個情況后,心中一直牽掛著這件事,多次向村鎮兩級領導匯報,但由于土地、資金等具體問題不能落實而未成。2003年2月他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后,有一天從張渚到丁蜀鎮辦事途經茗嶺村,發現史春林烈士的墓處在水溝邊,烈士的親屬去掃墓連祭拜磕頭的地方都沒有。吳永全心想:烈士們當年參軍抗日和日軍作戰流血犧牲,竟落到這般田地,不僅烈士親屬心中不快,也會令現役軍人寒心,這對國防建設無疑是個傷害。于是,他利用空閑時間尋找散落在全鎮的烈士墓,發現很多烈士墓長年無人整修而處在荒郊枯草亂石中。他堅定了一個信念:“一定要為烈士們建個安定的‘家’,哪怕有天大的困難!”
南門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經過民意調查和座談,廣泛聽取和吸納群眾建議結合新農村建設項目,以弘揚紅色文化為主題,制訂出可以集中遷葬全鎮49位烈士、占地35畝的烈士陵園建設方案。2009年初,陵園正式開工后,村黨總支和村委會的幾位負責人夜以繼日地忙碌著,處理各種難題。他們從小就生長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受到革命先烈那種寧死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戴應根誓死保護抗日志士”、“唐根寶怒叉日寇”、“劉德成帶路除惡霸”、“劉其貴帶頭運軍糧”、“凌愛大血染茶亭村”、“楊玉青為送槍受酷刑”、“薛根娣悉心救護傷病員”……一樁樁散發著當地鄉土味的革命斗爭故事情節,早已在心靈中生根發芽,萌生出對革命烈士無限崇敬之情。特別是講到“奇襲龍池山”這則故事,他們的情感更加激動。新四軍蘇浙軍區一縱隊獨立二支隊一營一連和二連,1945年2月19日深夜,突然包圍了龍池山白果樹日軍據點,經一小時激戰,全殲日軍30多名,二連楊雙根班長不幸在這一次戰斗中壯烈犧牲。吳永全非常感慨地說,楊雙根等烈士當年為國捐軀,我們應該牢記他們的光輝業績,為他們修建陵園,就是為了弘揚烈士們那種對祖國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情操。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張渚鎮西山崗連綿起伏的青山下,一座被青山綠水環抱的烈士陵園已經建成。站在陵園入口處,黑色大理石上“崇敬”兩個大字彰顯肅穆氛圍。不遠處兩名新四軍戰士手舉鋼槍的雕塑,顯出威武英姿。巍然矗立的烈士紀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燙金大字遒勁有力。沿著花崗巖鋪成的臺階拾級而上,但見49位烈士的墓碑排列有序,墓碑上烈士的英名及生平事跡讓瞻仰者無不肅然起敬。據鎮領導介紹,這座烈士陵園目前已成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2010年建成后的清明節那天,全鎮黨政干部、公安干警、企業員工、中小學學生以及附近駐軍官兵等5000余人到陵園哀悼紀念。烈士的親屬后人紛紛前來祭掃,當年與烈士并肩戰斗的戰友來看望了……2011年10月,江蘇省民政廳一位領導來宜興視察工作,到烈士陵園后連聲贊嘆說:“沒想到一個村子能把烈士擺到這么重要的位置,不簡單!”
(編輯 秦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