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豐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系;湖南科技翻譯者協會,湖南 長沙 410000)
高職ESP行業英語教學策略探索
——以涉外導游翻譯課程為例
蔡永豐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人文系;湖南科技翻譯者協會,湖南 長沙 410000)
在現代高職教育不斷向細化崗位技能的方向發展的背景下,作者結合所在學院近些年行業英語課程涉外導游課改的實際,以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標準的需要作為教學培養目標的切入點,對涉外導游翻譯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策略進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期為高職涉外導游翻譯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
ESP行業英語課程 涉外導游翻譯 教學策略
隨著我國旅游業全球化的發展,外國游客的人數與日俱增。為了更好地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服務出入境旅游,培養合格的涉外旅游專業人員已成為當務之急。高職涉外導游翻譯作為一種職業特點鮮明的ESP行業英語課程,融合了導游知識和英漢翻譯知識,既要求對旅游管理專業知識有很好的掌握,又要求具有較高的英語翻譯實踐水平。因此,如何加強旅游翻譯教學,提高涉外導游翻譯課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優秀的高職涉外導游人才是值得廣大英語教師深思的問題。
隨著近些年英語旅游專業的發展,涉外導游課程作為一門新興課程,開始出現在各高職院校的旅游管理課程里。筆者通過兼職授課、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對本省5所(含1所民辦院校)高職院校的涉外導游翻譯課程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本省該課程的教學現狀不太令人滿意。受傳統教學策略的影響,目前涉外導游課程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授課教師講授的翻譯理論較為晦澀難懂,對學生而言確實難以融會貫通;在旅游管理系列課程中所含課時量很少,教學內容多而缺乏系統性;課堂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依舊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的翻譯實踐訓練機會少,甚至流于形式。這些現狀使得涉外導游課程教學面臨發展瓶頸,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我院人文旅游系自2013年以來對旅游管理專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對其主干課程之一——高職涉外導游課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結合市場需求和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的需要,筆者和一些旅游英語教學的同仁以專業培養目標為指導,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討論并明確了高職涉外導游翻譯課程的培養目標。
以涉外導游工作過程為導向進行教學,重視學生以口譯技能為主的旅游翻譯實操技能的培養,學生畢業后在商務咨詢中心和大中型旅行社從事英語翻譯、對外接待、公關、外事、管理和英語導游等工作;在國際旅行社從事導游服務、外聯、計調、旅游業務營銷等工作;在旅游風景區、旅游度假區、會展中心等旅游企業或相關外資企業從事涉外導游服務、業務營銷及管理等工作。
BPMM(Basic Platform and Model Menu)是基于現代管理學理念所產生的一種新課程內容模式(張成偉,2009),體現為“基礎平臺+模塊化菜單模式”。應用于高職涉外導游翻譯課程內容設計的實踐,以處在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直接為社會經濟服務,培養復合型應用外語專業人才的涉外導游教育為培養目的,對行業分散、崗位集中的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與知識進行重構,實行以翻譯類、旅游應用類、職業素質拓展類為主的“多方向能力平臺(Multi-direction Capability Platform)模式”的課內建構和課外延伸的內容設計。

圖:高職涉外導游翻譯“MCP多方向能力平臺模式”課程教學內容設計
筆者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探索涉外導游翻譯教學的新途徑,增強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具備一定翻譯技能的基礎上,結合導游英語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翻譯技巧和專題的訓練,把技能培訓和翻譯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語言技能與專業知識相融合,形成較寬廣的知識面,培養復合型的專業翻譯人才。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1.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涉外導游翻譯課堂的教學內容,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三大主題。第一,導游服務標準和程序的訓練,包括海外領隊和景區景點導游服務標準、程序的模擬訓練;第二,旅游過程中應變能力的訓練,包括旅游途中外國游客的突發事件的應變訓練;第三,導游英文講解的訓練,包括景點景區的知識、歷史典故及民俗民風等。這些內容要求除了必要的英語翻譯講解技能和方法訓練外,還強調導游知識的積累。
在授課時可以通過職業情境導向的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主線,將學生和教師進行角色扮演定位,一般分為導游、游客和領隊。在進行新課程改革下的授課實踐時,老師要設計各項內容的問題情境和任務項目,通過有效引導,把學生充分帶入其中。比如在講到“shopping”主題單元時,可將整個教室布置成商場的模式,教師學生紛紛進入外國游客、涉外導游和國際領隊的互動模式。這類教學形式克服了傳統課堂的單一、死氣沉沉的弊端,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活躍課堂的同時,學生對學習容易產生共鳴感,從而使學生的興趣大幅度提高。此外,學生的翻譯能力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教師要遵循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過程,有目的地從學生的聽、說、讀、寫方面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繼而過渡到簡單的實務翻譯,從而逐漸培養學生涉外導游翻譯的學習熱情。
2.倡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涉外導游翻譯屬于典型的行業英語課程,因此,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教學內容的選擇性可作為行業英語教學的首要考慮因素,授課內容詳略得當。教學時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突出實用知識、強化綜合能力培養。其次,以PBL教學法為前提,以學生提出問題作為涉外導游教學整個過程的基礎,以師生共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作為教學的主要特征模式。再次,將自主學習模式和協作學習模式相結合,在學生充分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和任務協作,可節約時間、縮小范圍,并讓學生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營造一個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環境氛圍。同時,以網絡學習平臺資源為依托也應作為教學的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例如,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根據教學內容把相關音頻與視頻結合起來,組織學生觀賞有關涉外風土人情的視頻,使學生多方位了解國外的生活習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知識能力,還為今后的實際涉外導游工作打下較堅實的基礎。
3.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從翻譯教學的多年實踐可知,翻譯就是再創作的過程。對翻譯技能的培養除了體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要重視較強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要求教師在培養學生翻譯能力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原文和譯文兩種語言以及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力,而且要求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及靈活的表達力和創造力。因此,行業英語翻譯教師要不斷地以新的理論、思維和觀點去熏陶學生,讓學生既打好語言和翻譯的基礎,又拓寬思路、擴大視野,使其在走向工作崗位后具備應有的創新能力和變通能力。根據涉外
導游英語課程教學的實踐,應力使教學內容劇情化、生活化,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可以把教學課堂延伸至教室外,到實際的酒店、旅行社或者模擬旅游勝地進行各類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創新能
力,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實施豐富的導游翻譯測試形式
開展導游翻譯考核方式既是對行業翻譯教學的有益補充,又可考核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真實水平,更對教學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結合涉外導游翻譯的特征,探索了“多段式、多方位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其中,多段式是指總的學科考核成績來自于整門課程進行中的各個階段成績;多方位是指各個階段的成績均來自學習過程中的多個方面,并將測試形式形成具體考核公式:學科總成績=平時成績(50%)+期末考試成績(50%)。在這里,平時成績的評定應綜合運用學生上課出勤、提問、發言、作業和階段知識測驗(以英語口語測試為主要形式)等多種方式,充分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對階段性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目的;期末考試成績是指以項目任務為基礎的團隊考核形式,即把學生的期末考試量化為具體的主題情境,例如,“Guiding Introduction”,“Yuelu Mountain Guiding”,“Hengshan Mountain Guiding”,”Dealing With the Accident”等,以協作團隊為基礎,完成各角色任務,從語言技能和職業素質兩方面進行考量。
隨著現代高職教育不斷向細化崗位技能的方向發展,按就業崗位群開展的教學工作將越來越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職涉外導游翻譯課程是應就業崗位和高職教育發展要求而產生的行業英語分支課程,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素質,必須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和改進適合學生的課程教學策略,結合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的實際,切實推動高職行業英語教學改革。
[1]陳建新.高職導游專業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析——以浙江旅游職業學院《英語導游講解》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2).
[2]劉小燕.ESP教學理論在旅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03).
[3]朱文翠.以職業能力為導向實施“旅游英語”課程改革[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03).
[4]朱琳琳.職業能力導向的《導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3,(03).
[5]褚琴.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高職導游英語教學[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3,(09).
基金來源:湖南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職業情境導向的高職英語專業翻譯教學模式構建研究”(XJK013CZY002)。