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星,韋 波,張海英,左延莉,潘小炎
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擔負著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雙重任務,向居民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醫療等綜合性、連續性服務,需要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全科醫學人才團隊。然而,當前我國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面臨著質量和數量的雙重問題,數量較匱乏,質量也亟待提高,這正是阻礙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改革和發展的一大瓶頸。因此,大力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已經成為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和醫學教育改革的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在廣西等欠發達地區,全科醫學人才緊缺的情況更為嚴重,本研究通過調查分析廣西部分社區全科醫學人才的現狀,結合欠發達地區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需求,分析目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機遇與挑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1 調查對象 參加2012年11月廣西醫科大學舉辦的“中國-瑞士合作全科醫學師資培訓班”的全部學員,共84人。均為來自廣西南寧、欽州兩市的市、縣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
1.2 調查方法 于2012年11月4—11日采用自制的《社區全科醫學人才現狀問卷》進行現場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學歷、專業背景、職稱等),教育現狀(全科醫師培訓情況、繼續教育情況及滿意度等),職業現狀(工作時間、工作內容、崗位滿意度等)三大部分。共發放問卷84份,剔除答題明顯錯漏的無效問卷5份,回收有效問卷79份,有效回收率為94.0%。
2.1 一般情況 參加調查且問卷有效的79人中,男36人(占45.6%),女43人(占54.4%);年齡25~59歲,平均年齡為36.8歲;醫生72人(占91.1%),護士5人(占6.3%),醫技人員2人(占2.6%);月收入(工資和獎金)≤2 000元16人(占20.3%),2 001~4 000元43人(占54.4%),≥4 001元6人(占7.6%),未填寫14人(占17.7%)。由于全科醫學人才團隊以全科醫生為核心,且此次調查以全科醫生為主,護士及醫學技術人員僅7人(占8.9%),因此基本情況只針對72名全科醫生的問卷做分類分析(見表1)。
表1 72名全科醫生學歷、職稱等的分布情況
Table1 Distribution of the degrees and professional titles in 72 general practitioners

人數相對數(%)學歷 中專34 2 大專1622 2 本科4663 9 碩士及以上56 9 未填寫22 8專業背景 臨床醫學5677 8 中醫學1115 3 其他56 9職稱 助理醫師79 7 醫師2129 2 主治醫師2838 9 副主任醫師及以上1115 3 未填寫56 9證書類型? 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證書79 7 執業醫師資格證書6184 7 全科醫師資格證1318 1 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合格證3548 6 其他34 2 未填寫68 3
注:*可多選
2.2 教育現狀
2.2.1 全科醫師相關培訓情況 72名全科醫生均未參加過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35人(48.6%)參加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參加崗位培訓的主要動機為工作需要29人(82.9%),自我提高需要16人(45.7%),領導要求5人(14.3%);認為培訓時間較短18人(51.4%),課程內容較多10人(28.6%),上級部門重視程度不夠10人(28.6%),過于形式化9人(25.7%),培訓重點不突出6人(17.1%)。35人對崗位培訓效果的滿意度情況見表2。72人均認為有必要進行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原因是培訓能彌補技能的不足(86.1%,62/72)、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和醫療質量(83.3%,60/72)、有利于更新知識(83.3%,60/72)及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的需要(76.4%,55/72)。

表2 35名全科醫生對崗位培訓效果的滿意度情況〔n(%)〕
2.2.2 繼續教育情況 79名被調查者中,24人(30.4%)認為其所得到的繼續教育能滿足自身發展要求,42人(53.2%)認為不能滿足要求,13人(16.4%)未填寫。不愿接受繼續教育的主要原因有工作繁忙(43.0%,34/79)、繼續教育過于形式化(26.6%,21/79)。希望得到繼續教育的形式有大醫院進修(64.6%,51/79)、講課(45.6%,36/79)、專科醫生到社區會診帶教(43.0%,34/79)、網絡教育(31.6%,25/79)。
2.3 職業現狀 79人中,對目前從事的工作崗位滿意的有30人(38.0%),不滿意的有26人(32.9%),還有23人(29.1%)未填寫。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有工資低(84.6%,22/26)、工作量大(65.4%,17/26)、發展空間小(38.5%,10/26)、工作條件差(34.6%,9/26)、業務水平不能提高(34.6%,9/26)、患者少(34.6%,9/26)、職稱不能解決(23.1%,6/26)、醫患關系復雜(23.1%,6/26)等。平均每天接待患者2~60人,大部分工作時間用于臨床診療,用于公共衛生方面的時間僅約為10%。認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全科醫學發展的影響因素有:技術不到位(62.0%,49/79)、硬件設備跟不上(49.4%,39/79)、患者不信任(46.8%,37/79)等。
3.1 全科醫學人才培養應數量與質量兼顧 我國現有從事社區衛生服務的醫務人員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學歷和職稱偏低,遠遠不能適應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1]。本調查中72名全科醫生均為社區醫療機構的骨干,學歷以大專和本科為主,專業背景以臨床醫學和中醫學為主,職稱以初級、中級為主。61人有執業醫師資格證書,參加過全科醫師崗位培訓并具有培訓合格證的僅35人,其中執業范圍注冊為全科醫療的僅13人。在參加崗位培訓的35人中,對崗位培訓效果的總體滿意度達85.7%,但是仍存在培訓時間過短、課程設置不合理及上級不夠重視等問題。對繼續教育滿意的只有30.4%,工作繁忙是參加繼續教育主要的阻力,繼續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也不能滿足需求。目前社區醫生仍以醫療工作為主,實際上只能稱之為“通科醫生”,預防、保健等工作的開展仍依賴于公共衛生人才,許多工作只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開展。目前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任務,不僅僅是解決數量上的不足,質量上的保證尤為重要。全科醫生與傳統的專科醫生相比,應具備更全面的綜合素質,但是“綜合”并不意味著“面面俱到”,在全科醫師培訓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不應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寬廣程度,片面強調知識的全面性[2],真正意義的全科醫學人才應該是承擔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任務的現代醫學人才。
3.2 對全科醫學人才發展予以政策傾斜 此次接受調查的人員收入在廣西欠發達地區處于中等水平,對全科醫學崗位不滿意的原因有工資低、工作量大、個人職業發展空間小等,認為患者不信任、醫生技術水平欠缺等因素是社區醫療機構發展的主要障礙。目前針對提高全科醫學人才工資待遇問題、解決職稱問題等方面未制定具體的細則,對如何開展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也沒有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3],全科醫學職業發展缺乏吸引力,無法吸引優秀人才進基層,無法實現“待遇留人、環境留人、運行機制留人”,基層衛生服務隊伍穩定性差。應加快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完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保障,比如:單獨制定基層衛生人才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門類、職稱評定體系,完善基層衛生人員的繼續醫學教育制度等[4]。
3.3 建立完整的全科醫學人才團隊 以全科醫生為核心的全科醫學人才團隊包括全科醫生、全科護士、公共衛生醫生、康復醫生等。在國外,全科醫生擁有眾多助手,如醫生助理、各類護理人員(包括護士助理和行醫護士)、醫務社會工作者等,還有家庭健康助理、健康診斷與干預師、社區健康咨詢師、婚姻和家庭問題咨詢師、遺傳咨詢師、營養師、精神衛生咨詢師、足醫等[5]。國內也相繼出現了一些全科團隊的服務模式,如:浙大御蹕社區衛生服務站2006年開始采用全科團隊的管理模式來進行社區慢性病的日常管理,通過這一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慢性病的有效管理率,緩解了社區重醫療輕保健的現狀,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滿意率,使更多的居民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6]。目前,我國全科醫生的培養已逐漸受到重視,培養體系正在建立和完善,但是相對全科醫生而言,其他全科醫學人才的缺口更為巨大。因此,需組建由全科醫師、社區護士以及預防保健等人員共同組成的“全科服務團隊”[7],加大全科護士培養培訓力度,優化社區護士的知識結構,公共衛生醫生、康復理療師等也是基層衛生機構急需的人才,在完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同時,也應考慮這些全科醫學人才的培養。
總之,全科醫師崗位培訓為目前過渡期培養全科醫學人才的重要形式,要改變目前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大醫院“門庭若市”的現狀,解決老百姓“看病難”與基層醫療機構閑置、資源浪費的矛盾,需加強對現有社區醫生的全面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社區診療技能[8],使社區全科醫學人才能勝任基層服務的需求,真正發揮健康“守門人”的作用。
1 陳倩,江孫芳,顧杰,等.我國全科醫師教育培訓與能力評估方法探討[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65-68.
2 張學思,劉其禮,張少華,等.以需求為導向的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課程體系的構建思路[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11):3599-3601.
3 侯清華,許軼,黃海浪,等.關于發展全科醫學教育社會認同問題的思考[J].西北醫學教育,2012,20(3):438-440.
4 張莉,汪本奎,馬媛.從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看我國全科醫師隊伍的現狀及發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9):2921.
5 崔樹起.以學習求發展:全科醫生的繼續職業發展[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2,4(1):34-36.
6 沈序英,史玲,王路昌,等.高血壓患者全科團隊式社區健康管理效果評估[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3):873.
7 蘇寧,彭迎春,王亞東,等.基于工作分析的社區全科團隊人力資源配置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0):3147-3149.
8 李祥華.社區醫學發展對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與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10,9(1):120-122.
本文鏈接:

全科醫生的6種核心能力及與之對應體現的全科醫學的11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