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艷 ZHAO Chun-yan;李琳 LI Lin
(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州510850)
高職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補充,肩負著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的任務。特別是在國家大力發展高職教育的今天,高職學校培養人才的數量、質量都關系到地方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可是,近些年來,高職學校的生源質量逐年下降,由于很多學生學習準備的嚴重不足,使得學校正常的教學計劃及教學內容難以按時進行,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因此為了適應高職學校這種“無淘汰招生”的現狀,貫徹“有教無類”的方針,認真研究高職學校學生學習的特點,遵循學生學習規律,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取得學習效益,改進學校的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將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務。為此,我們在2013年9-10月,對廣州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進行了“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學習動力”等方面的調查,依據調查結果進行了深入的成因分析,重點是為此研究高職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方向提供參考,也為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和同學們提高學習能力、改進學習方法等提供幫助。
1.1 調查范圍
調查時間:2013年9月15日-2013年10月20日;
調查地點:廣州工商高職技術學院;
調查對象:全日制在校專科大學生;
調查方法:網上調查問卷、學生訪談、統計數據、數據分析。
1.2 調查基本情況
我們于2013年9-10月份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廣州工商高職技術學院2011和2012級3068名同學進行了“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生環境與學習動力方面的學習狀況”調查。“調查問卷”涵蓋了學生基本情況、以往學習表現、以往學習興趣、以往學習習慣及感受、高職學校目標選擇、學習動力類型、動力水平、動力影響因素、動力狀況自我評價及學習體驗等22個大問題,41個小問題。本次調查問卷的實施由我們工商管理系經濟管理教研室的全體教師所承擔的授課班級中展開,由各班班長負責,并通過Excel軟件進行錄入及統計分析。
1.2.1 學習態度(表1)
1.2.2 學習方法(表2)
1.2.3 學習環境(表3)
1.2.4 學習動力(表4)
從表1-表4中數據占比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自控力很差,幾乎沒有自覺學習的能力和要求,對于自己來學校的任務不明確,對專業與就業的關系模糊,在校期間也沒有壓力和憂患意識。調查結果與平時觀察了解到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在我們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了解到學生對學習這些份內的事情不感興趣,但當我們慮及他們的前途詢問他們時,絕大多數同學會把自己的將來想得非常美好,仿佛將來自己要走的是一條康莊大道。他們大多沒有目標,沒有目標當然也沒有動力,沒有動力也就沒有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有相當部分學生處在對自己要求不嚴,得過且過的狀況中。這樣的學生對于家長、老師和學校來講都是非常棘手。

表1

表2

表3

表4
1.3 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1.3.1 學習態度 統計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對待生活學習比較積極,但是34.56%的學生沒有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而制定了學習計劃的學生能基本完成學習計劃的只占40%,從不逃課的的學生不到一半,逃課的原因大多選擇的是對課程不感興趣。
1.3.2 學習方法 統計調查中發現,上課不記筆記的同學較多,偶爾會記的也就占55.15%;在課程學習中,選擇的是以老師講為主,學習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的同學居多;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并不經常關注;遇到學習方面的困難時首要選擇的是在網上提問,而不是請教老師;大多數同學課前是不預習的;47.41%的同學在課后會進行鞏固復習;對于小組學習討論有時參加,還有52.60%的學生沒有興趣參與;認為自己的學習方法一般得當;同時希望自己摸索好方法;42.0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時能夠調整學習不恰當的方法。
1.3.3 學習環境 統計調查中發現,學生把校園學習氛圍是否濃厚作為了學習環境的首要選擇;宿舍、教室、學習氛圍評價是一般,圖書館學習氛圍較好;對待考試的選擇就是平時積累加期末復習;偶爾選擇與任課老師交流下;對于課余時間方面大多數同學選擇睡覺和上網。
1.3.4 學習動力 統計調查顯示,大多數的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于個人價值的實現,也有少部分同學選擇來自家庭;有時動力十足,有時時斷時續;對自己的渴望有優異成績的學生居多;有相當多的同學認為大學學習動力提供主要是為了理想目標在逐步實現;也有少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來自于專業興趣或課程吸引;較多的同學學習動力來自于巨大的就業壓力;在水平與文憑間好多學生選擇學習是一種信仰。
2.1 學習行為 上述問卷調查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自己所學專業認識不夠清晰,學習時容易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在考慮專業發展前景,就業問題時比較片面,學生現在學習的行為動機有些急功近利,而另一個方面是部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不再努力學習,荒廢了大學的寶貴時間。
2.2 學習狀態 通過上述的調查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能按老師要求進行思考,得出答案的”為41%;“一般不自己思考”的占28%;“只按要求完成作業,不自己安排學習”的占68%;“經常不做作業或從不做作業也不安排學習”的占16%,這些統計結果比較客觀的反應了當前高校一些實際情況,學生學習依然是被動的,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刻苦鉆研努力進取的精神,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2.3 教學狀況 在上述統計分析中我們看出,一部分學生學習狀況的好壞直接受老師教學的影響。現階段的教師教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傳統教學,在課堂上以老師講課為主,缺乏與學生的互動。老師依然是知識的主要傳授者,而缺乏對學生學習動力的激發,在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沒有很好的培養模式。
3.1 加強學風建設 創建優良學風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學風是一個學校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的體現,也深刻影響校園的學習氛圍,文化氛圍。優秀的大學必然有著優良的學風,因此,學風建設應作為高校對學生教育管理的首要任務,并重點抓住以下三個方面:一,嚴明學習紀律——規范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二,營造學習氛圍——濃厚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態度;三,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這三個方面是構成良好學風的必要條件,須把三者結合起來,共同抓好落實。
3.2 端正學習態度
3.2.1 化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引導學生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學會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強化,自覺主動的鉆研知識,只有化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學生才能積極拓展提升自己,取得長足的進步。
3.2.2 鼓勵競爭,強大自我。沒有競爭機制,集體便沒有活力,個人便沒有危機感,輔導員應在班集體創造出強有力的競爭局面,用競爭激發學生昂揚的斗志,挖掘學習巨大的潛能。經常開展各種類型競賽,通過競爭,學生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完成任務的緊迫感,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從而改掉學生拖拉懶散的作風。
3.2.3 讓學生學會“會學”。“未來社會的文盲是沒有掌握獲取知識方法的人”,引導學生真正認識“會學”的意義,認識自學能力的重要性,用身邊同學的成功經驗啟發學生,利用班會和恰當時機,經常滲透學法指導。學習有規律可循,但又因人而異,因此在學法指導上既有整體上的指導,又要注意個別指導,同時也創造條件進行學習方法交流,讓成功學生談經驗體會,讓學生在交流中吸收借鑒他人經驗,改善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
3.3 教學方法的改進與調整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主體地位,應該如何發揮作用與調整,是目前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為此建議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3.1 把握好教學難度。把握教學難度,創造“可教育時刻”。“可教育時刻”是指學生愿意學習新知識的那一時刻。如何創造這一時刻呢?可以從大多數學生感興趣的那個起點開始出發。例如:當代的電影、流行歌曲、電視節目、新聞消息等都可作為教學開端的背景知識,而不是僅以枯燥的書本文字為出發點。每個教師都能創造自己的可教育時刻,只要用心去發現和思考。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那些知識,就是你要用心把握的可教育時刻,一定要抓住。例如,在學生評教工作中,那些比較受歡迎的老師,要么是知識淵博,要么是和藹可親,要么是能講解一些跟時代息息相關的事情。尤其是其中與時代息息相關的一些事情,就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也就發現了學生的可教育時刻。
3.3.2 促使學生投入到學習任務中。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我們是不能通過外部獎賞使他們變得富有內在動機的。只有設法使他們投入任務之中,才能達到激勵內在動機的目的。教師應設法使學生在投入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不但不會受到失敗的威脅,而且會使學習任務變得更加容易完成,學習因此受到鼓舞。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教師要完成許多“家庭作業”,仔細考慮好在講述知識時如何從一個發人深省的小故事開始,從引發內在興趣開始。當代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米勒曾經說過:“我認為,教師應該較少詳述事實,較多提出問題,較少給以現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課程的戲劇性、美妙之處,引發美感,必須引發智力活動過程,必須產生對知識本身的感受。如果做到這些,那么,學習將是一種令人激動的冒險活動,就很少有人會逃避這種活動。這是一種精神的覺醒,這種精神可能持續人的一生。”這樣學生就會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能力的范圍內可以完成的事情,不再去找一些客觀的原因。
3.3.3 學會正確的歸因。每個人往往都有一種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把成敗歸因于外部原因,容易產生被動、消極、依賴、僥幸等心理;把成敗歸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原因,容易形成聽天由命、不負責任的心理,有時甚至產生無助感,把成敗歸因于某些穩定因素時,容易產生思想上的情緒化和盲目性,盲目樂觀或悲觀。因此,最好把成敗歸因于不穩定的、可以控制的內部因素,如努力程度、動機強弱、知識基礎是不是牢固等。我們在教育學生面對困難、挫折時,引導他們正確歸因。要多找自身的原因,少找客觀的原因。
3.4 考核方式的改革 心理學實驗證明,當學生知道自己處于一種被壓迫監視的環境中,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會收到壓抑。這一研究和學校教育顯然有很大的關系。當學生發現一雙眼睛在身后盯著自己,他們很少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動機。這種情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十分不利的信息;“我知道你不行,如果我不監視你,你就會出現錯誤。”或“知道你不想學習,但你沒有其他選擇,你必須學習,因為我在你身后盯著你”。處在這種情境之中,哪里還能激發起內在動機呢?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受什么控制的感受(控制感)會影響自主性學習動機和主體意識的發展。許多實驗證明了這一論點,如果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檢查自己的學習結果,那么就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一個實驗中,教25位教師如何給學生以更大的責任去組織自己的學習活動,結果學生的閱讀成績明顯上升,而且,當教師最大程度地遵循了實驗者意圖的,其效果最好。在魏書生老師的教學中,從來是讓學生自己給自己布置作業,自己給自己分配學習任務和內容,這樣不但沒有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反而還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能力,當魏老師外出出差學生照樣安安靜靜地學習。這就是學生主體意識增加后變被動監視為主動積極,變“奴仆”為“主宰”。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然而大學期間,有許多同學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同學始終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教育家斯金納曾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會學習的方法,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畢業后的我們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教育,其發展到了關鍵的拐點,面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我們的高職教育將向何處去?怎樣走下去?本課題的研究重在通過學生學習狀況的調查與分析,尋找到適合中國高職教育發展培養目標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借鑒歐洲發達國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經驗,研究中國高職教育的模式,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之路。
[1]張柱銀,李碩.學生“厭學”現象淺析及對策[J].職教論壇,2004(6):47-48.
[2]吳映曈,郝卿.當前高校學風狀況調查[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4).
[3]許淑君.大學本科生學習狀況的調查研究[J].價值工程,2012(10).
[4]王越,王兆國.學生學習狀況評價與預測研究[J].價值工程,2010(12).
[5]柳美花.高職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狀況調查與分析[J].價值工程,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