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斌
(沛縣五段中學,江蘇 沛縣 221600)
草書欣賞
——書法的靈動美
王繼斌
(沛縣五段中學,江蘇 沛縣 221600)
草書最初是從隸書中演變出來的快速簡便手寫體。帶有隸書特征的草書為章草,去掉隸書筆意而向楷書靠攏為今草,今草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小草,大草和狂草三種類型。草書的繁榮時期是在晉唐時期,是書法藝術變化最自由、表現力最豐富的書體,草書書法有種靈動美。
草書 靈動美 書法
欣賞草書,有種說不出的美感,書法的靈動美,每每讓我對一幅幅古人的作品(見圖1)不由心動,不住欣賞,不住流連望返,也許,這就是書法獨特的魅力所在。

書法之美,在于靈動。欣賞草書,我們應先從它的源流說起。草書產生于漢代,最初是從對隸書的簡便書寫中逐漸形成的,因而早期的草書從用筆規律到字形結構,都與隸書有著密切的關系,現存最早的草書見于漢代簡牘。
在漢代的簡牘書跡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草書字體寫成的。漢簡中的草書盡管在字形結構上經過了簡化處理,點畫之間的連帶也很普遍,但仍保留著在長橫或長捺等主筆收尾處強調波挑動作的隸書習慣,后人將這種保留著隸書用筆的草書稱為章草。漢簡章草不僅反映了書寫活動在實用過程中向速便捷發展的趨勢,而且為草書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草書一詞本是古人對隸書手寫的統稱。隨著歷史的發展,草書本身演變成不同的幾個種類。對于漢代保留著隸書點畫結構特征的隸書,通常稱為章草或隸草。章草在東晉以后很快走向衰落,唐宋以后雖然還有個別書法家攻習章草,但在技巧和風格上都已流于簡單與僵化,失去了早期章草的生動氣息和豐富變化。
如東漢張芝的《冠軍帖》(見圖2),此帖雖然是碑刻,但那種書法的靈動美讓人流連忘返。張芝在中國的草書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時代作用,他的作品線條靈動飛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中國書法之美。

圖2 東漢·張芝·《冠軍帖》局部
《冠軍帖》的作用筆淋漓酣暢,使轉法度嚴謹,表現了書家良好的控筆能力。張芝,字伯英,甘肅敦煌人,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據記載,張芝以擅長草書著稱,但已沒有可信的作品留下來,傳為張芝所書的《冠軍帖》等書跡,后人一般認為是唐代張旭臨寫的,《冠軍帖》屬于成熟的今草,點化飛舞,字勢連貫,所謂大草,即指此種面貌。
釋文:知汝殊愁且得還為佳也冠軍暫暢釋當不得極蹤可恨吾病來不辨行動潛處耳。
《冠軍帖》給人另一種美感,書寫飄逸空靈,大氣磅礴,線條飄忽不定。
魏晉時期,楷書取代隸書成為社會上通行的正體,受此影響,草書也很快消除了隸書筆意而向楷書靠近,后人于是將去掉隸書特征以后的新草書稱為今草。
今草形成后,在使用過程中又衍生出幾種不同風格類型,書寫時點畫跳蕩飄忽,字形上飛舞連綿,被稱為大草。另一類受楷書的影響,點畫相對精細嚴謹,筆勢字形雖有顧盼呼應,但聚散開合與牽連映帶都不很強烈,字與字的連帶也不多,被稱為小草;此外,唐代的張旭、懷素等人在大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寫成一種筆勢更恣肆狂縱,同時打破字與字之間的界限,上下左右穿插挪借,渾然一體,變化莫測的全新風格,被后人稱為狂草。
張旭,字伯高,唐代書法家。張旭的草書更癲狂奔放,風格接近大草,據載,張旭的狂草多是酒后乘興寫在墻壁上或者屏風上,因而原作多以毀滅,他醉后題壁的狂草更飛縱和自由。張旭書法靈動飄逸,寫法極為自由(見圖3)。

圖3 唐·張旭·《肚痛帖》
在今草的發展過程中,東晉的王羲之具有成前啟后的關鍵作用。
作為一種新興的便捷字體,今草在魏晉之際被下層書吏大量使用,但當時文人士大夫所寫的草書仍是帶有章草特征的舊體,直到王羲之以其卓越的成就開啟了一代風氣后,今草才被文人士大夫廣泛接受并群起效仿。
王羲之的草書點畫飛動流暢,字形顧盼有態,風格清新生動,與章草舊體完全不同,標志著今草的徹底成熟。這種新體在當時立即贏得普遍的贊譽,文人士大夫紛紛轉習今草,今草取代章草的轉換由此而成。
王羲之開創的草書新風,經過后人的繼承,在唐代得到進一步發展。
唐代前期,寫草書的人都是學習模仿的風格,其中最著名的有孫過庭、賀知章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對晉人小草技巧韻致的把握十分準確,運用相當熟練,是后人學習草書極好的入門范本。
進入唐中期,草書的發展出現了飛躍般的繁榮和突破。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的一批書法家,在繼承前人大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將豪放癲狂的個人性格通過草書創作表現出來,形成一種技巧變化夸張、面目驚世賅俗的全心草書風格——狂草。狂草風格與盛唐時期繁榮的社會景象及開放自由的文化氛圍十分吻合,是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積極進取、熱情浪漫心態的真實反映。

圖4 唐·懷素·《自敘帖》局部
懷素,自幼出家,擅長狂草,與張旭齊名,《自敘帖》是懷素的代表作,他書法用筆原轉而少提按,縱橫盤旋如疾風驟雨,字形大小參差,聚散夸張,繽紛爛漫而渾然一體,將姿態的奇異與線條的動感結合起來,線條隨意而舒暢,猶如抽絲一般,至今我們仍能體會古人的那種瀟瀟灑灑,全文精心動魄,變化無端,精彩紛呈,書法的那種靈動美貫穿于文中。
宋代以后,人們學習草書基本都跳不出王羲之小草或張旭、懷素狂草兩種類型。宋代米芾,元代趙孟頫在學習晉人小草方面都具有很深的功力,而宋代的黃庭堅,明代的祝允明、陳淳、王鐸等則繼承了唐人狂草傳統。但是以藝術的創造性衡量,除了黃庭堅和王鐸在狂草上有所發展外,宋代以后的草書總體上逐漸走向低迷。
元初與趙孟頫并稱三大家的還有鮮于樞、鄧文原。中后期頗有建樹的書法家為楊維楨及康里巎巎。元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贊也善書。其中,吳的草書、倪的楷書頗具特色。鮮于樞(1256-1301),字伯機,號困學老民等,漁陽(今北京密云)人。在鮮于樞的存世的墨跡中,所書《蘇軾海棠詩卷》(見圖5),堪稱代表作之一。鮮于樞的下筆一絲不茍,他有很深的楷書功底,點畫多姿,骨力勁建,神采飛揚。

圖5 元·鮮于樞·《蘇軾海棠詩卷》
《蘇軾海棠詩卷》局部釋文:酒醒還獨來雪。
我們再看王鐸的書法,王鐸,字覺新,號嵩樵等,小時候的王鐸家境十分貧寒,王鐸適逢亂世,仕途多變,但王鐸博學好古,詩文書畫都有所成就,尤其在書法上面獨具特色,人稱“神筆王鐸”,無論是他的大楷,還是小楷,還有型草書,在晚明的書壇都是一流的。他的書法用筆出規入矩,變化豐富,張弛有度,大氣磅礴,書意靈動,運用自如,整體感強,后人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的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身受歡迎。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史稱“南董北王”。他的書法,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見圖6)和《瑯華館帖》。

圖6 明·王鐸·《擬山園帖》局部
草書的靈動美,就像行軍布陣,旗幟飛揚,士馬精研;像尺幅丹青,疏林遠阜,錯落有致;像江河大川,奔騰浩蕩,一瀉千里;像廻溪曲沼,春水繁花,清幽婉麗;像婀娜舞姿,素袖輕揚,一步一形;像悠揚樂曲,繞梁三日,牽人情思。
書法之美,在于靈動,由大草、小草和狂草共同構成的今草,以強烈的運動感和和無窮的變化可能,為書法家最大限度地自由發揮創造條件,被視為書法家族中最富感情色彩和表現力的書體。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
[2]寫字與書法——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課本.
[3]張慶貴.書法藝術欣賞略論.曲靖師范學院學報.
[4]朱以撒.草書運動形式論.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