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澤,黃燕惠,王 馨,楊華杰,王家驥,周志衡
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建立在社區內,是社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第一反應單位,當社區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社區醫護人員是第一處理者[1]。研究顯示,當今世界很多國家的基層醫護人員無法勝任應對社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任務[2-5],其主要原因是基層醫護人員參加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培訓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夠高,而他們應對突發公共衛生的實踐經驗也不足[6-8]。為了解廣東省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本研究對廣東省220家社區醫療機構的社區醫護人員開展衛生應急能力評估,現報道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調查的方法,于2011年5—8月以廣東省220家社區醫療機構的所有社區醫護人員為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其中珠三角地區抽取110家社區醫療機構,粵東粵西抽取80家社區醫療機構,粵北地區抽取30家社區醫療機構。
1.2 調查方法 確定調查單位后,先與調查現場取得聯系,提前把問卷的電子版發給調查單位現場負責人。由負責人發放問卷,對選取的社區醫療機構的所有醫護人員(退休返聘者、未獲執業資格者和后勤人員除外)進行匿名自填式問卷調查。同時,課題組派出調查小組,在收集到調查問卷的當天由各個調查小組對資料進行審核,查漏補缺,及時糾正。對當天在單位上班的醫護人員,調查小組當天收回醫護人員的調查問卷;當天不在或因事不能完成填寫者,由醫務科統一收齊后郵寄給課題組。
1.3 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評價問卷》,問卷分4個維度,即基本情況(滿分18分)、專業知識(滿分28分)、培訓狀況(滿分24分)、實踐能力(滿分30分),各維度的權重根據兩輪德爾菲專家咨詢確定。
1.4 問卷得分的計算方法 對于二選項問題(絕大多數問題),對“是”和“否”(或“有”和“無”)2 個選項分別賦予“1”、“0”;三選項或三選項以上問題分別賦予“0”、“0.1”、“0.2”、“0.3”、“0.5”、“0.8”、“1”;對于可多選的問題,每個選項賦予“0.2”,選擇其中一個答案則賦予“0.2”,選擇其中兩個答案則賦予“0.4”,依次類推,4個答案均需要選擇并賦有其他途徑的題目,則賦予“1 分”?!渡鐓^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評價問卷》總分為100分,根據層次分析中確定的各指標的權重計算各指標的理論總分,建立加權線性模型,計算各指標的權重和實測值的積,然后求其總和,即為相應的綜合評價得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進行雙人錄入數據,同時剔除邏輯錯誤。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分析、t檢驗、方差分析及線性逐步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本調查發出問卷3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 410份,有效回收率為97.4%,其中男1 156人(占33.9%),女2 254人(占66.1%);年齡18~72 歲,平均年齡為(32±9)歲;社區全科醫生934人(占27.4%),專科醫生1 026人(占30.1%),社區公共衛生醫師109人(占3.2%),護士791人(占23.2%),其他衛生技術人員550人(占16.1%);初級職稱1 995人(占58.5%),中級職稱771人(占22.6%),高級職稱644人(占18.9%);中學學歷689人(占20.2%),大專學歷1 449人(占42.5%),本科及以上學歷1 272人(占37.3%);在社區醫療單位工作1~45年,平均(8±8)年,其中有1 442人(占42.3%)在社區醫療單位工齡小于5年,有1 064人(占31.2%)的工齡小于5~10年,有904人(占26.5%)的工齡大于10年。
2.2 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得分情況
2.2.1 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各維度得分情況 不同地區的醫護人員在4個維度的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2 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總得分情況 在滿分為100分的衛生應急能力評估中,社區醫護人員的得分為(67.2±10.6)分,其中不同職稱、工作類型、工齡的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得分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是否為珠三角地區的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得分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able1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地區例數基本情況專業知識培訓狀況實踐能力珠三角醫護人員19239 7±2 021 2±4 218 6±7 818 4±8 2非珠三角醫護人員14879 5±2 020 4±4 216 7±8 719 7±9 4合計9 6±2 020 8±4 217 8±8 319 0±8 5t值2 4445 0246 1726 012P值0 0150 0000 0000 000

Table2 Comparison of health emergency scores of different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例數得分檢驗統 計量值 P值職稱51 337 0 000 ①初級職稱199566 6±10 7 ②中級職稱77169 4±9 7 ③高級職稱64472 9±10 3工作類型24 236 0 000 ①其他衛生技術人員55063 9±12 1 ②護士79167 6±9 9 ③??漆t生102666 8±10 3 ④社區全科醫生93468 8±9 9 ⑤公共衛生醫師10972 6±11 0工齡35 592 0 000 ①<5年144265 6±10 8 ②5~10年106468 4±9 9 ③>10年90469 2±10 5醫護人員來源-1 649?0 099 ①珠三角社區醫護人員192367 9±10 8 ②非珠三角社區醫護人員148766 3±8 4
注:*為t值,余檢驗統計量值為F值;職稱: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②-③=0.000;工作類型: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①-④=0.000,P①-⑤=0.000,P②-③=0.143,P②-④=0.022,P②-⑤=0.000,P③-④=0.000,P③-⑤=0.000,P④-⑤=0.001;工齡: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②-③=0.009
2.3 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以應急能力總得分為因變量(Y),以年齡(X1)、性別(X2)、學歷(X3)、職稱(X4)、職務(X5)、工作類型(X6)、工作年限(X7)、醫護人員來源(X8)、是否參加過應急培訓(X9)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最終性別、職稱、職務、工作類型、工作年限和是否參加過應急培訓6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Y=83.587+3.032X9+1.915X7-1.664X2-1.520X5+1.045X4+0.996X6,見表3。
表3 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Table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變量bSEβt值P值性別-1 6640 446-0 078-3 7310 000職稱 1 0450 370 0 061 2 8250 005職務-1 5200 370-0 089-4 1120 000工作類型 0 9960 233 0 084 4 2830 000工作年限 1 9150 237 0 147 8 0830 000參加過應急培訓 3 0320 167 0 371 18 13 0 000常數項 83 587 1 640 50 957 0 000
注:賦值情況:性別:1=男,2=女;職稱:1=初級職稱,2=中級職稱,3=高級職稱;職務:1=醫院負責人,2=科室負責人,3=普通職工;工作類型:1=其他衛生技術人員,2=護士,3=??漆t生,4=社區全科醫生,5=公共衛生醫師;工作年限:1=<5年,2=5~10年,3=>10年;參加應急培訓:0=沒有參加過培訓,1=參加過培訓
有研究顯示,北京市醫護人員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薄弱[9]。本研究對我國廣東省的調查有相似的結果,在滿分為100分的衛生應急能力評估中,社區醫護人員僅得67.2分。其中公共衛生醫師、工齡長的和職稱高的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相對強。多元回歸分析顯示,基層醫務人員衛生應急能力的影響因素從高到低的排列順序依次為參加過應急培訓、工作年限、職務、工作類型、性別和職稱。這表明醫務工作者衛生應急能力的提升最需要衛生應急的培訓[10]。在過去,我國對臨床醫護人員的要求主要是臨床疾病的診治,對衛生應急能力的要求低。因此,要提升基層衛生機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能力,對社區醫護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工作年限,年限越長,能力越強,這說明衛生應急能力與醫務人員的經驗有關[11-13]。職務和工作類型對應急能力有影響,這說明一個醫務人員的職位和他所負的責任直接影響該醫護人員的衛生應急能力。所以醫院的負責人比一般的職員具有更高的風險意識,而由于公共衛生醫師要負責社區公共衛生工作,故此他們的衛生應急能力也明顯高于其他醫護人員。
綜上所述,廣東省社區醫護人員衛生應急能力不高,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基層醫護人員衛生應急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工作,建立基層醫護人員定期培訓的機制,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衛生應急培訓機會,同時應探索高效的衛生應急培訓模式,全力提高其風險意識、衛生應急處置能力,構建一支能力過硬的社區衛生隊伍。
1 周志衡,王彩霞,王家驥,等.基于社區醫護人員認知調查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衛生應急SWOT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29-31.
2 Stankovic C,Mahajan P,Ye H,et al.Bioterrorism:Evaluating the preparedness of pediatricians in Michigan[J].Pediatr Emerg Care,2009,25(2):88-92.
3 Bagatell S,Wiese J.The elite code grey team:A new model for residency preparedness and training in advance of a disaster[J].Am J Med Sci,2008,336(2):174-178.
4 Uddin SG,Barnett DJ,Parker CL,et al.Emergency preparedness:Addressing a residency training gap[J].Acad Med,2008,83(3):298-304.
5 Shealy RM,Simpson WM Jr,Lee FW,et al.The gaping hole:Physicians are missing from the front line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training[J].J S C Med Assoc,2006,102(1):11-13.
6 Martin SD,Bush AC,Lynch JA.A national survey of terrorism preparedness training among pediatric,family practice,and emergency medicine programs[J].Pediatrics,2006,118(3):620-626.
7 Pesik N,Keim M,Sampson TR.Do US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s provide adequate training for bioterrorism[J].Ann Emerg Med,1999,34(2):173-176.
8 Ablah E,Tinius AM,Konda K.Pediatric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Are we on a path toward national dissemination[J].Trauma,2009,67(2 Suppl):152-158.
9 Savoia E,Massin-Short SB,Rodday AM,et al.Public health systems research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2009,37(2):150-156.
10 Williams J,Nocera M,Casteel C.The effectiveness of disaster training for health care workers:A systematic review[J].Ann Emerg Med,2008,52(3):211-222.
11 Zhang Aiping,Hua Lln,Liu Xuezong,et al.The analysis of medical workers′ cognition of the weaknes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Beiqing area[J].Chinese HospitaI Management,2005,25(10):34-36.
12 曾維,李曉惠,吳惠平,等.國內外社區公共衛生應急護理現狀及培訓模式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7):2120.
13 尹建英,趙秀勉,程亞穎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主體科室應對策略探討[J].河北醫藥,2011,33(22):3492.
本文鏈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指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下簡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事件。突發事件發生后,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突發事件進行綜合評估,初步判斷突發事件的類型,提出是否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建議。
衛生部門及相關人員應掌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后當地衛生學狀況,確保以下活動順利開展:(1)緊急的醫療救治;(2)災民居住、食物、水和其他生活品的供給;(3)減少健康危險因素的建議;(4)開展或加強環境衛生和疾病控制措施;(5)開展或加強人群健康、營養及衛生服務供給情況;(6)各部門協調開展公共衛生服務;(7)確定不同地區后續衛生評估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