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玲,吳杰敏,林桂芳,楊衛紅,鄧紅梅,陳明,劉云華
(1、宜春市中心血站,江西宜春336000;2、婺源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婺源333200;3、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宜春336000;4、撫州市中心血站,江西撫州332900)
.經驗交流.
冷沉淀制備技術改進與臨床應用情況的研究
袁小玲1,吳杰敏2,林桂芳3,楊衛紅1,鄧紅梅4,陳明1,劉云華1
(1、宜春市中心血站,江西宜春336000;2、婺源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江西婺源333200;3、宜春市人民醫院,江西宜春336000;4、撫州市中心血站,江西撫州332900)
冷沉淀;改進虹吸法;產品質量;臨床應用
冷沉淀中含有不穩定的凝血因子如Ⅷ,在制備過程中受制備時間、溫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容易降低活性或損耗,選擇好的制備方法尤為重要,目前常用的制備方法有4℃冰箱融化離心法和水浴融化虹吸法,本血站通過對虹吸傳統方法的技術改進,提高了產品質量,更好地滿足臨床輸血的需要,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及經濟效益,現報告如下.
1.1 血液來源血液來自本站無償獻血者,符合《獻血者健康檢查標準》,每次獻血量為400ml, 6min內采血完畢,采血過程順利.
1.2 器材Sysmex CA-50自動血凝分析儀(日本),賀利氏6000i型大容量低溫離心機;達科為CT-4T.6C型水浴式低溫融化箱;ZBK-LCD-A1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備儀(山東),DXJ-2型低溫血漿速凍機(鄭州),熱合機,分漿夾,FⅧ試劑盒(德國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批號:546568),纖維蛋白原(Fg)(德國希森美康生物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批號:R2015),一次性使用去白細胞塑料血袋五聯袋(山東威高).
1.3 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血漿采用山東威高集團生產的一次性白細胞濾除五聯袋(抗凝劑為CPDA-1),采集400 ml全血60人份,于6h內分離血漿并速凍(每袋200 ml),將新鮮冰凍血漿隨機分成三組,每組20袋,將血漿袋和空轉移袋疊好立即放于血漿速凍機速凍,凍結完好后放-18℃以下低溫冰箱中保存備用.
1.4 操作方法
1.4.1 傳統手工離心法將備用的20袋新鮮冰凍血漿從-20℃低溫冰箱中取出,平鋪于4℃血液冰箱內,察看血漿中有少許冰渣時取出,將20袋血漿平衡離心,離心力2908g、離心時間為10 min、離心溫度4℃.取出離心后的原料血漿袋置于分漿夾上將上層血漿擠壓入轉移袋中,分出上層血漿,余留下的約含有20~30ml血漿及不溶解白色沉淀物,即為冷沉淀制品,熱合封口后立即放置-18℃以下深低溫冰箱中保存備用.
1.4.2 傳統水浴虹吸法按照達科為CT-4T.6C型水浴式低溫融化箱說明書操作,待水箱中水溫降至6℃并恒定,將20袋新鮮冰凍血漿取出,待管路變軟后將盛有血漿的袋子置于(4±2)℃水浴裝置中水箱中,將轉移袋懸掛于水浴箱外,位置低于血漿袋,兩袋之間形成一定的高度落差,血漿融化后,隨時被虹吸至空袋中,當融化至剩下40~50 ml血漿與沉淀物時,閉合導管,阻斷虹吸.將血漿與沉淀物混合,制成冷沉淀凝血因子,將其熱合封口后立即將冷沉淀快速置于-18℃以下冰箱中保存備用.
1.4.3 改進水浴虹吸法通過低溫水流不停作用在血漿袋上,對血漿進行擠壓、按摩,使得血漿融化,融化后的血漿里含有的冷不溶解物質為凝血因子,通過虹吸現象,血漿經管路流到轉移血袋中,原血袋中剩下的冷不溶解物為冷沉淀凝血因子.將新鮮冰凍血漿置于1~6℃循環水槽中,空聯袋懸于水浴箱外,且空聯袋的位置低于血漿袋,兩袋之間產生一定落差.冰凍血漿融化后,蠕動泵運轉形成虹吸,融化的血漿流入空袋中,剩余的白色絮狀結晶即為冷沉淀.將冷沉淀快速置于-18℃以下冰箱中保存備用.
1.5 標本檢測將3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袋同時放入37℃水浴箱中至完全融化后從冷沉淀凝血因子袋中取樣2 ml,進行纖維蛋白原和FⅧ因子含量檢測.
1.6 質量標準按照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規定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質量控制項目和要求:來源于400ml全血制備的冷沉淀FⅧ≥80IU,纖維蛋白原含量≥150mg,容量為標示量(ml)± 10%[1].
1.7 臨床應用情況應用血站成品庫管理系統中臨床用血出庫明細,統計各級醫院冷沉淀制品應用情況,通過到醫院調查應用冷沉淀的病人病歷,統計出冷沉淀的應用效果,冷沉淀的應用效果評價,根據臨床醫生對輸注患者每天檢測的Fg水平及凝血狀態進行評估.
1.8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用x±s表示,獨立樣本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種制備冷沉淀方法的工藝特點比較見表1.

表1 傳統離心法、傳統虹吸法、改進虹吸法3種方法工藝比較
2.2 傳統離心法、傳統虹吸法、改進虹吸法3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質量比較見表2,3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合格率比較見表3.

表2 傳統離心法、傳統虹吸法、改進虹吸法3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質量比較

表3 傳統離心法、傳統虹吸法、改進虹吸法3種方法制備的冷沉淀合格率比較
2.3 冷沉淀在宜春市的臨床應用情況見表4,應用效果見表5.
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備需要在特定的溫度范圍1~6℃,血漿中含有的凝血因子及纖維蛋白原成分才能結晶,從血漿中分離出來.冷沉淀凝血因子是FFP在1~6℃融化后,分離出沉淀在血漿中的冷不溶解的物質,含有FⅧ因子、纖維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纖維結合蛋白等[2].因傳統手工離心方法采用4℃血液冰箱融化血漿,需要在4℃冰箱中經過長時間緩慢融化至一定程度后,再進行離心分離,耗時長,離心時不可避免的溫度上升,制備后期在室溫下完成,均可導致Ⅷ因衰減較多,且溫度不好控制,融化時間較長約9h,從而導致纖維蛋白原和FⅧ因子回收率下降.而傳統虹吸法采用的是低溫水浴融化箱融化血漿,設備雖有微電腦系統,也可將水浴溫度維持在6℃,自動水浴箱通過搖擺及循環水,使血漿袋之間融化溫度和速度達到均衡,制備時間約50 min,相對4℃離心法纖維蛋白原和FⅧ因子的回收率較高,也相對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但傳統虹吸法制備冷沉淀存在幾個方面的不足:僅依靠一個水環境的局域溫度控制,虹吸出的血漿長時間暴露在外界,如在高溫條件下易引起蛋白質等有效成分破壞和丟失;水箱體積小,由于纖維蛋白原和FⅧ在制取時溫度交換慢、不充分,影響融化速度,也增大了暴露血漿變性的可能性;只能通過水箱的整體晃動來達到水溫均衡和加速融化的目的,但在晃動過程中,容易把剛剛析出未抱團的冷沉淀物質晃散而隨血漿被吸出,造成成品效價不足.血站在制取時經常遇到"堵管"實際上是纖維蛋白原等不溶物質,沒有附著在冰塊上或血袋內表面,而是隨血漿流出來了,這樣制備的最終產品是不合格的.

表4 改進技術制備的冷沉淀制品2013年7至11月份在宜春市的臨床應用情況(U)

表5 改進技術制備的冷沉淀制品2013年7至11月份在宜春市的臨床應用效果(%)
由于冷沉淀凝血因子是一種不穩定的凝血因子,在制備過程中受融化時間、融化溫度以及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為了保證臨床患者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輸注效果,我站改進冷沉淀制備技術,引進先進設備,制備過程中,設備能夠控制制備溫度范圍在2~8℃,水浴溫度控制在1~6℃,整個融化和制備過程均處于有效的溫度控制中,在制備過程中嚴格控制融化溫度和時間,通過低溫水流不停的作用在血漿袋上,對血漿進行擠壓、按摩,使得血漿融化時間大大縮短.融化后的血漿里含有的冷不溶解物質為凝血因子,通過虹吸現象,血漿經管路流到空血袋中,原血袋中剩下的冷不溶解物為冷沉淀凝血因子.此改進方法在制備過程中虹吸出的血漿未暴露在外界,整個制備過程處于一個有效溫度控制的設備內,當柜內水浴溫度和內環境溫度有異常情況時,設備發出報警提示;兩步自動精確稱重(可控制在±5g);設備配有蠕動泵,能自動形成血漿虹吸,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設備具備自動上水和自動排水功能,節省人力,應用新設備可一次制取冷沉淀1~15袋,提高了工作效率;血袋能夠自動進入低溫融化水浴箱,在制取完成后,可自動離開水浴箱;可根據需要,開啟定時自動上水預冷功能,縮短制備等待時間;當冷沉淀總量達到設定制備參數時,夾管閥自動關閉,保證了冷沉淀的質量,并且減少操作環節.
綜上所述改進方法較傳統方法有儲多優勢:如能有效控制整個融化和制備過程,避免人為因素的影響,節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血漿袋自動升降;一鍵式智能操作,制備過程在操作畫面采用提示性操作方式,使操作更加具有人性化;控制頁面各項參數設定方便,顯示頁面的控制參數可實時顯示;可提高冷沉淀制品的合格率,更加安全、可靠,有效.
冷沉淀凝血因子由于富含冷沉淀富含因子Ⅷ、纖維蛋白原(Fg)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纖維粘連蛋白(Fn)、凝血因子ⅩⅢ等成分,應用價值很高,近年來隨時著成分輸血的不斷推廣,其應用不再局限于血液病患者的治療,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各種手術、創傷引起的凝血機制障礙等出血性疾病[3],冷沉淀的臨床應用已經成為醫學界的熱點[4],應用更加廣泛,各級醫院的各臨床專業科室均在不同程度地應用冷沉淀進行治療.統計分析了宜春市各醫院2013年7月至11月的冷沉淀使用情況及使用效果,三級和二級醫院重癥監護室使用占相當大的比例,改進技術制備的冷沉淀制品臨床應用效果效果顯著.因此,我站在全省率先改進冷沉淀制品的制備方法因其制備的冷淀淀凝血因子的質量及合格率明顯優于傳統離心法和傳統虹吸法,值得推廣應用.
[1]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S].2012.
[2]楊建英,雷萬軍,孫先玲.冷沉淀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5(4):318-320.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之內科輸血指南[S]. 2000.
[4]魏曉娟.冷沉淀在臨床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 255-256.
R457.1+4
A
1674-1129(2014)03-0350-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4.03.050
2014-02-11;
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