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康然
國家經過多次醫療改革,公民就醫環境有所改善,就醫成本有所下降,但從根本上還沒有完全解決百姓看病難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家在前幾年已經開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但由于其他社會環境的原因,目前很少有社區配備真正意義上的全科醫生。針對目前這種情況,衛生部近幾年開始大力培訓面向社區的全科醫生,2013年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印發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實踐技能考核大綱》,進一步提升社區全科醫生的技能。從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對基層衛生機構的重視程度和國外的經驗來看,未來幾年到幾十年,中國百姓基礎就醫模式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對基礎疾病的診斷和社區慢性病患者的診療和管理[1],將由社區全科醫生來完成。社區全科醫生的工作特點是上門服務,全科醫生常以家訪的形式上門處理家庭的患者,根據患者各自不同的情況建立各自的家庭病床和各自的醫療檔案。社區全科醫生攜帶集心電、無創血壓、體溫、呼吸、脈率、脈搏氧飽和度、尿常規、血糖等檢測功能于一體的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2],走家訪舍為社區居民提供上門診療和健康檢查服務。這樣不僅大大地提高了患者在治療上的準確度,同時還能起到很好的醫療保健作用。但目前適合全科醫生職能所需的走家訪舍的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在市場上還沒有出現,所以開發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社區全科醫生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便攜式社區智能診療系統是集信息化和全科檢查于一體的應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便攜式醫療終端產品,產品輕巧便攜,方便醫務人員出診和入戶隨訪,包含心電圖、尿常規、血壓、血氧、體溫、脈搏、血糖、檢眼、檢耳等檢查功能,可開展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立、婦女兒童管理、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國家要求的11項公共衛生管理服務,設備通過和當地醫療信息管理系統、醫保結算系統、公共衛生管理系統等對接,可實現醫療數據的共享。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的使用場景見圖1。
在以上使用場景中,社區全科醫生攜帶便攜式智能診療設備,走家訪舍為社區居民提供上門診療和健康檢查服務。診療設備除了具有比較完整的檢測儀器外,還具有專業定制軟件、3G移動通信模塊、音視頻模塊和GPS定位模塊等。通過軟件系統、3G通信模塊、音視頻模塊和檢測儀器,全科醫生能完成對常規疾病的現場診療、疑難疾病的區域中心醫院專家遠程視頻會診和遠程掛號、居民健康檔案的現場制作和上報區域衛生醫療信息中心、出診全科醫生的定位管理等基本功能。

圖2 智能診療設備硬件系統框架
Figure2 The hardware framework of intelligent diagnostic equipment

注:HIS=醫院信息系統,BSP=板級支持包
圖3 智能診療設備軟件系統框架
Figure3 Intelligent diagnostic equipment software system framework

注:HIS=醫院信息系統;BSP=板級支持包
圖1 社區全科醫生便攜式智能診療系統使用場景
Figure1 Using scene of portable intelligent diagnosis system for 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
智能診療系統是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組成,是軟硬件高度定制的嵌入式計算機系統。硬件系統框架見圖2。硬件系統主要由電源模塊、RISC架構的CPU、總線、內存模塊和各類外部設備接口組成。外部設備接口包括心電、無創血壓、體溫、呼吸、脈率、脈搏氧飽和度、尿常規、血糖等檢測設備的接口,醫??ㄗx取接口,3G移動通信接口,音視頻通信接口,GPS全球定位系統接口,高清液晶屏接口以及電子筆接口等。硬件系統是軟件系統功能實現的基礎,本項目采用成熟的芯片組、外部設備和存儲器,采用先進可靠的硬件設計方案;同時在體積、功耗等方面做深入細致的設計,滿足全科醫生巡診隨訪的便攜式要求。
軟件系統框架見圖3。軟件系統最底層的是用于驅動和封裝硬件資源的板級支持包(board support package,BSP)子系統,是介于主板硬件和操作系統中驅動層程序之間的一層,一般認為它屬于操作系統一部分,主要是實現對操作系統的支持,為上層的驅動程序提供訪問硬件設備寄存器的函數包,使之能夠更好的運行于硬件主板。板級支持包子系統主要功能是:(1)單板硬件初始化,主要是CPU的初始化,為整個軟件系統提供底層硬件支持;(2)為操作系統提供設備驅動程序和系統中斷服務程序;(3)定制操作系統的功能,為軟件系統提供一個實時多任務的運行環境;(4)初始化操作系統,為操作系統的正常運行做好準備。位于板極支持包子系統之上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子系統,嵌入式操作系統主要用于抽象和管理硬件和軟件資源,如CPU、內存、外部設備等;同時,嵌入式操作系統還需實現網絡通信協議棧的功能。數據庫子系統負責數據的結構化管理。嵌入式操作系統和數據庫子系統通過平臺封裝層的抽象,為上層應用程序提供統一、標準的編程接口。軟件系統最上層的是支撐社區全科醫生實現巡診功能的應用軟件,其中包括社區醫院信息系統(HIS)對接子系統、智能診斷與輔助分析子系統、電子健康檔案生成與上報子系統、婦幼保健子系統、老年人健康管理子系統、遠程音視頻專家會診子系統以及社區醫生巡診管理子系統。
綜合以上軟硬件平臺的框架可知,全科醫生便攜式智能診療系統具有如下特點:(1)可移動的公共衛生和基礎醫療服務終端將可及的醫療服務送到居民身邊。便攜式全科醫生智能診療系統是基層醫療信息化和全科檢查功能的統一體,是基層全科醫生在醫療機構之外進行醫療衛生服務活動的“信息通道延伸”[3],也是將醫療機構的服務前移到居民家中的創新手段,使縣、鄉鎮、村一體化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形成真正的閉環。(2)適宜技術結合全科功能在基層普及。軟硬件一體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解決方案,使設備在基層的臨床實用價值高,滿足80%以上的急慢性病的篩查和初診需求。系統兼容性高,便于信息采集、存儲、傳輸的標準化,解決農村醫療服務難以開展的問題。(3)信息平臺和設備一體化,并可兼容已有信息化成果。項目內設備既是醫療器械同時也是醫療信息平臺,通過業務的結合與兼容,可與當地當前開展的醫療信息化項目對接,實現醫療數據的共享,檢驗檢查數據在基層的自動采集。同時可對接新農合及社保系統,方便實時查詢及報銷。(4)優化資源,實現醫療衛生工作關口前移和重心下沉。降低公衛服務管理的工作量,確保健康檔案的真實性、有效性、靈活性,完成衛生信息化建設的階段性跨越,協助衛生部門進一步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5)設備擴展應用。結合地方政策開展重點疾病監測,加強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建設和管理,完善疾病監測系統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覆蓋城鄉的慢性病防控體系、家庭病床、全科醫生制度、社區醫療服務、入戶醫保結算、遠程醫療、家庭醫生等醫療服務。
系統輕巧便攜,方便醫務人員出診和入戶隨訪,包含心電圖、尿常規、血壓、血氧、體溫、脈搏、血糖、檢眼、檢耳等檢查功能,可開展如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立[4]、婦女兒童管理、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管理等國家要求的11項公共衛生管理服務,設備通過和當地醫療信息管理系統、醫保結算系統、公共衛生管理系統等對接,可實現醫療數據的共享。并為全科醫生全面了解社區居民病情提供了方便,同時解決了居民看病難問題。
1 楊金俠,王章祥.基于社區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構想[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7):67-69.
2 劉秋華,劉綿林.智能全科醫生輔助診療系統原理[J].數理醫藥學雜志,2007,20(3):376-379.
3 沈崇德.無線移動技術在現代醫院管理中的創新應用實踐[J].中國醫學工程,2009,17(3):194-196.
4 沈偉珍,龔幼龍,王光榮,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立與作用[J].中華醫學管理雜志,2006,22(8):51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